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其他 > 戰勝膽囊癌及膽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戰勝膽囊癌及膽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06-05-2025

2025年2月22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2.9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5千人參與。

2025年2月講座主題為癌症相關緊急情況,講座題目是「戰勝膽囊癌及膽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膽囊癌及膽管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戰勝膽囊癌及膽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專家陣容與講座內容

本次會議由孔鳳鳴教授主持,邀請了多位專家,分別從外科、放療、內科等不同領域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

孔鳳鳴教授(香港大學明德講席教授):介紹了膽囊癌及膽管癌的基本情況及發病率,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

張丹圖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外科部肝膽胰外科主管):詳細介紹了膽管癌早期症狀及手術治療的最新進展,強調了微創手術技術在減少併發症、加快患者康復方面的優勢。

石維一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講解了膽囊癌的症狀及手術治療細節,指出早期篩查和規範治療對於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性。

李柱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分享了系統治療在膽囊癌及膽管癌治療中的作用,講解了系統治療(化療、靶向、免疫)的應用,強調了免疫治療在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的顯著效果。

孔煒偉教授(南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結合DeepSeek AI講解了膽囊癌及膽管癌治療中放療的適應征,強調了放療結合免疫治療在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的顯著效果,介紹了精准放療技術和AI輔助技術對個性化準確化放療的幫助。

此外,會議還邀請了許多討論嘉賓:

浙大二院放療科科主任魏啟春教授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放療科科主任劉雅潔教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腺及肝移植專科主任醫師紀任教授

樹蘭(杭州)醫院肝膽胰外科&肝移植中心主治醫師王碩教授

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科研副主任林琦教授

美國亞利桑那梅奧醫院放射腫瘤科蕭榮泰教授

深圳市人民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廖桂祥教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副顧問醫生陳文琦教授

膽囊癌及膽管癌簡介及現狀

膽囊癌及膽管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2020年全球膽囊癌和膽管癌的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為每2.5分鐘新增1例,每2.5分鐘1例死亡。在中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數據,中國膽囊癌新發病例約2.8萬,死亡病例約2.3萬,中國香港每年約有150人死於膽囊癌及肝外膽管癌。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膽道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而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膽管癌早期症狀與手術治療

香港瑪麗醫院外科部肝膽胰外科主管、香港大學臨床教授張丹圖教授就膽管癌的早期症狀和手術治療進行了詳細講解。膽管癌是起源於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肝內膽管癌、肝門部膽管癌和遠端膽管癌是其主要分類,各有不同的發病機制和治療策略。肝內膽管癌起源於肝內膽管,早期症狀隱匿,診斷時多為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按Bismuth-Corlette分型,影響膽汁排出,易導致黃疸。遠端膽管癌靠近十二指腸,常因阻塞性黃疸被發現,手術切除率相對較高。香港大學瑪麗醫院2003-2023年共125例肝門部膽管癌手術病例,為研究和治療提供了寶貴數據。膽管癌危險因素包括慢性膽管炎、肝炎病毒、膽管結石或先天性膽管異常。膽管癌早期症狀隱匿,常被忽視,導致患者確診時多為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提高公眾對膽管癌早期症狀的認識,有助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黃疸、皮膚瘙癢、腹痛、體重下降是膽管癌的常見症狀,需引起重視。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影像學檢查是常見的方法,包括PET/CT、MRI/MRCP、超聲內鏡(ERCP)。CA19-9、CEA是膽管癌常用的腫瘤標誌物,可輔助診斷和監測病情變化,其水準變化與腫瘤負荷相關,有助於評估治療效果和預後。手術治療與技術挑戰。肝切除術是常見的手術方式,右半肝切除、左半肝切除等手術類型根據腫瘤位置和範圍選擇,需精准操作。手術團隊需具備豐富的經驗,確保手術效果和患者安全。香港經驗中位手術時間633分鐘,術中出血量1.05L,術後併發症發生率53.6%。這些數據反映了香港在肝切除術方面的技術水準和治療現狀。肝移植是另一種手術方式,為早期膽管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和希望。輔助化療吉西他濱/順鉑方案使3年生存率提升至55.5%,合理的化療方案和劑量對提高治療效果和減輕副作用至關重要。張丹圖教授指出,膽管癌整體5年生存率25.3%,早期病例(R0切除)5年生存率47.2%,因此提高公眾對膽管癌早期篩查的重視,有助於提高整體生存率。張丹圖強調,腫瘤分期、手術切緣寬度、是否合併復發性膽管炎是關鍵預後因素。術後併發症(如胸腔積液、肝功能衰竭)的預防需加強術後監測和護理,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住院時間。目前針對膽管癌的FGFR2融合基因(肝內膽管癌21%)、IDH1突變等精准療法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張丹圖教授最後強調,膽管癌治療需多學科協作與個體化策略。通過提升早期診斷率、優化手術技術及推廣精准醫療,我們有望在未來提高膽管癌患者生存率。

