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wp-content/uploads/2025/01/Biotech_NET-1024x536.jpg)
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罕見的癌症,且礙於症狀千變萬化,又容易與其他癌症混淆,為診治此病帶來不少挑戰。隨著醫療技術發展,不但可以更準確診斷神經內分泌瘤,治療也有很大進步, 除了傳統的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外,新式的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簡稱PRRT)能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香港在有關的研發領域亦有大量投入,例如最近幾年就有多位病人透過慈善基金資助,接受由本地大學及本地核藥初創企業共同研發的PRRT治療,成功控制病情,重拾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步伐。
本港每年新發現的癌症有逾35,000宗,由神經內分泌細胞病變所引起的神經內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每年只有大約150至200宗。
症狀難察覺 發現時多屆晚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浩勳指出, NET可能發生在人體任何部位,當中八成均發生在胃、腸、胰臟等消化系統器官,也可能見於頭頸及肺部等組織,而不同位置的腫瘤可引起不同的症狀,容易被誤為其他癌症,加上生長速度慢,令人不易察覺,以致大部分個案確診時已是晚期,甚至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組織。
他以胰臟NET為例,過去往往被當是胰臟癌處理及治療,原因是兩者的表現及發展均十分相似,但實際這是兩種不同的癌症,故此以胰臟癌治療對付NET往往未能帶來理想療效。
近年醫學界對NET的認識增多,亦有新式治療可用,但要對症下藥,首先要得到準確診斷,譬如抽血檢測CgA(Chromogranin A)數值,也可利用生長抑素類似物全身正電子電腦掃描(DOTATATE/DOTATOC PET-CT scan),以及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幫助找出匿藏的NET。
新式治療精確覻準NET
李醫生表示,早期NET可以手術切除,較晚期則可利用荷爾蒙治療和標靶藥控制病情,失效後則可改用化療,甚至是新式的PRRT。他引述外國大型臨床研究數據,PRRT可以有效延長病人的惡化存活期,例如一線治療失效後使用PRRT,治療反應可達40%,遠高於傳統治療的一成;最新研究更發現PRRT作為一線可提高治療反應率至六成。
他稱,PRRT由兩部分組成,包括可與NET細胞表面特定靶點結合的人工受體,以及帶有放射性的核素。當人工受體與靶點結合並黏附在NET後,藥物便會釋出放射物質消滅癌細胞,從而控制及延緩腫瘤進展。
與其他癌症治療一樣,PRRT亦可能帶來副作用,但比化療等傳統治療為少,使用時也需要加入胺基酸以保護腎臟,或可能帶來腸胃道不適及疲倦等反應。
然而PRRT 藥價不菲, 早前幸好有本地慈善基金提供本港病人支援使用PRRT,
而將來更有機會為本港病人進行第二期臨床測試。
帶著希望 繼續與癌共存
李醫生分享說,有兩名患有NET並分別擴散到肝臟及骨骼的病人,接受2次PRRT治療後效果顯著並能長時間控制病情。他稱,PRRT治療要「慳住使」,因為一名病人終身只能進行4次PRRT治療,故此當病情受到控制便會暫停,待病情有變再使用餘下的療效。
對於神經內分泌瘤病人來說,目前的治療可能未能做到根治的效果,但李醫生強調,適當的治療可以最大程度控制及延緩病情發展,幫助病人做到「與病共存」,可以如常上班及生活,並相信日後可能有更多新式治療面世,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為了提高公眾對神經內分泌瘤的認識,本會將於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舉辦講座,由專科醫生剖析這種罕見癌症,並有病人親身分享患病及治療經歷。講座費用全免,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知己知彼 – 神經內分泌瘤」講座
詳情如下:
日期: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2:30 – 4:00
地點: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地下 202號室 (灣仔港鐵站B1出口)
查詢:9462-7207
網上報名:https://forms.gle/q3NLzHFWZRMRwNrW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