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胃癌治療】 「胃癌治療新技術?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胃癌治療】 「胃癌治療新技術?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3-05-2024

2024年1月27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 港 大 學 臨 床 腫 瘤 學 系 共 同 承 辦 和 癌 症 資 訊 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4年1月講座主題為胃癌,講座題目是「胃癌可治嗎?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胃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胃癌可以治療嗎?」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主持人開場胃癌危害性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介紹了胃癌的現狀。那什麼是胃癌呢?本環節孔教授介紹了胃癌的基本知識、危害性和治療方法。胃癌是消化系統中的一種主要惡性腫瘤,起源於胃的上皮細胞,並可能發展為不可控制的腫瘤。全球每分鐘約有兩個新發胃癌病例,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極高的癌症類型。在中國,胃癌是第三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每年新發病例約為48萬,死亡約37萬。孔教授強調了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指出如果胃癌在早期被發現和治療,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其中手術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孔教授還討論了診斷技術的進步,包括內鏡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增強CT和PET CT,這些技術有助於提高診斷的精確性。此外,孔教授提到了在美國和歐洲可獲取的胃癌治療指南和資訊資源,如NCCN指南,強調了遵循專家指南和接受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性。提高公眾對胃癌的認識,降低疾病的發病率,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手術可以治愈胃癌嗎?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王立明教授詳細介紹了胃癌手術的類型,包括胃癌的位置、手術的範圍和技術。他解釋了胃癌常見的發生位置在胃角,手術通常需要切除受影響區域及其周邊的淋巴結和脂肪組織,以達到根治的目的。特別地,王教授介紹了來自日本的新興手術技術,包括空腸吻合法和雙通道法,這些技術可以減少術後併發症,如胃內容物反流。他強調,這些先進技術在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患者生活品質方面展示了巨大的潛力。王教授的講座不僅提供了關於胃癌手術的深入知識,此外,他還分享了關於他自己參與的國際和國內的研究成果,以及即將出版的專業書籍,進一步展示了他在胃癌治療領域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胃癌外科討論環節 田耕主任,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生 唐澤君教授,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劉中輝副顧問醫生,胃腸外科,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
胃癌外科討論環節 田耕主任,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生 唐澤君教授,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劉中輝副顧問醫生,胃腸外科,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

在外科討論部分中,專家們對T3N1M0階段胃癌的手術治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田耕教授首先感謝王立明教授介紹了他在使用日本的胃癌手術技術及其防反流效果方面的經驗。孔鳳鳴教授隨後引入了更多專家以便進一步討論。劉中輝醫生提到,對於T3N1的胃癌患者,通常可以考慮直接進行手術,而手術的類型和時間將依賴於腫瘤的具體位置和大小。例如,如果腫瘤位於胃的遠端,可能會進行遠端胃大部切除,手術時間大約為3到4小時。王立明教授補充說明了日本與中國關於胃癌手術的不同指南。在日本,如果腫瘤沒有超過4釐米,通常會進行近端位切除,而中國的最新指南推薦在手術前進行新輔助化療,以縮小腫瘤和淋巴結。孔教授詢問了不同情況下的手術細節,例如何時選擇全位切除,以及手術後患者是否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唐澤君教授強調,只有手術時間過長或患者基礎疾病較多時,患者才可能需要進入ICU。此外,還討論了手術的微創性,如腹腔鏡手術,以及其對恢復時間的影響。討論指出,大多數情況下,患者術後不需要進入ICU,除非有特別的併發症需要密切監控。整個討論涵蓋了胃癌手術的多個關鍵方面,提供了詳細的臨床治療指導,特別是對於T3N1M0階段的胃癌患者,展示了治療策略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化療能增加胃癌治愈機會嗎?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李莎莎教授詳細介紹了胃癌的多種治療手段,強調了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胃癌管理中的重要性。她詳細解釋了化療的基本概念,即通過藥物治療殺死癌細胞並控制腫瘤增長,同時區分了新輔助化療和輔助化療的應用場景。新輔助化療主要用於手術前,目的是縮小腫瘤以提高手術成功率,而輔助化療則用於手術後,以消除微小殘留癌細胞並減少復發風險。對於已經出現遠處轉移的患者,姑息性化療有助於控制病情發展和緩解症狀,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並延長生存期。李教授還強調了化療與放療的結合使用,特別是在手術前後的應用,以及靶向和免疫治療在特定患者群體中的作用。她指出,治療選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癌症分期及分子亞型來定制,以實現最佳治療效果。此外,李教授提到了一些高級治療策略的臨床試驗結果,如CLASSIC、FLOT和MAGIC等,這些研究驗證了化療方案在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的有效性。她提醒,雖然化療是胃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併發症管理和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優化也同樣重要。李莎莎教授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胃癌治療概覽,強調了一個綜合治療方法的必要性,結合最新的研究進展和臨床指南,為實現個體化醫療和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提供了寶貴見解。

