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價/癌症/深圳/跨境醫病】隨着內地近年實施集體採購藥物機制,以藥物納入醫保為條件,能以較低價格引入外國藥廠專利藥品,導致香港與內地有價格差異。行會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去年曾提出香港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他認為這個選項「永遠喺度」,但障礙重重。高永文表示香港藥價是國際定價指標,一旦香港藥物降價,會連鎖影響其他先進國家及城市的定價,藥廠未必樂見香港藥價與內地看齊。
高永文表示內地近10年製藥技術有突破,有多款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藥物,透過政府2023年推出的「1+」機制,能加快引進內地藥物到香港。他期望當內地製藥技術「成熟爆發」後,香港能引入價錢較相宜的內地藥物,外國藥廠亦會為保持競爭力而降價。
高永文認為透過政府2023年推出的「1+」機制,加快引進內地藥物到香港。
部份外國專利藥物在香港與內地有龐大價格差異。
前食衛局局長高永文表期望當內地製藥技術「成熟爆發」後,香港能引入價錢較相宜的內地藥物,外國藥廠亦會為保持競爭力而降價。
行會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去年4月,曾與70多名癌症病人及康復者到深圳及中山兩間醫院參觀,當時不少團員驚訝香港與內地同標靶藥價相差約4倍。高永文當時建議香港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令香港藥價與內地看齊。
香港被定性國際藥價指標城市 高永文:藥廠或不樂見「香港降價」
事隔一年,高永文指香港需要的藥物數量遠比內地少,認為即使香港藥價與內地看齊,對藥廠收入影響有限。不過據他了解,香港引入先進及新型藥物較快,可謂是國際間藥物定價的指標城市。一旦藥物在香港降價,或者會連鎖影響藥物在其他先進國家的定價,藥廠或不樂見。
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泰瑞沙口服藥物在內地一盒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5,400元),在香港約3.3萬元。(受訪者提供)
香港納入內地機制的選項「永遠都在」 同應着眼其他方案
對於香港能否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高永文說:「呢個選項永遠都喺度,問題係呢個選項會有好多嘅障礙,我建議我哋就唔好睇呢啲障礙喇。」他認為應探討其他方案,降低香港病人的治療費用。
病人已經有一部份識得跨境去獲得呢啲藥嘅,咁呢個冇問題。內地集體採購包埋我哋,唔係內地可以話事,啲藥廠可以唔同意。
高永文認為香港納入內地機制有障礙,應考慮其他方案。
高永文:內地製新藥「成熟爆發」成降價轉機
高永文認為內地近10年製藥技術有突破,研發出多款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或基因治療藥物,效果與外國藥廠的專利藥效果差不多。他預期內地製藥物將「成熟爆發」,對香港是一個新機遇,香港可以透過「1+」新藥審批機制引入新藥,或者透過醫生向衞生署申請,為治療「特定病人」進口未註冊藥物。
「1+」機制2023年11月實施,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提供本地臨床數據,並經本地專家認可後,只須提交一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而非兩個,便可以在香港申請註冊。
「1+」機制2023年11月實施,加快引進藥物。
「1+」機制下 有病人年省12萬元藥費
截至3月中,有11款新藥獲批,其中兩款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以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納入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藥物名冊的專用藥物類別。醫管局之後採購議價成功,令藥物成本價下降近3成,在特定的臨床應用下病人只須支付標準費用15元,預計每年近300名癌症病人受惠。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早前亦表示,其中一款新藥議價後,病人一年可節省12萬元藥費。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早前表示,其中一款經「1+」機制引進的新藥經議價後,病人一年可節省12萬元藥費。
高永文:引入內地藥物後 外國專利藥或降價
高永文認為醫管局及轄下醫生貼近藥物市場脈搏,有「主動出擊」引進新型藥物,再加上政府現有引入藥物機制、內地藥物研發技術成熟等,預期香港罕見病及癌症病人治療成本大幅降低。另外,當外國藥廠面對內地藥廠的競爭下,現有的專利藥物或有減價空間。
高永文認為當外國藥廠面對內地藥廠的競爭下,現有的專利藥物或有減價空間。
原文網址: 藥價貴|高永文倡加入內地機制以外 多引進內地藥促競爭也助降價 | 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