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骨針」分別在癌症骨轉移和骨質疏鬆兩方面的應用
< 現在才知道 >
最近寫關於「保骨針」分別在癌症骨轉移和骨質疏鬆兩方面的應用。
19-5-2020
以前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記得曾經有位未夠五十歲的女性朋友(我女兒同學的媽媽),在輕微碰撞下手腕骨折。過了沒多久又在浴缸滑倒,據她形容只是稍微「拗柴」,並沒有整個人摔倒,也沒有很大的撞擊,竟然腳趾骨折。我當時只懂叫她以後小心些,不要那麼冒失。我現在才知道,這叫「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的後果,而手腕骨骨折正是一個警號;一旦發生首次脆性骨折,往後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高達 85%。
以前常聽說,老人家最「棹忌」跌倒,「跌過一次就好容易跌第二次」,或者「跌一跌就借 D 意行咗去」。當時的我不完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只覺得照推理,跌倒受傷甚至骨折會導致行動不便,老人家復原又會較慢,但為甚麼會「行咗去」呢?
我回想起多年前,我摯愛的祖母發生多次骨折,猶記得第一次是手臂骨。她一向刻苦耐勞,而且平生最怕去醫院,加上當天是大年初三,老人家更不願意「新正頭」去醫院,因為怕「唔吉利」,於是她一味推說沒事、不痛,終於死忍到年初八才熬不住去醫院。祖父過身後,她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一落千丈,又摔了一跤,肋骨骨折,連呼吸都痛;脛骨骨折,要坐輪椅。後來復原得七七八八了,本來還是有望可以重新走路的,可惜她又再摔一跤。事發時她坐在輪椅上,我們不時千叮萬囑她,有需要叫人幫忙,不要逞強,不要自己亂動,但一向勤勞做家務的她不慣吩咐別人做事,那天她看不過眼一條毛巾掉到地上,竟想上前俯身把它拾起來……就這樣摔了她這輩子的最後一次跤。這次,她的髖骨骨折,再也站不起來了,然後是長期卧床至背部長滿褥瘡,慘不忍睹,然後反覆感染肺炎, 真的不夠一年就「行咗去」。
我現在才知道,骨質疏鬆是「因」,脆性骨折是「果」,脆性骨折又會引起連鎖式後遺症:
骨質疏鬆-脆性骨折-行動不便(需使用助行器具或輪椅)甚至完全失去行動能力-長期卧床-引發褥瘡或其他併發症-去世
更甚的是有研究指出,發生髖骨骨折的長者當中約 20%會於一年內過身。原來,我祖母正正屬於其中之一。
我現在才知道。
一晃眼,十年了,我很想她。
骨質疏鬆公眾教育好重要。其實,骨質疏鬆可以利用簡單而無痛的骨質密度測試檢測得到,即使已經患上骨質疏鬆,也可以透過醫生處方的藥物治癒,切勿自行服用鈣片取代求醫。年過五十,特別是已收經的婦女,建議接受骨質密度測試。最後,請大家關心家中的長者,一盡己任,別留遺憾。
#海倫的醫患世界
![]()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