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癌症服務機構 > 香港防癌會 > 近半本港癌症新症為 20 至 64 歲 「夾心年輕照顧者」財政生活壓力爆煲

近半本港癌症新症為 20 至 64 歲 「夾心年輕照顧者」財政生活壓力爆煲

26-08-2021

近半本港癌症新症為 20 至 64 歲 「夾心年輕照顧者」財政生活壓力爆煲
香港防癌會關注年輕癌患照顧者困境 更走進校園帶領學生「體驗」抗癌及道別家人歷程
服務個案輯錄成《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

2021 年 8 月 26 日

(左至右年輕照顧者及香港防癌會義工Carmen、九龍真光中學趙同學、九龍真光中學李同學、香港防癌會總幹事陳廣慧女士、資深文字工作者劉佩驊女士、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 BBS、註冊心理學家洪傑美女士、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譚同學及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李同學,出席《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新書發佈會,籲關注年輕癌患照顧者困境。

近半本港癌症新症為 20 至 64 歲,本已承受著沉重的生活擔子,患上癌症更要承受治療甚至可能死亡的壓力;其年輕家庭成員更突然肩負起照顧者的角色: 既要照顧患者、家中長幼,也要應付自己不同的生活重擔,頓成「夾心年輕照顧者」,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但卻是常被忽略的一群。

癌症不但影響患者,更對整個家庭帶來傷害。因此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下稱「『攜手同行』計劃」),由 2015 年開始提供支援予癌患家庭,由個案經理為每個癌患家庭提供個人化、全方位的支援,截至今年 7 月已支援 6,900 個癌症家庭,涉及患者、其照顧者及家人逾18,600 人。「在提供服務期間,我們發現不少『夾心年輕照顧者』,既需要照顧較年長患癌家人的起居飲食、陪伴覆診、提供心理及財政支援,又要面對自己的生活壓力,一人分飾多角,但他們卻經常被忽略,事實上,他們也需要『被照顧』,因此我們將調配更多資源支援年輕康復者及照顧者。」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說。

九龍真光中學的趙同學(手持咪者)曾經歷母親患癌,及後離世,她更體會到照顧者的路也不容易,因此應加強對照顧者的關注。在參與香港防癌會工作坊後,以藝術創作形式表達《家家有本抗癌的經》的閱後感,趙同學指:「畫作中的乾花,代表著患者即使經歷風雨,確診後仍然屹立不倒,希望告訴患者,現時醫學昌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有機會看到光明。」

年輕癌患照顧者常被忽略
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本港家庭住戶平均人數為 2.7 人,意味年輕家庭成員有很大機會要供養及照顧年長家人;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18 的最新數據顯示,20-64 歲癌症新症佔整體發病數字 47%,不少患者家庭的年輕家人成為癌患照顧者,甚至「夾心年輕照顧者」,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需要有人分擔責任,以減低身心負荷。

18 歲照顧者壓力爆煲曾想自殺
就如其中一位癌患照顧者慕兒的經歷,生於單親家庭,4 年前她年僅 18 歲,惟 41 歲的母親阿娟乳癌復發,慕兒忙於照顧母親及弟弟,中六畢業後沒有升學、沒有工作、也沒有社交生活,忽略了個人成長的需要。年紀輕輕的慕兒在母親患癌後留在家中照顧患癌的母親及年幼的弟弟,接管母親肩負的責任,承受龐大壓力,身兼醫護人員、家庭傭工、母親、老師等角色,深深影響其學業、工作及社交生活,引發心理問題。慕兒多年來跟照顧家人的身份緊扣,故曾打算若母親離世,自己緊隨自殺!猶幸得到「攜手同行」計劃的支援及輔導,讓慕兒從照顧者身份的綑綁中鬆綁,打消自殺念頭;及後母親離世,她亦找到理想工作,與弟弟生活穩定。「癌症對整個家庭的影響深遠,當中『夾心年輕照顧者』其實也需要被照顧,因此應鼓勵他們尋求協助,並學會關注自己的需要,在多重責任中取得平衡。同時,為提前面對『病』和『死』做好心裡準備」註冊心理學家洪傑美女士稱。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的譚同學(手持咪者)小時候經歷伯父因患癌離世,坦言參加工作坊前仍然不知如何面對。參加工作坊後,譚同學明白到癌患者最需要的,並非甚麼治療指引及意見,而是尊重、支持及鼓勵;若癌患者已處於晚期階段,更不應給予錯誤期望,反而應該令他們安心,讓他們不用有所記掛。