膽囊癌的手術治療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石維一教授就膽囊癌的外科治療及管理策略進行了系統闡述。他指出,膽囊癌作為膽道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隱匿性強、進展迅速、預後差」的特點,被稱為「新晉癌王」。約85%的膽囊癌患者合併膽囊結石,其他高危因素包括膽囊息肉樣病變(直徑≥10mm)、慢性膽囊炎、肥胖及糖尿病等。早期診斷是改善預後的關鍵,但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或進展期。膽囊癌的臨床表現以黃疸、發熱、消瘦為主,診斷需結合腫瘤標誌物(如CA19-9、CEA)及影像學檢查(超聲、CT、MRI、PET-CT)。根據AJCC第八版分期標準,膽囊癌分為T(原發腫瘤侵犯程度)、N(淋巴結轉移)和M(遠處轉移)三個維度,例如T1期腫瘤局限於膽囊壁,而T4期則侵犯肝門或腹膜等周圍結構,明確分期是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的核心依據。根治性手術是膽囊癌治療的基石,為唯一可能的治癒手段。石維一教授強調,對於早期患者(0期至II期),根治性手術可顯著提高生存率:0期(原位癌)僅需膽囊切除術即可實現根治,無需輔助治療;I期需擴大切除範圍,包括部分肝臟及淋巴結清掃,高危患者術後可聯合輔助化療;II期/III期手術需切除膽囊、部分肝臟及周圍受累組織,術後常規推薦化療或放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對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患者(IV期),手術僅用於緩解症狀,治療以化療(如吉西他濱聯合鉑類)、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為主,目標是延長生存並改善生活品質。石維一教授指出,膽囊癌的治療需多學科團隊協作,結合手術、化療、放療及新興的轉化治療(如標靶藥物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術後隨訪對早期發現復發至關重要:術後1-2年需每3個月復查腫瘤標誌物(CEA、CA19-9)及影像學(胸腹CT/MRI),術後3-5年改為每6個月復查,5年後每年隨訪一次。晚期患者需縮短隨訪間隔,並注重支持治療以緩解症狀。

