文章
其他 > 戰勝肺癌!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2024-11-30)

戰勝肺癌!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2024-11-30)

06-05-2025

2024年11月30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4年11月講座主題為肺癌,講座題目是「戰勝肺癌!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戰勝肺癌!」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主持人開場介紹肺癌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介紹了肺癌的現狀。那什麼是肺癌呢?本環節孔教授介紹了肺癌的基本知識、危害性和治療方法。肺癌是呼吸系統中的主要惡性腫瘤,早期無症狀,發現時常常已發展為不可控制的腫瘤。全球每分鐘約有2個新發肺癌病例,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極高的癌症類型。在中國,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新發病例約為106萬,死亡約73萬。孔教授強調了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指出如果肺癌在早期被發現和治療,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其中手術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孔教授還討論了診斷技術的進步,如增強CT和PET CT,這些技術有助於提高診斷的精確性。此外,孔教授提到了在美國和歐洲可獲取的肺癌治療指南和資訊資源,如NCCN指南,強調了遵循專家指南和接受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性。提高公眾對肺癌的認識,降低疾病的發病率,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肺癌的早期篩查與診斷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榮磊教授重點介紹氣管鏡在肺癌早期篩查與診斷中的關鍵作用。他強調,通過氣管鏡結合小超聲和影像導航技術,可以精准獲取病灶組織進行活檢,從而實現早期診斷。此外,氣管鏡還能用於淋巴結活檢,有助於肺癌的分期評估。對於小結節病變,氣管鏡的導航系統和冷凍技術能夠顯著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同時避免氣胸等併發症,是一種安全高效的診斷手段。整體而言,氣管鏡在肺癌的早期診斷與分期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為患者提供更精確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奠定了基礎。

肺癌患者如何進行手術切除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外科部餘思遠教授從外科醫生的視角,詳細講解了肺癌手術的原則、方式和決策過程。他指出手術的三大目的:確診、改善症狀和提高預後,強調早期診斷和干預的重要性。手術範圍從局部切除到全肺切除,需綜合考慮腫瘤分期、患者的肺功能和手術風險。現代微創技術如胸腔鏡手術大幅降低了創傷和併發症,但在操作中需確保安全和療效。此外,術後復發風險仍存在,患者需定期隨訪。對於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消融術等替代方法可作為補充,但仍需更多證據支持其優於手術的療效。餘教授總結道,外科手術應以嚴謹的患者選擇、精准的操作和全面的風險收益評估為核心,以最大化患者獲益為目標。

外科討論環節

唐澤君教授,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餘思遠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外科部

在外科討論部分中,專家們探討了肺癌手術後是否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ICU)的相關問題。討論指出,手術切口的大小或方式(微創或開胸)並非決定患者是否需要ICU的關鍵因素,關鍵在於患者的基礎健康狀況、手術過程的複雜性以及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對於健康狀況良好的患者,即使是開胸手術,術後也可能無需進入ICU;而對於有基礎疾病或手術較複雜的患者,即使採用微創手術,仍可能需要短暫的ICU監護。總體而言,術後ICU停留時間通常為1到2天,主要用於監測心肺功能、控制疼痛以及應對術後可能的併發症。

肺癌靶向治療

深圳市人民醫院張怡湜教授詳細介紹了肺癌靶向治療的現狀與進展。她強調肺癌在我國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並指出分子學檢測在肺癌精准治療中的重要性。靶向治療通過識別腫瘤驅動基因突變,實現精准殺滅癌細胞,與傳統療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療效和更低的副作用。她介紹了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類型,如EGFR、ALK融合、ROS1等,以及針對這些突變開發的多代靶向藥物,如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奧希替尼等。此外,她還討論了抗血管生成治療在無明確驅動基因突變患者中的應用,展示了靶向治療在不同類型肺癌患者中的廣泛應用和療效。最後,她鼓勵患者保持積極心態,強調通過基因檢測和個性化治療,可顯著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後。