胃癌內科討論環節 何婉副主任,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腫瘤一區負責人,副主任醫師 陳文琦醫生,腫瘤醫學中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
胃癌內科討論環節 何婉副主任,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腫瘤一區負責人,副主任醫師 陳文琦醫生,腫瘤醫學中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

在此次內科部分的討論環節中,何婉教授首先感謝了李莎莎教授對化療在胃癌治療中作用的詳細介紹,並指出了化療的多種應用階段: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以及姑息化療。何婉教授詳細解釋了這些不同階段化療的目的,從術前縮小腫瘤大小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到術後消除潛在的殘留癌細胞,以及為晚期胃癌患者控制病情和延長生存時間。此外,何婉教授也提到了化療與其他治療方法如放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組合使用,指出這些組合治療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療方案。孔鳳鳴教授隨後引導討論轉向具體的患者關心的問題,如化療的持續時間和潛在副作用,特別是針對四期胃癌患者化療的長期使用。陳文琦醫生補充了何婉教授的討論,強調了化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治療目標。對於可手術的患者,他提到化療通常分為術前幾個週期和術後幾個週期,而對於晚期患者,化療可能需要與免疫治療結合,持續使用以維持病情控制。

放療能增加胃癌治愈機會嗎?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張玉晶教授提供了深入的見解和大量資訊,關於胃癌的現代治療策略。他從個人職業背景做起,分享了在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並強調了胃癌在中國的流行情況和挑戰,特別是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療困難。張教授詳細討論了多種治療方案,包括圍手術期放化療的當前證據,術前和術後化療的應用,並提及了一系列國內外的研究來支持他的觀點。他特別強調了在中國對晚期胃癌患者進行放化療的重要性,並指出雖然全球有一些共識和指南推薦術後放化療,但在特定情況下,如未能進行充分的淋巴結清掃手術時,放化療仍然非常關鍵。張教授進一步討論了免疫治療在胃癌治療中的新興角色,尤其是在結合化療或放療後,免疫治療如何提供新的治療機會。此外,他通過具體病例分析,展示了放化療和免疫治療如何有效地減少腫瘤負擔,並提高了治療的成功率。最後,張玉晶教授總結了他的發言,重申了針對高危胃癌患者使用放化療的重要性,並對未來可能公佈的研究結果表示期待,這些研究可能進一步證實術前放化療和免疫治療的益處。

胃癌放療討論環節 蕭榮泰教授,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副教授
胃癌放療討論環節 蕭榮泰教授,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副教授

在這次討論中,孔鳳鳴教授繼續就放療的實際應用與蕭榮泰教授及張玉晶教授進行深入交流。討論集中在何時考慮使用新輔助放療,尤其是在胃癌治療中的具體應用場景。此外,還討論了術後放療的條件,特別是在淋巴結陽性或切緣陽性的情況下的放療需求。

蕭榮泰教授分享了美國在進行新輔助治療時的一些標準和條件,強調在有正向邊緣(positive margins)和正向淋巴結(positive nodes)的情況下,通常會考慮新輔助治療。他提到,在美國進行胃癌放療的情況不如中國頻繁,通常會在有明確手術困難或潛在手術併發風險的情況下才考慮放療。

張玉晶教授則從中國的實踐角度出發,詳細解釋了在何種情況下會考慮術前和術後放療。他指出,如果手術沒有達到根治性切除(如有陽性切緣或高淋巴結轉移率),放療將是重要的補充治療選項。

