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醫療新知 > 傳統療法無助病情 兩新藥治骨髓增生

傳統療法無助病情 兩新藥治骨髓增生

14-06-2016

 血癌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骨髓增生症,即骨髓增生性腫瘤,病人需長期服食抗癌藥,但有一定副作用,而且對病情幫助不大。有醫生指出,其實現已有兩種新藥,可惜暫時需病人自費,期望將來有需要的病人可獲得更多資助。

 


個案一:公務員獲政府資助
陳先生1998年發現血小板過多,轉介到瑪麗醫院血液科,開始服化療藥控制血小板,但副作用是白血球下降,即令抵抗力下降,及容易疲倦。2005年起需加服另一種化療藥。

到2012年,醫生說美國有一種新的標靶藥,適合他的情況,於是開始服食,並由藥廠免費提供一年藥量。一年後本應開始要自費,幸好他是公務員,由政府支付藥費,約4萬元一個月。至今服這標靶藥4年,好處是副作用(例如抵抗力低、肝脾脹大等)少,而對血小板的控制也很好。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助理教授喬夏利醫生指出:「『骨髓增生症』的影響包括紅血球增生、血小板增生、骨髓纖維化,以骨髓纖維化最嚴重。血小板增生到了後期,肝臟和脾臟會明顯脹大,陳先生正是這情況。他在2005年控制血小板的效果轉差,可能是因為已開始骨髓纖維化。而該種標靶藥特別在控制骨髓纖維化的病徵方面,效果顯著。」

個案二:新配方少副作用
林先生患了「骨髓增生症」約20年,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均高,因此有時需放血來降低血球水平,並長期服化療藥,藥物副作用包括尿酸高、容易疲倦等。2008年,他的白血球再飆升,醫生懷疑他的骨髓開始纖維化。約兩年前,醫生告知可試用新的「甲型干擾素」,注射後白血球下降,肝臟縮小至較接近正常,他感覺輕鬆多了。現在每星期注射一次,可在家自行注射,十分方便。

 

喬醫生解釋當時建議林先生試用干擾素的原因:「因為他當時服化療藥的劑量已相當大,放血亦很頻密,但紅血球和白血球水平仍控制得不好,骨髓檢查也發現他已有骨髓纖維化迹象,所以必須採用更好的辦法,而不是再加大劑量。他改服干擾素後,最明顯的變化是控制白血球變得較容易,放血次數減少,肝、脾縮小。現在用的是新配方甲型干擾素,副作用不多,大部分病人均能適應,但政府暫時對於骨髓增生症患者用這藥並沒有藥費資助。」

早期症狀不明顯

喬醫生表示,「骨髓增生症」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骨髓增生症會增加中風、心肌栓塞和全身靜脈血栓的風險。現時一般患者都接受一線治療,包括服阿士匹靈、傳統化療藥,或定期放血等。但口服化療藥和放血治療,目的都是防止嚴重病變,不會改善病情。而且即使接受一線治療,有部分患者仍會隨時間演變成急性白血病。」

而近年獲確認療效的標靶藥,可以改善骨髓纖維化病人的病徵及增加存活率,副作用比傳統化療藥少。另外,新配方的甲型干擾素較為長效,每星期皮下注射一次,九成病人接受這療法後血球水平回復正常。

部分病人獲資助

現時約有500名「骨髓增生症」病人定期到瑪麗醫院覆診,大部分接受一線治療,用標靶藥或甲型干擾素的只有約三四十人。前者約需4萬元一個月,後者約三四千元一個月,均需自費,有部分獲志願機構如聖雅各福群會等資助。

「始終『骨髓增生症』不是常見病,所以未獲政府資助,但也應該讓病人知道有新藥可選擇。」喬醫生說。

香港骨髓增生性腫瘤公開講座

主題:骨髓增生性腫瘤之治療與管理
日期:2016年6月26日(星期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
地點: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五號香港大會堂演奏廳
講者: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助理教授喬夏利醫生
報名:2255 3245

www.metrohk.com.hk/

 

喬夏利醫生
利用顯微鏡分析病人的血液和骨髓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布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 身心健康、認知及自理能力下降 研究團隊籲加強支援服務 【新聞稿2023年3月13日】 香 […]
港大生物學家揭示防止DNA受損機制 加深對癌症形成的理解
不當的細胞分裂有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維持細胞分裂穩定的機制。最近,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 […]
城大發現促使癌細胞擴散的蛋白質 望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治療靶點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賴氨酸羥化酶1」(LH1)的蛋白質,是促使肝細胞癌和胰臟導管腺癌的 […]
中大完成全球首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肺轉移
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出現癌細胞轉移時,常會轉移至肺部。以傳統手術方式切除肺轉移腫瘤,很大機會造成手術創傷,而 […]
癌症病人選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在家治療可降低感染風險
癌症病人選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 在家治療可降低感染風險 疫情期間,不少病人進出醫療場所接受化療都少不免擔心受到 […]
中大發現間皮瘤的女性發病率上升 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較高
間皮瘤(Mesothelioma)由於治癒率較其他癌症低,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平均僅有8%,醫學界一直努力尋求間皮 […]
港大化學生物學家拆解一類「組蛋白修飾」 為開發相關抗癌新藥帶來曙光
由香港大學(港大)化學系李祥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與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翟元樑博士及港大生物醫學學院黃永瀚博士和鮑秀 […]
HR+/HER2- 型 晚期乳癌治療新喜訊!
CDK4/6抑製劑的出現改變了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HR+/HER2-)晚期乳癌治療 […]
港大醫學院發現抑癌基因缺失令乳癌治療失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腫瘤抑制基因 AKTIP缺失後會促進管腔型乳癌的生長,並增加 […]
港大生物學家及合作夥伴揭示DNA解旋機制 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翟元樑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法國居禮研究所的研究員共同發現了 […]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臨床腫瘤學系團隊發表嶄新的中期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 […]
「國藥」本地註冊難 病人有藥無得用 工聯會促進一步檢視藥物註冊制度
雖然去年 11 月 1 日起,中國獲納入本港新藥註冊的指明參考國家名單,但持有中國當局發出之註冊證明,仍必須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