肺癌免疫治療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吳烜教授詳細介紹了肺癌免疫治療的機制、應用範圍及其優點。免疫治療通過啟動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識別並殺傷腫瘤細胞,與傳統化療和靶向治療相比,具有副作用更少、療效更持久的優勢。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在肺癌、肝癌、胃癌等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在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長期生存率方面表現突出。吳教授強調免疫治療需個體化調整,並介紹了治療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及其應對策略,如皮膚毒性、胃腸道毒性和免疫性肺炎等,同時指出早期發現和干預可以有效緩解副作用。他鼓勵患者保持信心,強調免疫治療正在不斷優化,未來將為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和選擇。

肺癌的化療

上海市東方醫院周斐教授通過生動的比喻,將化療比作在花園中噴灑除草劑,指出其特點是能夠有效殺滅快速增殖的腫瘤細胞,但也可能對正常細胞造成損傷,導致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和器官功能損傷。儘管化療相對簡單粗暴,其選擇性較差,且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引發痛苦,但它在過去長時間內顯著延長了部分患者的生命,仍然是腫瘤治療的基石之一。在當今靶向和免疫治療崛起的時代,化療依然不可替代,特別是在其他治療耐藥後仍發揮重要作用。周教授強調,通過嚴密的監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化療的毒性,並通過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療等手段的聯合應用,化療在腫瘤全程管理中的地位依然穩固,且充滿潛力。

肺癌的放療

香港大學孔鳳鳴教授深入闡述了放療在肺癌治療中的重要性,強調放療作為一種精准的局部治療手段,在肺癌的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各階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提到,對於無法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能夠以高效、低毒性的方式實現腫瘤控制,其療效可媲美手術,同時患者生活品質維持良好。對於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與化療、免疫治療等的同步或序貫聯合應用顯著提高了治癒率和無進展生存期,部分患者的治癒率可達50%以上。晚期肺癌中,放療還可用於緩解症狀,如緩解胸痛、出血、氣道阻塞等,同時具備顯著的姑息治療效果。孔教授進一步分享了先進的放療技術,如多方向精准靶向照射和新型設備的引入,展示了如何在保護正常組織的前提下有效殺滅腫瘤。此外,她指出了放療的遠程效應,即針對局部腫瘤的治療也可能對其他部位的病灶產生積極作用。通過多個病例實例,她展示了放療在治療肺癌患者中的突出成效,包括精准放療讓一些晚期患者實現長期生存的案例。孔教授還展望了放療的未來方向,包括中子治療等新技術的發展,希望這些進展能進一步提升放療的療效和患者的生活品質。

中美專家討論環節並回答患者問題

本次中美專家討論會聚焦肺癌及相關治療問題,涵蓋了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及靶向治療等領域。專家們詳細闡述了放療在肺癌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精准放療與多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的優勢,例如在早期肺癌中,通過立體定向放療(SBRT)提供了一種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療選擇。方此外,對於腦轉移和骨轉移患者,精准放療被認為是有效控制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段。會議還特別強調了免疫治療與放療結合的潛力,指出這類組合療法在提高生存率和延緩疾病進展面具有良好前景。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問題,專家們提供了多方面的解答,包括如何有效管理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免疫治療的最佳持續時間、靶向藥物治療期間是否適合手術等。同時,專家們還就患者的營養支持、體力管理和心理關懷提出了具體建議,例如通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和定期隨訪來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此外,會議討論了對於特殊病情(如晚期轉移、吞咽困難)的處理策略,提出了綜合應用放療、支架植入及藥物管理等手段的具體方案。會議特別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認為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結合腫瘤科、放療科、外科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業意見,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治療指導。同時,專家們還建議患者及家屬充分利用權威醫療資源和科學資訊,以幫助更好地瞭解疾病,制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最後,與會專家表達了對患者抗癌之路的支持和鼓勵,呼籲患者保持積極心態,與醫療團隊攜手面對挑戰。

孔教授最後強調:“肺癌的防治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並非無法超越的障礙。憑藉多學科團隊的通力合作和不斷創新的醫學探索,我們有信心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推動中國肺癌診療邁向新的高度。” 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肝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城中活動

2025-05-27 10:00 上午 「Re:Start 我仲掂」舍區嘉年華
2025-05-21 2:00 下午 民航處航空教育徑導賞團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