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治肺癌新療法 名醫莫樹錦研究受賞
開創治肺癌新療法 名醫莫樹錦研究受賞
莫樹錦開創嶄新的標靶治療方案,憑這項劃時代療法,
獲全球醫學界形容為「黃金標準」的《新英倫醫學雜誌》選為年度文章。
香港彈丸之地,孕育不少國際醫學權威。《東周刊》報道,肺癌專家莫樹錦開創嶄新的標靶治療方案,憑這項劃時代療法,獲全球醫學界形容為「黃金標準」的《新英倫醫學雜誌》選為年度文章。被譽為是繼高錕後「最接近諾貝爾獎港人」的基因專家盧煜明,同獲《新英倫》金榜題名。
「最希望有一天,肺癌會變成慢性疾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去年公佈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腺癌患者,在服用第一、二代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後,改用第三代標靶藥對抗突變癌因子T790M,成效比化療更顯著,無惡化存活期有效延長超過一倍。目前,六成的肺腺癌病人有基因突變,其中兩成涉EGFR基因,尤以亞洲人最常見。「最開心是幫到病人,對他們最有意義的是,原來食完一隻藥冇用,仲有第二隻藥可以食,咁又可能多幾年命。」
○四年當哈佛大學發現EGFR基因變異後,莫樹錦知道肺癌研究從此不再一樣。他即游說中大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合作,翌年他們即跨國組隊,對肺癌進行全方位研究,「今次入選的論文,其實只是我們整個系列的其中一篇。」
埋首研發二十載,香港大學科學系血液、血液腫瘤及骨髓移植科教授鄺沃林的團隊對口服砒霜的安全份量及穩定性瞭如指掌。這隻全球首個港產抗癌藥已在歐美等五個國家申請專利,最快今年第一、二季推出市面,標誌着過去死亡率逾九成的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及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終見重生的曙光,「根據臨牀測試,口服砒霜的生存率係百分之一百!」外國也有醫生透過靜脈注射砒霜治療血癌,但劑量往往難以控制,價錢亦相當天價;而鄺沃林研發的口服砒霜劑量經過嚴配,安全性較高,「定價由美國藥廠決定,不過愈平愈好,希望能夠推廣到第三世界,提供廉價或免費的治療。」
中大病理學家 研究獲國際肯定
中大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盧煜明過去廿年埋首基因世界,鑽研出一種新的檢查方法,能有效篩查到連病徵都未出現的極早期鼻咽癌病人,研究文章榮登《新英倫》一七年度最受矚目文章。盧煜明早年突破傳統羊膜穿刺的局限,發現孕婦血漿帶有胎兒DNA,開創新的產前檢查技術。他於是利用該產檢的基本原理,抽驗約二萬位無病徵男士的血漿,成功確診部份人已患有極早期的鼻咽癌,大大提高存活率。
一六年,外界一直盛傳他入選諾貝爾化學獎,最終卻擦肩而過。但他認為獎項其次,研究成果對醫學發展影響深遠才最重要,並希望以自己堅毅的研究精神,為年輕一代樹立良好榜樣。
文章來自: 頭條日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daily/hk/65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