將個案結集成書冀作借鏡參考
「攜手同行」計劃的個案經理多年來遇上不同家庭的抗癌故事,盡是發人深省的經歷,有見及此,香港防癌會將「攜手同行」計劃中 12 個別具意義的個案輯錄結集成《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一書,透過心理學家闡析個案中人的起伏思緒、旁人無從理解的重擔、難以啟齒的決擇、甚至家人也未有察覺的心底烙印,提供心理分析及實用指引,希望大家從中得到啟發,以至日後面對親友患癌時,懂得關顧自己及身邊人的心理需要。「新書以真實個案剖析香港癌患照顧者及患者面對的困難、小家庭的問題及成為照顧者對人生發展的影響等,期望可讓大眾更了解癌患家庭的處境,並讓有需要的年輕癌患照顧者明白自己並不孤單。」資深文字工作者劉佩驊女士說。

《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一書封面。

將癌症帶入校園 上一課「生命教育」
慕兒的個案並不是例外,不少年輕照顧者可能只是中學生,正踏入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若因要照顧家人令個人發展受到窒礙,除當下會感到焦慮,他日更會對人生充滿迷惑。因此,香港防癌會走進校園,舉辦《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閱讀暨表達藝術工作坊,讓學生感受照顧者及家人的心路歷程,以至所需的支援,繼而以不同方式表達關懷,讓他們深切體會一課「生命教育」。

參與工作坊的九龍真光中學及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的學生,於今年 7 月在香港防癌會社工引導下,透過癌症患者的故事,輔以心理學家的分析,讓學生體會癌患家庭的處境、無形的心理壓力、以至家中各人關係的微妙變化,更將有關感受以繪畫及作文等形式表達,最後相關作品會贈予癌症患者及家人,當作一份關懷及祝福。

-完-

 

附件一:與年輕人連結-學生代表分享

趙同學(九龍真光中學)

曾經歷身邊最親的人患癌,以過來人的身份參加今次工作坊,希望可以對患者及其照顧者有更多的了解。趙同學說,2017 年正就讀小五的她,收到媽媽患癌的消息時,只知癌症「很難醫治」及可能會死亡;當時與媽媽及外婆三人同住,媽媽告知確診乳癌第三期,自此媽媽及外婆有很大的轉變。外婆以往一直由媽媽照顧,但媽媽患癌後,外婆則反過來照顧媽媽,當時外婆要擔起家務,又要照顧她們兩母女,十分辛勞及疲累。外婆更埋怨為何上天要令自己女兒患癌,亦從此十分緊張家人的健康,例如聽聞「薑、蒜」可抗癌,便經常以這兩款食材入饌。

至於媽媽,癌症令患有抑鬱症的她更悲觀。有一次外婆不在家,媽媽對她說:「很快我不會在你身邊,不能照顧你了。」當時趙同學只感到驚惶失措。於確診數月後媽媽自殺過身,趙同學對此感到傷痛及受很大打擊,但明白媽媽即使沒有因情緒困擾輕生,也可能會因癌症而離開。

雖然曾親身經歷這一切,趙同學在工作坊中仍學懂很多,例如明白癌症患者需要時刻陪伴及開解,更回想當年如有人跟媽媽多聊天,結局可能會有所改變。趙同學說,書中很多個案與媽媽一樣,堅強面對癌症,不希望他人擔心,正如媽媽在手術後非常疲累也嘗試煮飯打理家務,希望減輕外婆的負擔。

