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同行者之歌 > 陪走最後一段路分享新生命喜悅 伊院「老臣子」:服務病人是福份

陪走最後一段路分享新生命喜悅 伊院「老臣子」:服務病人是福份

19-10-2017
4位伊院「老臣子」包括(左起):副行政總監黃傑輝,醫生李淑嫻,護士談敏茹,健康服務助理勞寶芝。
4位伊院「老臣子」包括(左起):副行政總監黃傑輝,醫生李淑嫻,護士談敏茹,健康服務助理勞寶芝。

由寶寶呱呱落地,到老人與世長辭,醫院這地方承載的,是一個個生老病死的故事。在這裏孜孜不倦的醫護人員,有的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體會生命的無常;有的與父母分享新生命的喜悅,經歷生命的奇妙;有的則支撐着病人對抗病魔,見證生命的頑強。4位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多年的醫護人員,他們在不同崗位見證醫院由「粗疏」到「完備」,一直不變的,除了是依舊排山倒海的工作,還有與一個個病人建立的情誼。「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服務別人可說是福份。」這是他們的心聲。 

猶記得今年夏季流感高峰,伊利沙伯醫院成重災區,內科病房天天爆滿,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以為此情此景只是難得一遇,實情是時空一轉,昔日伊院內的光景亦不遑多讓。「以前我做內科,試過一間病房收了108個病人,但正常應該只容納到30、40個。」現時在伊院擔任中央護理部護士的談敏茹指着一幅攝於80年代的舊照片說。

女護士:雙腳常撞瘀

談敏茹1982年加入伊院當護士,數數手指至今已35年,服務過腦外科、骨科、內科、兒科等病房,是伊院「老臣子」。她形容當年是「帆布牀年代」,由於病房不及現時多,為了應付留院病人需要,護士只能在病牀與病牀的空隙,甚至走廊位置加開帆布牀,「那時雙腳常常會撞瘀,絲襪也會被勾爛,幾乎每天也要換一對。」在旁的兒科顧問醫生李淑嫻心生共鳴,笑說:「要隨身帶着透明指甲油,修補絲襪上的破洞。」

病房擠滿帆布牀的情景固然令人深刻,但談到伊院歷年的變化,李淑嫻卻想起另一個畫面。現時病人到門診求醫,會被安排到一個個獨立小房間接受醫生診症,但84年已在伊院當實習醫生的李淑嫻不諱言,當年診症過程十分「開放」,「房間裏有一張大枱,醫生們排排坐,這邊甲醫生替甲病人看病,另一邊便是乙醫生和乙病人,全部都聽到,毫無私隱可言。」

最懷念「紅白格仔廣場」

但問到最叫人懷念的伊院回憶,該院副行政總監(綜合事務)黃傑輝搶着回答,是當年主座大樓門外的「紅白格仔廣場」。90年代才加入伊院的醫護人員或許不知道,現時該院D座手術室大樓前身是一片空地,地面鋪滿紅白階磚,醫護們都稱之為「紅白格仔廣場」。「那是伊院的地標,同事放工後有約會都會在紅白格仔廣場等。」但自從D座在99年落成,「紅白格仔廣場」便成了伊院的集體回憶。

伊利沙伯醫院在1963年啟用,當時油麻地尚未填海,附近都是矮小的唐樓,京士柏山也未興建住宅和公園,伊院成了佇立該區的「高樓大廈」。多年來經歷數次擴建,伊院設施已較數十年前大大改善,醫護人員數目也有所增長,然而真誠對待病人的心仍在醫護同僚間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2001年才加入伊院的婦產科健康服務助理勞寶芝,每天在產房內穿梭,見盡了父母把初生嬰兒捧在掌心的溫馨畫面,「工作中見證這麼多新生命誕生,很開心。」目前伊院婦產科每年約有5000至6000名嬰兒出生,當中不少父母是外籍人士和少數族裔,「有時左邊牀講英文,右邊牀講普通話,講到亂晒。」

產房趣事多 難忘洋爸爸

言語不通卻無阻勞寶芝向媽媽們表達關懷,「最好的語言就是身體語言,她剛生完寶寶,你給她一張被子,她馬上便感受到溫暖。」她指,曾有媽媽到伊院誕第二胎時,看到她後輕聲說了一句「我認得你,上一胎是你幫我的」。能被服務過的媽媽記住,勞寶芝認為是對她工作的肯定。

除了溫馨場面,產房內也不時笑料百出。勞寶芝笑言,不少陪產的準爸爸在迎接新生命誕生的一刻,都會招架不住驚喜。「有一次寶寶已出生了,我見外籍爸爸有點暈,本想扶一扶他,但他長得很高,我又生得細粒,還未來得及反應他已倒在我頭上。」說來惹笑,但勞寶芝已見怪不怪,「就算做警察的爸爸也會暈,因為你的角色不同了。」

醫院內有新生命的喜悅,同時也少不免有生離死別的時候。談敏茹想起當年一位罹患血癌的年輕少婦,在病房留醫4年之久,二人幾乎天天見面。日復日的照料和相處,談敏茹和少婦漸漸建立起友誼,「當年我結婚,她嚷着要出院觀禮,之後我在伊院生孩子,她也嚷着要探望。」醫護與病人間的情誼為病房增添不少溫暖。

