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醫療新知 > 毋須入侵性抽組織 血檢新技術 驗癌好幫手

毋須入侵性抽組織 血檢新技術 驗癌好幫手

22-11-2016

 【明報專訊】一滴血,可以透視全身癌症

 


液體活檢是近年熱門醫學科研,只需要一滴血,驗測血液中的癌症DNA,就可以找到連內窺鏡也看不見的極早期鼻咽癌、預測肝癌發生率,甚至偵測到全身是否有癌細胞。究竟如何做得到?準確性有多高?

專家指出,液體活檢是肺癌診斷和治療的大趨勢;估計未來數年,會廣泛應用於不同癌症測檢。

最為人熟悉的液體活檢,應該是1997年中大首創的無創產前診斷,透過分析母親血液中的胎兒DNA,診斷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取代過去入侵性的抽絨毛或抽羊水檢查。

液體活檢隨基因科技不斷發展和普及。剛於上月底在香港舉行的第三屆香港國際腫瘤學會議(HKIOS),液體活檢正是其中一個熱門課題,尤其在癌症診斷和治療上。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指出,現在已可將DNA測序技術應用於癌症檢測和診斷。

過去診斷癌症,活檢是黃金標準。陳君賜以腸癌為例,當懷疑大腸有腫瘤,要透過大腸鏡直接取出懷疑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癌細胞或進行病理化驗。「傳統活檢優點是準確度高,缺點是具入侵性,除了有出血風險,抽針過程亦可能會令癌細胞擴散。」

液體活檢簡單 新科技提高準確率

液體活檢,就是透過抽血檢驗,尋找癌細胞DNA,已能夠確診癌症。「液體活檢另一好處,因為只需抽血,十分簡單、非入侵性,可以重複抽驗。」

「近年研究發現,當患上癌症,癌細胞增生和凋謝過程中,會釋出DNA入血液中,所以只需抽血檢驗癌症DNA,毋須到患病器官或組織抽取癌細胞。」然而,陳君賜指出,癌細胞釋出的DNA數量極微,尤其是早期癌症,要在血液中準確偵測出微量癌症DNA,並不容易。

「過去沿用的PCR基因測檢技術,未必偵測到血液中微量的癌細胞DNA。」陳君賜指出,中大醫學院使用新技術「數字PCR」,一個樣本可以做2萬次PCR基因測試,逐粒DNA檢查有沒有變異,「舉例說,傳統PCR技術,就像是將一堆沙放入盒子中,尋找其中一粒異常的沙粒;新的數字PCR,是先將沙堆分散成沙粒,每一盒子只放一粒沙,然後找出裝着不正常沙粒的盒子」。以檢測肺癌標靶藥的抗藥性基因為例,傳統PCR準確率只有四成,數字PCR卻高達七至八成。

 

陳君賜介紹了數項臨牀應用及研究中的液體活檢技術﹕

◆尋找肺癌標靶

肺癌病人需要透過氣管鏡或肺穿刺抽組織,檢查有否EGFR基因變異,是否適合使用標靶藥。氣管鏡或肺穿刺屬入侵手術,私家醫院一般需輪候一星期,公家醫院則需三數星期;而過程可能傷及氣管或肺組織。

有了液體活檢技術,當懷疑患上肺癌,只需要抽血檢查,就可以同時確診及知道是否帶EGFR基因變異,抽血翌日已能得知化驗結果,及早用藥。陳指出,液體活檢準確率約八成,當抽血檢查發現有EGFR基因變異,病人可以直接服用標靶藥,毋須再做傳統組織活檢;如抽血檢查找不到EGFR變異,病人才需接受傳統組織活檢,作進一步檢查。

另外,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會慢慢出現抗藥性。研究發現,抗藥性來自新的基因突變,改變EGFR形狀,令藥物失效;而最新一代的標靶藥,正是針對這個T790M基因突變。

抗藥性通常由一小部分的癌細胞開始,要檢測是否出現抗藥性?是否適合使用新一代標靶?傳統活檢就面對幾個難題﹕首先,癌細胞擴散全身,究竟抗藥性變異是哪一位置開始?活檢應抽取哪一個位置?另外,早期抗藥性,變異的癌細胞極少,抽取組織亦未必驗得出,但當抗藥性持續一段時間,身體已可能變差。究竟何時最適合抽組織檢查?當檢查找不到抗藥性基因,病人可否再次做手術抽取組織?

