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1月13日接受TVB時事多面提的訪談, 有關「北上醫療的趨勢日益普及,如何看這趨勢及有什麼建議給公眾?」
這不僅是經濟因素驅動,更是社會整合與政策變革的結果。雖然北上醫療帶來便利與節省,但也需警惕潛在風險。以下從五個面向詳細闡述,並引用相關文獻與報導作為佐證。
1. 中港兩地的癌症藥物價格差距巨大,病人北上求醫無可避免
香港的醫療體系雖先進,但高昂的藥價往往讓患者望而卻步,尤其是癌症治療藥物。其中一種肺癌藥物在香港每周期價格超過3萬港元,而在深圳僅需不到六分之一的費用,這種巨大差距直接推動患者跨境求醫。
另一份分析指出,癌症治療在中國大陸的整體成本可低至香港的五分之一,且等待時間大幅縮短,這使得北上成為許多慢性病患者的「不得不」選擇。
此外,大陸藥企為擴大市場,正積極降價以吸引香港患者,進一步放大這一趨勢。
從公眾角度,我建議患者在選擇前比較多個方案,並咨詢專業醫生評估性價比,避免盲目跟風。
2.客觀來看,香港整個生活圈正北移,返回深圳的交通便利近過去中環
香港人的日常生活正逐漸向深圳傾斜,這不僅限於醫療,而是整體生活圈的轉變。近年來,香港居民「北上」購物、用餐與娛樂的趨勢如火如荼,據估計,香港人在深圳的消費額已接近本地餐飲業的規模,這反映出跨境整合的加速。
例如,深圳的交通與生活成本更低,讓許多香港人感覺「返回深圳比起過去中環更便捷也更多選擇」,尤其是高鐵與口岸升級後,同日往返的人數持續上升。
這一北移不僅受政策支持(如大灣區規劃),也因香港高生活成本所致。
對公眾而言,這是積極的區域融合,但也需注意本地經濟的衝擊;建議政府推動更多跨境便利措施,同時鼓勵本地商家創新以留住客源。
3.政府醫療券、保險業界的積極參與,也是成就跨境醫療趨勢熱烈的最大助力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跨境醫療政策,如老人醫療券計劃已擴展至珠海指定醫院,讓65歲以上長者可在內地門診使用券支付服務,這直接降低了跨境門檻。
例如,從2025年6月起,珠海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的16個部門已納入計劃,涵蓋常見門診服務。
同時,保險業界跟進推出跨境覆蓋方案,部分保單已包括內地治療費用,進一步刺激需求。
這些措施不僅緩解香港公營醫療壓力(如長等待時間),也符合「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我建議公眾充分利用這些福利,但需留意保單細則,避免意外拒賠。
4.政府需考慮境外的醫療廣告如何監控,這對於本地遵循專業操守的醫生、牙醫等行業並不公平
香港本地醫療廣告受嚴格監管,如《不良醫療廣告條例》禁止虛假宣傳,違者可罰款達5萬港元及監禁6個月。然而,跨境醫療廣告(如內地醫院在香港平台的推廣)缺乏有效監管,這導致本地醫生面臨不公平競爭,因為他們須嚴守專業操守(如醫務委員會的宣傳守則),而國內可更自由宣傳低價服務。中國大陸亦有類似規則識別「偽裝醫療廣告」,但跨境執行難度高。
這不僅扭曲市場,也可能誤導公眾。我呼籲政府加強跨境廣告監管機制,如與內地合作建立聯合審查,確保公平競爭環境。
5.市民要充分考慮、認知跨區醫療存在的風險,有關的公眾教育刻不容緩
雖然北上醫療便利,但風險不容忽視,包括醫療標準差異(如醫院管理與藥物使用規範不一)、語言障礙及後續跟進困難。
例如,香港患者在內地治療後,返回本地時可能面臨醫療記錄轉移問題,或緊急情況下跨境救援延遲。
少數族裔更易因文化與語言因素放大這些風險。
因此,公眾教育至關重要;我建議政府推出多語種宣傳,涵蓋風險評估工具與熱線,幫助市民理性決策。
總結而言,北上醫療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需平衡便利與安全。政府、業界與公眾應攜手,透過政策優化與教育,提升整體醫療可及性。
吳偉麟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