王利明教授提供了日本的視角,他指出在日本,放療的應用較為有限,通常只在胃食管交界處的高級別癌變(如T3或T4階段)時才考慮放療。他強調日本的治療策略在手術中盡可能實現腫瘤的完全切除,即使是在淋巴結陽性的情況下也會嘗試擴大手術範圍,而不是依賴於放療。

討論中還提到了臨床試驗的重要性,指出新輔助治療的許多方案還在臨床試驗階段,未來可能會根據試驗結果調整治療策略。這次討論深入探討了不同地區在胃癌放療應用中的差異和選擇依據,為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國際視角和治療經驗。

胃癌治療新藥新方法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王穎教授詳細介紹了當前胃癌治療的最新進展,特別是在免疫治療方面的突破。她強調了PD-1抑制劑聯合化療作為胃癌一線治療的適應症獲批情況,這對於晚期胃癌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治療選擇。此外,王教授還提到了一些新興的免疫治療藥物和雙特異性抗體,這些都顯示了積極的臨床療效,為胃癌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在治療策略方面,王穎教授提到免疫治療聯合化療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腫瘤緩解率和生存期,還在某些案例中觀察到患者獲得臨床完全緩解的機會。這些治療策略的成功實施對於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她也指出了在免疫治療領域中待解決的問題和挑戰,如PD-L1的表達評估方法和具體臨床試驗的設計問題。這些都是未來研究和臨床實踐中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王穎教授的分享為參與討論的醫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全面更新的胃癌治療概覽,強調了持續研究和臨床試驗的重要性,以便為胃癌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孔教授最後強調:“胃癌雖然是一大挑戰,但絕不是不可克服的難題。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我們完全有能力將中國胃癌的防治提升到日本和美國的先進水準。”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鼻咽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抗癌防癌2324 講座時間表: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癌症治療】癌症患者如何面對長期疲勞
  癌症相關疲勞(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許多癌症存活者在治療期間 […]
【胃癌治療】 「胃癌治療新技術?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4年1月27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 港 […]
【鼻咽癌治療】 「鼻咽癌治療新技術?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香港,2024年2月24日 – 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 […]
【癌症檢查】甲狀腺有癌指數嗎?| 黎逸玲醫生
如何測出甲狀腺癌 時常有病人問我:有沒有癌指數可以測出甲狀腺癌? 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先說簡 […]
無用|黃曉恩醫生
向患上癌症的病友和家人解釋過治療方案後,很多都會問道:「醫生,這個治療會不會『無用』呢?」將心比己,這實在是一 […]
當下的妙|黃曉恩醫生
有說:「當對音樂的熱愛到達一個程度,就不會甘於只做聽眾,卻渴望上台演出。」這實在是作為業餘音樂愛好者如我的寫照 […]
蝴蝶|黃曉恩醫生
我是腫瘤科醫生,她是乳癌病人。我卻不是她的醫生:我們兩年前在「恩典同行小組」──瑪麗醫院癌症病友關懷小組裡遇上 […]
港九新界一日遊|黃曉恩醫生
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臨床醫生大多都是駐診於一間醫院:主要的工作都在這裡進行,只是間中需要到其他醫院看診或開會。 […]
輕輕的她走了|黃曉恩醫生
「唉!我快要死了!」她嬌嗔道。 四十出頭的她是我的新病人。一年多前她確診第四期乳癌,轉移到肝臟和骨骼,在公立醫 […]
腦中的練習|黃曉恩醫生
小時候,敬愛的鋼琴老師大概不忍我因為資質平庸而灰心,對我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令鋼琴技術進步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練 […]
醫生掉眼淚|黃曉恩醫生
你別管我骨子裡是樂觀還是悲觀(或許我自己都說不清),反正我喜歡逗人樂,面對我的腫瘤科病人亦然。我明白罹癌絕對不 […]
這麼近,那麼遠|黃曉恩醫生
她都累得不想動了。 她是遺傳基因BRCA1的攜帶者:這基因在她家族裏一代一代流傳下去,帶有的女仕一生中達八成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