此外,她看到除了患者,照顧者的路也不容易,因此應加強對照顧者的關注。

今次活動透過藝術創作形式,表達閱讀《家家有本抗癌的經》的閱後感,趙同學以乾花製成畫作,代表著患者即使經歷風雨,確診後仍然屹立不倒。她更希望告訴患者,現時醫學昌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有機會看到光明。

譚同學(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

譚同學一直覺得癌症是一件非常沉重的事,與死亡掛鉤,曾因有親人患癌、需要接受化療,目睹他們的苦況但無能為力,故希望藉著今次活動了解更多。譚同學年幼時有一位伯父患癌,「但當時未懂事,只見他身體虛弱,有一年團年飯,伯父在席間突然身體不適,需要召救護車送院,我當時一臉茫然,不知發生甚麼事;當年可能因年紀尚輕,家人並無交代伯父的情況,只是在送院後兩天跟我說『從此再不會見到伯父了』。」

回想當時經歷,譚同學只記得最後一次見伯父,已是在他的葬禮上,十分傷感;家人仍未有多解釋,只著他燒祭品予伯父,「這是我僅還能為伯父做的事」。譚同學又稱,即使經歷過親人患癌與離世,但參加工作坊前仍然不知如何面對。參加工作坊後,明白到癌患者最需要的,並非甚麼治療指引及意見,而是我們的尊重、支持及鼓勵;若癌患者已處於晚期階段,更不應給予錯誤期望,反而應該令他們安心,讓他們不用有所記掛。

李同學(九龍真光中學)

李同學平日亦有參加義工服務,照顧有聽障的小朋友,今次在師姐建議下參加了工作坊。她的親友沒有人患癌,因此對癌症感到陌生;後來閱讀了《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後,當中最深刻的是有一位癌症患者與家人關係不好,需獨力應對癌症,但其實有家人的支持,對癌症患者有很大幫助。

另外,書中部分個案的家庭成員十分年輕,李同學對他們的遭遇感受身受,他們除了要兼顧讀書,同時亦要面對家人患癌的心理壓力,更可能要擔心經濟壓力,必定感到十分辛苦。

今次活動讓她學習從別人的立場思考,而且對癌症亦有更深體會,因此希望藉心意卡為癌症患者打打氣,鼓勵他們積極面對。

李同學(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

過往從未遇過身邊親友不幸患癌的李同學,對癌症的理解是身體出了問題,在老師建議下參加工作坊。

閱讀了《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後,李同學最大的感受是「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總會發生。若日後遇上身邊有人患癌,他相信自己會懂得作出安慰,道出現時醫學發達,或許「有得醫」;但若情況較差,便會對他們更好,跟他們多去不同地方,以留下多些回憶。

工作坊亦帶給李同學「人有生離死別」的啟發,我們都不知道將來有甚麼事情發生,應該要好好珍惜時間,他希望可以踏足不同地方,建立快樂的回憶;另一方面,亦學會要珍惜與家人的關係,花多些時間相處,更關心他們。

 

癌症資訊網

城中活動

2023-07-16 9:00 上午 夏日小帆船體驗 x 漁村導賞
2023-06-20 3:00 下午 安癌與飲食宜忌-專題講座
2023-06-20 10:00 上午 森林浴-身心靈療癒旅程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肝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肝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支修益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2022年12月31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肺癌防治新術法!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肺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莫樹錦 […]
HPV 和頭頸癌
提起HPV大家很自然想起子宮頸癌,但你又知不知道,作為香港男性十大癌症之一的頭頸癌也跟HPV 有不可忽視的關係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腎癌 講座活動「腎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3月25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床腫瘤 […]
人生課題(五)紓緩治療絕對不等於放棄
大家聽到紓緩治療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放棄,等於什麼都不做。有些人則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 […]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 謝耀昌醫生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2020年醫管局數據顯示,大腸癌為本港十大常見癌症, […]
人生課題(四)晚期癌症病人之心肺復甦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在營養問題方面的考慮。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心肺復甦與否的決定吧!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 […]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 […]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