液體活檢就可以解決上述難題,因為抗藥性基因釋出血液,毋須考慮癌細胞位置,只需驗血就知道有否基因突變;另外,由於檢查不具入侵性,病人可以在病情出現變化時、不同時段重複檢查。

◆篩檢早期鼻咽癌

中大化學病理學系首創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透過偵測血液中的鼻咽癌基因,找出鼻咽癌病人。陳君賜指出,剛完成涉及2萬人的臨牀測試,全屬40至60歲、無鼻咽癌病徵的華裔男性。

鼻咽癌臨牀測試 效果理想

分析初步5000人結果顯示,找到7至8人的血液中帶有鼻咽癌腫瘤基因,再透過鼻咽鏡或磁力共振確診,當中一半是鼻咽癌第一期。「當中找到連鼻咽鏡也看不到的超細小腫瘤,要磁力共振才能發現。早期鼻咽癌,治癒率高逾九成。」

陳君賜相信,今次研究結果,可以確認液體活檢用作篩查早期鼻咽癌,準確度高達95%至97%。

◆檢測全身癌細胞

利用基因排序技術,將血液中找到的所有DNA排序,偵測有沒有癌症基因特徵,準確率高逾八成。每一種癌症基因特徵都不一樣,要逐一偵測,涉及技術相當複雜,成本高昂。不過,陳君賜指出:「這種檢驗方法,可找出任何癌症,但對醫生和病人來說,暫時完全無用!」除非找到像肺癌EGFR基因變異或鼻咽癌基因等,有獨有特徵癌症基因,否則報告結果未能確實指出,哪一個位置患癌。

尚待大型研究數據確認

陳指出,這項目仍在研究階段,現在欠缺大型研究數據確認,也未知如何解讀報告,「究竟驗測的準確度有幾高?如果驗測結果呈陽性,但跟進檢查又找不到癌細胞,要如何處理?是報告出錯?還是代表五年後癌症發生率?未搞清楚這些問題前,胡亂驗測只會令人虛驚一場」。

◆預測肝癌發病率

乙型肝炎帶菌者,每年1%演變成肝癌;或肝硬化病人,每年4%演變成肝癌。這些病人值得用上述的基因排序技術找出肝癌。

因為肝癌細胞增生,有很多基因控制,一個基因變異不會造成肝癌,要一連串變異才會演變成肝癌。陳君賜指出,中大正研究透過基因排序技術,數算相關已變異的基因,評估未來五年肝癌發生風險高低。

■知多啲

腫瘤標記 檢查不可靠

坊間身體檢查,常見其中一個項目「腫瘤標記」(Tumor Marker),聲稱可以偵測癌症。究竟與癌細胞DNA有何分別?

陳君賜解釋,腫瘤標記主要是檢驗癌症相關蛋白質,然而,並非每個病人的癌細胞都會釋出蛋白質,有些癌症釋出的蛋白質相類似,加上癌細胞釋出蛋白質的原因和作用未知,因此透過檢驗腫瘤標記偵測癌症,結果並不可靠。舉例說,腸癌會釋出癌胚胎抗原(CEA),吸煙者、炎症、肺癌病人的CEA亦會較高,所以用CEA作為測檢腸癌,準確度低。

相反,驗測癌細胞DNA,是直接因果關係,因此準確度較高。

文、圖: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121/s00005/1479665733467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港大醫學院發現癌細胞間互動模式 有望為肝癌治療領域帶來新的突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任蕙蘋教授帶領的團隊近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揭示循環小細胞 […]
在家採樣檢測 HPV 助早篩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及香港女性致命癌症之一,據世衛資料,95%子宮頸癌病例由HPV引發。除了傳統HPV和柏氏 […]
乙型肝炎民間篩查見成果 梁熙籲政府資助市民篩查
民建聯衛生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梁熙早前與社區組織銀騎士,於去年10月在柴灣漁灣邨舉辦「乙型肝炎社區篩查活動」 […]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美國默沙東藥廠攜手為製藥業界創造以數據驅動的新方案
(香港,2023 年 8 月 11 日) –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夥拍美國默沙東藥廠(默沙東)舉辦「醫 […]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成立 推動粵港澳醫療合作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昨日在香港舉行成立典禮,全國政協常委高永文榮任該會榮譽會長。協會旨在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 […]
浸大發現草藥提取化合物「異甘草素」具備治療胰臟癌潛力
一項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科學家領導的研究發現,從中草藥「甘草」提取的一種類黃酮物質「異甘草素」,可抑制胰臟癌 […]
莫德納默沙東皮膚癌疫苗 開始招募後期研究受試者
(路透華盛頓26日電)美國莫德納藥廠今天宣布,已開始招募參與後期研究的患者,以評估該藥廠和默沙東集團合作研發的 […]
宏利香港推出「活耀人生危疾保PRO」 提供市場首創的末期癌症治療保障
宏利香港推出「活耀人生危疾保PRO」 提供市場首創的末期癌症治療保障[1] · 憂慮醫療成本上漲的客戶,提供保 […]
養和早餐分享會 新一代放射治療: 質子治療的臨床優勢及其在其他先進國家的趨勢/應用
質子治療有效提升腫瘤控制的同時,又可以降低治療副作用,絕對係癌症病人一大喜訊! 我們很榮幸受邀出席早前養和醫院 […]
港大醫學院發現引致胃癌化療耐藥性和腫瘤復發的新分子機制 揭示治療的可行方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馬桂宜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首度發現導致胃癌患者對化療藥物產生耐藥性 […]
中大在大中華地區首次引入嶄新組合式機械人手術系統 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術效果滿意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泌尿科手術團隊於今年5月引入嶄新的組合式機械人手術系統,並進行了該新型手術系統在大中 […]
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肝癌適應免疫療法的關鍵 開創新型聯合療法作二期臨床研究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的研究揭示肝癌細胞能「適應」免疫療法,令這種目前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