與癌婦變好友 一世都記得

雖然談敏茹其後調職至其他部門,但也常常惦記着這位好友,一天她休假,特地買了一紮橙紅玫瑰探病。「喂喂,談姑娘來探望你了,花束漂亮嗎?」「漂亮。」那少婦在半昏迷間吐出一句。這虛弱的一句,亦是談敏茹和好友的最後一席話,少婦翌日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麼多年了,但她的名字和樣貌,我仍牢牢記得。」雖然相處短暫,但談敏茹每次都用心對待每一位病人,視他們如好友、親人一般。「我覺得『視病猶親』很重要,我會擺自己在病人角色裏,這樣他們才不至於困惑。」

本已屆退休之齡,但談敏茹仍捨不得離開伊院這個大家庭,選擇自願續約。「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很多人都話我傻,說以我的年資,何必如此搏命,但或許我就是硬頸,我珍惜這一刻可做的事,還可以服務別人是我的福份。」多年來數不盡的伊院病人能得到醫護人員如此悉心照料,又何嘗不是一種福份。

原文刊自《星島日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038242/

 

60年代的伊院,中下方的「紅白格仔廣場」清晰可見。政府新聞處提供
60年代的伊院,中下方的「紅白格仔廣場」清晰可見。政府新聞處提供
70代醫生診症的情況。當時尚未有保障病人私隱的概念,不同醫生在同一空間為病人診症。政府新聞處提供
70代醫生診症的情況。當時尚未有保障病人私隱的概念,不同醫生在同一空間為病人診症。政府新聞處提供

 

伊院現時D座手術室大樓的前身為空地,地面舖上紅白階磚,同事稱之為「紅白格仔廣場」。
伊院現時D座手術室大樓的前身為空地,地面舖上紅白階磚,同事稱之為「紅白格仔廣場」。
80年代,伊院走廊滿佈帆布床,情況擠迫,護士要蹲下來照顧病人。
80年代,伊院走廊滿佈帆布床,情況擠迫,護士要蹲下來照顧病人。

城中活動

2024-04-17 10:30 上午 禪繞延伸藝術~塗鴉藝術
2024-04-15 10:30 上午 2024瑜珈體驗班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大使- 張嘉耀先生出席「楊森大藥廠」年度啟動大會 分享抗癌歷程
早前,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大使- 淋巴癌康復者張嘉耀先生(Clark)很榮幸獲邀出席「楊森大藥廠」香港及澳門20 […]
生命鬥士︱患胰臟癌曾被判剩半年命 硬淨女子康復後展精彩人生下半場
假如生命有Take 2,你會如何重新規劃人生路?53歲胰臟癌康復者Christine,兩年前確診患病,由每天2 […]
挑戰1100公里 不倒騎士癌友環台 港台百人逐夢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今年不倒騎士癌友環台活動5日上午由馬偕醫院鳴槍出發,超過100名港台癌友及陪騎者將10天 […]
抗癌專訪|36歲健身教練缺休息 患淋巴癌4期插著喉也教班:令自己感覺仍生存
「那段時間很不習慣,一個這麼活躍的人,突然好像變成一個廢人。」現年36歲的張嘉耀(Clark)於兩年前確診患淋 […]
【生命鬥士】疫下確診卵巢癌兼失業 硬淨港女拒化療2年半奇蹟好轉
「患上卵巢癌的第5個月,公司因為財政問題倒閉,我亦失業!」現年55歲的Edith於2020年她確診患上卵巢癌, […]
熱愛運動25歲女患罕見牙骨癌 老師夢暫剎停 手術後曾靠拐杖行路
「日日喺屋企喊,點解咁後生會揀中我?」夢想成為體育及數學老師、正值花季之年的陳芷晴,去年突確診罹患罕見的牙骨癌 […]
半夜牙痛 求醫2年始確診 90後少女抗牙骨癌不言棄
一次半夜牙痛,扭轉了90後少女芷晴的命運。她輾轉求醫2年才確診患上頭頸癌中的牙骨癌,後為治療不得不暫擱教師夢。 […]
24 歲確診牙骨癌患者 從未想過癌症可以這樣近
陳芷晴有一個夢,希望可為人師表,但她心願差不多達成之際,卻發現患上牙骨癌,此癌屬於頭頸癌一種。 聽她道出各種手 […]
末期肺癌患者的一呼一吸
末期肺癌患者的一呼一吸 你平日有否感受自己的呼吸?原來一個成年人每日呼吸2萬多次,但我們沒有為意,因為呼吸似乎 […]
棄百萬年薪後確診患癌 表達藝術治療師 劫後餘生望助同路人
棄百萬年薪後確診患癌 表達藝術治療師 劫後餘生望助同路人 作為打工仔,收入往往跟工作量及工作壓力成正比,蘇瑞雯 […]
【正能量】末期癌病人辭世後瞥見窗外有彩虹 腫瘤科醫生行醫15年感受深刻
【正能量】末期癌病人辭世後瞥見窗外有彩虹 腫瘤科醫生行醫15年感受深刻 《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兩本著作內容豐 […]
【正能量】34歲工作狂主管確診二期乳癌 從怨命到享受慢活迎來浴火重生
【正能量】34歲工作狂主管確診二期乳癌 從怨命到享受慢活迎來浴火重生 對比以往忙得昏天地暗的辦公室歲月,恍如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