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研庫」公布「優化跨境就醫應對醫療需求」研究報告
逾七成六受訪市民認同跨境就醫有助增加醫療選擇
三成曾赴內地就醫 費用較低和輪候時間較快為主因
逾八成對內地醫療缺乏認識
建議設立跨境醫療專責小組、資訊平台及語料庫
隨着內地與香港交流愈趨頻繁,兩地醫療逐步接軌,港人跨境就醫需求日增。香港 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12月8日公布「優化跨境就醫應對 醫療需求」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600名受訪的香港市民中,超過七成六(76.3%) 認同跨境就醫有助增加醫療選擇,並且近七成(69.5%)認同有助紓緩公營醫療壓 力。
調查顯示,三成(30.2%)受訪者於過去一年曾赴內地就醫【表3】,當中大部分(91.2%) 選擇深圳【表4】,主要進行牙科檢查(66.3%)和身體檢查(29.8%)【表5】。促 使他們選擇內地就醫的主因包括「醫療費用較低」(85.1%)和「輪候時間較快」 (49.7%)等。
此外,七成(69.8%)未曾使用內地醫療服務的受訪者,主要原因是「對內地醫療 不認識」(51.3%)和「擔憂醫療質素」(34.8%)等。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跨境就醫有潛在顧慮,包括「內地各醫療機構設備標準不 一,質素參差」(54.5%)、「兩地醫護人員資歷認證不同」(34.0%),以及「醫 療事故的賠償及權責問題」(33.0%);另外,他們亦對「兩地相關法規和規管制 度不同」(24.7%)、「內地醫療報告不獲港醫接納」(13.5%),以及「資訊透明 度不足」(12.8%)等感到擔憂。
上述研究於今年10月至11月期間,以實地意見調查訪問了600名18至74歲香港居民, 同時亦訪問了18名個案。研究發現,逾八成三(83.3%)同意對內地醫療不了解【表 9】;整體而言,他們對內地醫療的信心一般,平均分為5.02(0-10分,10為最高)。
相比之下,受訪者對本港醫療體系予以肯定。絕大部分(99.0%)對本港醫療體系 表示信任【表12】,整體平均分高達7.96(0-10分,10為最高)。
在選擇醫療服務時,受訪者的主要考慮因素依次為輪候時間(46.2%)、服務質素 (42.2%)、醫護專業(41.3%)及醫療費用(40.2%)。
綜合個案訪問意見,有個案提到內地醫療費用相對便宜,但缺乏接收資訊的渠道, 只靠親友口傳介紹;有個案坦言對內地醫療不甚了解,以致信心不足。 2024 年 12 月 8 日 新 聞 稿 2 / 2 研究亦訪問了5位熟悉有關議題的專家。有受訪專家對關注兩地的醫學語言術語及 表達方式存在差異,報告用詞或會引起醫療判斷偏差;另有專家指出內地的法規制 度及事故處理方法與香港不同,建議市民赴內地就醫前應主動了解相關制度及投訴 機制,以保障自身權益。
青年創研庫社會民生組召集人倪智承指出,現時跨境就醫仍是起步階段,需進一步 促進兩地醫療合作及溝通。他引述研究報告指,建議當局成立「粵港跨境醫療專責 小組」,統籌香港與大灣區的跨境醫療事務,主要職能包括:設立專門的投訴渠道、 制定公共衞生應急方案,以及促進兩地醫療信息共享及專家交流。
該組副召集人郭達生指出,因應港人對內地醫療的了解不足,建議設立一個透明且 方便使用的資訊平台,發布跨境醫療的最新政策措施及內地醫療相關服務資訊,確 保資訊準確及一致,並結合地圖及定位功能,提供內地三級甲等醫院的名單和地理 位置,方便市民查詢。
為有效彌合兩地醫學術語的差異,該組成員程智楓認為兩地院校應合作建立語料庫 (Corpus),整合兩地的醫學術語,並同步提升「醫健通」功能,讓上傳的跨境醫 療報告能應用語言支援。他亦建議加快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逐步覆蓋更多服務試 點,以回應香港長者的殷切需求。
有關青年創研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成立「青年創研庫」,是本港一個屬於青年的智庫。 現屆(2023-2025年度)創研庫成員由近80位本地青年專業人士與大專學生組成, 平均年齡為27歲。透過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討論、交流,創研庫成員提出政策建議, 期望能為社會建言獻策。青年創研庫三項專題研究系列包括:「經濟就業」、「青 年發展」,以及「社會民生」。5位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創研庫的顧問導師,包括張 子欣博士、倪以理先生、張炳良教授、陳智遠先生,以及范寧醫生。
報告詳細內容:https://yrc.hkfyg.org.hk/2024/12/09/優化跨境就醫應對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