膽道癌患者需要放療嗎-DeepSeek AI答覆及解讀

南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孔煒偉教授結合DeepSeek AI介紹了放療在膽道癌治療中的核心作用及最新進展。膽道癌(包括膽囊癌、肝內外膽管癌)惡性程度高、預後差,傳統治療以手術和化療為主,但隨著精准放療技術的進步及多學科診療(MDT)模式的普及,放療在局部控制、症狀緩解及生存延長中展現出獨特價值。孔煒偉教授指出,放療在膽道癌治療中的主要作用包括:1. 局部控制腫瘤:對於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膽道癌,根治性放療(如調強放療IMRT、立體定向放療SBRT)可顯著抑制腫瘤生長,降低復發風險;2. 緩解症狀:姑息性放療可有效減輕疼痛、膽道梗阻及出血,改善晚期患者生活品質;3. 延長生存期:術後輔助放療使切緣陽性或淋巴結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長近12個月(35.2月 vs 23.6月);局部晚期患者聯合放化療,中位生存期可達17個月,顯著優於單純化療(11.5月);4. 創造手術機會:新輔助放療可使部分腫瘤縮小,提高手術切除率(R0切除率)。根據腫瘤分期,放療策略需個體化調整,早期術後高危患者術後輔助放療可降低復發風險,局部晚期患者SBRT技術(40-60 Gy/3-5次)可精准打擊腫瘤並保護周圍器官,轉移性患者針對寡轉移灶或症狀性病灶,姑息性放療聯合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可延長生存,放療可通過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增強免疫治療療效。孔煒偉教授提出,現代放療技術大幅減少副作用,質子治療通過布拉格峰精准打擊腫瘤,降低放射性肝炎風險,AI輔助自動靶區勾畫、放射組學預測模型優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和安全性。孔煒偉教授指出,未來隨著AI技術、質子治療及新型聯合方案的推廣,膽道癌治療將邁向更高精准度與個體化,為患者帶來更長生存與更優生活質量。

膽道腫瘤治療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肝膽外科李柱教授系統闡述了膽道腫瘤的最新治療策略及研究進展。膽道腫瘤惡性程度高、異質性強,約70%-80%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5%。近年來,隨著化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的突破,膽道癌診療邁入多學科協作與個體化精准治療的新階段。李柱教授指出,早期膽道腫瘤治療術後輔助化療降低復發風險,推薦方案卡培他濱單藥(IA類)或吉西他濱聯合順鉑(2A類),高危患者可聯合放療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晚期膽道腫瘤治療免疫聯合化療改寫一線標準;對於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膽道癌,系統治療是延長生存的核心。李柱教授強調,多學科協作是規範化診療的基石,膽道癌治療需肝膽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團隊(MDT)協同。膽道癌整體預後仍嚴峻,但通過高危人群篩查(如慢性膽道疾病患者)、早期手術聯合輔助治療、晚期精准標靶/免疫策略,患者生存率有望顯著提升。未來,隨著FGFR抑制劑、雙抗藥物及新型免疫聯合方案的推廣,膽道癌治療將邁向更高個體化與療效突破。

中美專家討論環節並回答患者問題

本次中美專家討論會聚焦膽囊癌膽管癌及相關治療問題,涵蓋了手術治療、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等領域。專家們詳細闡述了膽囊癌及膽管癌的早期症狀及手術治療,強調早期篩查及治療對於生存的獲益;探討放療在膽道癌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精准放療與多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的優勢,此外會議特別強調了免疫治療與放療結合的潛力,指出這類組合療法在提高生存率和延緩疾病進展方面具有良好前景。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問題,專家們提供了多方面解答,包括膽管鏡有無副作用、如何有效管理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如何早期篩查膽管癌以及鑒別診斷的檢查方式、膽結石是否會發展為膽囊癌等問題,同時討論了對於特殊病情(如晚期轉移產生的胃酸嘔吐、肉瘤樣膽管癌伴隨惡液質)的處理策略,提出綜合應用手術、放療、藥物等手段的具體方案,並且探討膽管癌放射治療中預防照射的問題。會議特別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認為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結合腫瘤科、放療科、外科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業意見,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治療指導。專家們建議患者及家屬充分利用權威醫療資源和科學資訊,以幫助更好地瞭解疾病並制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最後,與會專家表達了對患者抗癌之路的支持與鼓勵,呼籲患者保持積極心態,與醫療團隊攜手面對挑戰。孔教授感謝大家參與並分享了精彩的討論,強調MDT團隊對於膽囊癌及膽管癌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本期節目預告下一期將於2025年3月29日播出,繼續探討直結腸癌的治療和最新醫療技術,深入分析臨床挑戰並分享技術應用進展,期待與觀眾再次共同探索醫學前沿與創新。節目尾聲特別感謝所有專家、觀眾及工作團隊的貢獻,祝願患者早日康復。

 

城中活動

2025-05-27 10:00 上午 「Re:Start 我仲掂」舍區嘉年華
2025-05-21 2:00 下午 民航處航空教育徑導賞團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