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及香港醫社基金會合辦的「探索香港未來:重大疾病醫保研討會2025」今天順利舉行。約150位來自不同界別,包括醫療專業、保險業及非政府機構的參加者雲集灣仔童軍百周年大樓,就有關重大疾病治療的融資安排進行交流。

香港醫社基金會共同創辦人麥嘉欣先生表示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單憑公共醫療系統、關愛基金及撒瑪利亞基金支援長期病患者、重大病患者如癌症患者及罕見病患者的藥物支出未必能持續,因此希望透過舉辦是次研討會,讓關注香港藥物使用及相關融資方案的持分者能彼此理解,共同探索可行的可持續融資方案。

圖1: 跨界專家齊聚研討 共建香港重大疾病醫保共贏方案 (前排左起,孫雯女士,馮康教授,陳沛良議員,阮博文教授,鍾一諾教授,後排左起,麥嘉欣先生,袁少林先生,劉少懷醫生,唐嘉其先生,賴家衞先生,黃俊豪先生)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會長劉少懷醫生表示,希望有更多有關社會發展的議題,得到更多的討論,讓社會的聲音被聽見。他指出隨着醫療科技不斷發展,人口老化,各界市民會面對重大疾病,因此應對重大疾病的應對非常重要。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會長劉少懷醫生表示醫療科技進步與人口老化並存,社會需重視重大疾病應對與多元討論。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教授為研討會作主題演講時指出,社會需要不同的融資方案應對不同疾病,尤其應對自費藥物、牙科服務、非緊急治療及長期護理方面。對於香港能否出現新的醫療融資方案,阮教授表示並不樂觀。他又指出香港的醫療通脹率近年急速飆升,為醫療融資,特別是醫療保險帶來沉重壓力。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教授倡多元融資方案 助應對醫療通脹與長期護理挑戰
而針對解決方案,他先以昂貴藥物為例,建議藥廠考慮根據病人負擔能力適度調整藥物價格,同時建議在醫保險計劃設計時,能更關注對昂貴藥物的保障。阮教授亦提出,公營醫療可以考慮推動更統一的管理方式,將醫療、護理和康復等資源整合,由專責機構協調,以進一步提升效率。

癌症醫保保障不足,專家倡改革收費制度及加強公私協調。(左起,麥嘉欣先生,馮康教授,陳沛良議員,唐嘉其先生)
隨後,三位嘉賓就醫療保險對癌症治療的支援進行第一節專題討論。立法會陳沛良議員指現時保險公司已設有不同的保單設計,讓癌症患者可以多次索賠,他又指出會因應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就保險產品作出檢討。陳議員又指出立法會已就立法規管私營醫療收費開展立法程序,認為有關法例將有助保險公司制訂新的醫療保險產品。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馮康教授指出自願醫保對癌症病人保障並不足夠,因其未能覆蓋門診及癌症治療程序的費用。他認同保險公司近年已就提升對癌症病人的保障作出努力,認為此等努力應該持續。他強調公私營醫療系統應就癌症治療作出更多協調,可參考內地和海外經驗,作出多元化的配合。馮教授亦對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持正面態度,認為可把資源集中處理緊急和危重的疾病。
新風醫療集團(香港)首席執行官唐嘉其先生表示過去私營醫療系統與保險公司協調的最大限制是私營醫療服務比較分散,為保險公司帶來挑戰。近年大型私營醫療集團的出現大大紓緩了問題。同時,私營醫療集團可以為病人制訂全面的治療計劃,供保險公司預先審核,使病人毋須先行墊付費用。他補充說,癌症治療的成本變化較大,對病人而言仍需面對不少挑戰。
第二節的專題討論則以探討香港能否借鑑內地的「惠民保」制度,推動引入創新藥械及重大疾病治療方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鍾一諾教授指出,香港的醫療安全網概念是避免因病致窮,他主張以創新思維,以社保基金的概念革新醫療融資,參考新加坡等地經驗,把部份重大疾病和癌症治療納入額外的醫療保障,而有關制度屬全民強制性。他亦表示香港可參考如「惠民保」等方案,發展更適合本地情況的補充醫療保障制度,以回應不同市民的需要。鍾教授同時指出,若能以全民健康為出發點檢視相關政策,並將之本地化以配合香港獨特的處境,將有助推動醫療保障進一步完善。鍾教授最後強調若我們能以全民健康的概念審視醫療保障政策,超越全民醫療的視角,才能跟上國際的趨勢。
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項目主管孫雯女士指出,內地的「惠民保」性質屬輔助性商業醫療保險,包含多種醫療保險產品。其中「深圳惠民保」為治療罕見疾病的自費藥物提供補充性質的醫療保障,並設有動態調整機制,以配合最新的藥械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亦會參與整個機制的制訂和檢討。
香港醫社基金會聯合創辦人賴家衞先生則肯定公共醫療系統對罕見病患者的支援,但希望有關支援能按照藥械的進步而發展。然而,目前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計劃僅涵蓋九種罕見疾病及癌症藥物,受惠範圍有限,且通常需經由病人組織提出倡議,顯示相關支援尚有優化空間。專家指出,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普遍難以獲得醫療保險的保障。他希望能發展如「惠民保」般屬全民性的保障。同時建議香港加快引入創新藥械,惟有關過程需要醫療保障制度配合。
香港病人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代表大會致閉幕辭時感謝一眾參加者,認為研討會代表了各個界別在重大疾病治療及醫療融資跨出重要一步。他主張香港可重新考慮在自醫保高風險池,亦能引入海外經驗,設立補充形式的醫療保障制度。

香港病人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代表大會致閉幕辭時感謝一眾參加者,認為研討會促跨界合作,倡引入海外經驗及補充醫保制度,推動保障創新發展
(以上新聞稿由香港醫社基金會發出)
傳媒聯絡:麥嘉欣先生(9882 1717)/賴家偉先生(6359 83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