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我的病例筆記(18) : ( 三 ) 那個術後化療方案對我最好?

我的病例筆記(18) : ( 三 ) 那個術後化療方案對我最好?

19-08-2013

 某雜誌刋出: 「根據最研究報告顯示,患有XX癌病病人,手術後若接受新藥 XYZ,復發風險會減少兩成 … 這被視為重大治癌突破…」
怎樣? 你會以為自己有大發現,並立刻要求醫生為你做XYZ新藥?
你不覺得奇怪的嗎?
1.         復發風險比例-不等如真正相差
假設若你的癌病復發率是10%,使用新藥後復發率減少兩成 (20%),用簡單減數:10% – 20%,豈不是復發機會比零復發還要少(等如負10%)?
不會的!
因為你被那些統計學名詞誤導了! 他們經常引用的是Harzard ratio(風險比例),而非absolute difference(真正復發率差)。
真實算式如下:
(例一) 假設若不做新藥的癌病復發率是5%,做了新藥後的復發率是4%, 減幅便是前述的所謂『復發風險減少兩成』 【(5%-4%)÷ 5%】,但這只是比例上的減幅,真正復發數字其實是由5%下降到4%,即只得5% – 4%=1%(而非兩成),即100個這樣早期的病人都採用這XYZ新藥的話,只有1個病人得益(減少了復發),其餘99個是無幫助的(即白做)。
用同樣的定義計算,你便發現若是高危病人,同樣是兩成風險減幅, 會得出較大的實際相差數字,請參考下例。
(例二) 假設若不做新藥的復發率是80%,做了新藥是64%,減幅同樣是兩成(80%-64%)÷ 80%,但真正復發率是足足減少了80% – 64%=16%。
那麼,若你屬『高危』病人,見到有16%的真實得益,又或是『低復發』風險的病人,但你仍迷信減少1%是值得的,不介意99%機會白做,你又是否應立即採用XYZ藥呢?
當然不是! 你還需要看生存率!
2.    減少復發率不一定代表增加生存機會
減少復發率一般代表減少死亡機會,但兩者關係並非必然的。
n         雖然能減少了復發,但假若XYZ藥副作用極高,更多人捱不住XYZ藥而致死,你仍會做嗎?
n         某些癌病若復發後仍然有有效治療可做的話,是否接受XYZ藥便也不會影響病人最後的生存機會了。
n         本身已有其他嚴重疾病(如嚴重心臟病、)或太年老的病人,便不會因接受了XYZ藥而有任何得益,因為他們可能在死於癌病復發前,已因其他病過身了。
好了,若該研究顯示,做XYZ藥與其他舊藥相比,不但減少了復發機會,連生存機會也增加了,這是否表示應立即採用XYZ藥呢?
當然又是錯。
3.     要注意這個研究是第幾期的研究。
臨床測試分四期。 第一期測試新藥的毒性及找出病人可接受的藥量。 若那份雜誌所引述的只是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便是太早期的報告,因在這階段的研究一般會找身體較好的病人測試,而結果若與其他身體較差的病人或較舊的報告結果比較,新藥的療效當然較好,但這不公道。 反之,第三期測試會把病人隨機分成兩批直接比較,期間測試人員或病人甚至會加入double-blinded,因此其結果便更客觀可信了。
好了,這報告是一份第三期臨床測試。 醫生,可以做XYZ藥未?
未!
4.     還要看這份研究為病人跟進的年期。
n         有些新藥的療效可能很短暫。 試過有一份研究,測試患有早期X癌病人手術後, 做輔助化療新藥XYZ,其初步分析發現, 少了病人復發,當時醫學界以為執到寶,並在數據未成熟前已被大肆報導,可惜在後來的跟進分析發現,新藥的療效不能持逐,最後被証實為無效。
n         相反,有些癌病很遲才出現復發(如前列腺癌)。 因此,若初步分析發現新藥並不能減少復發,並不即時結論新藥無效,因有可能只因跟進時間太短,病人仍未出現復發而已。
好了,仲有冇其他要考慮?
當然有,如研究報告有否有人造假(科研造假? 試過啦! 發生在南韓及南非 …)、新藥長時間使用後有否未被發現的後遺症 … 等。
很複雜嗎?
你們終於明白我為何不願意在網上解答各位的個人醫癌問題吧!
同樣地,若我的病人在診症中, 發現我不贊成為你使用新藥,也請不要為難我。

沙加,2008-6-24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子宮頸癌怎麼預防?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3年1月28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知 […]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最近網絡上有關器官捐贈的議論鬧得沸沸揚揚,因為政府高官痛斥有市民意圖破壞器官捐贈系統、造謠作假。行政長官又宣稱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肝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肝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支修益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2022年12月31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肺癌防治新術法!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肺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莫樹錦 […]
HPV 和頭頸癌
提起HPV大家很自然想起子宮頸癌,但你又知不知道,作為香港男性十大癌症之一的頭頸癌也跟HPV 有不可忽視的關係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腎癌 講座活動「腎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3月25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床腫瘤 […]
人生課題(五)紓緩治療絕對不等於放棄
大家聽到紓緩治療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放棄,等於什麼都不做。有些人則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 […]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 謝耀昌醫生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2020年醫管局數據顯示,大腸癌為本港十大常見癌症, […]
人生課題(四)晚期癌症病人之心肺復甦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在營養問題方面的考慮。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心肺復甦與否的決定吧!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 […]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