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本地醫療快訊 / 癌症資訊網編輯室 > 中大醫學院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共同領導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臨床試驗 證實修改T細胞以治療晚期肺癌是安全及可行

中大醫學院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共同領導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臨床試驗 證實修改T細胞以治療晚期肺癌是安全及可行

14-05-2020

中大醫學院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共同領導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臨床試驗, 證實修改T細胞以治療晚期肺癌是安全及可行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四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胸部腫瘤科盧鈾教授共同領導全球首個利用人體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晚期肺癌治療方案的第1期臨床試驗,以確認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進行相關操作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團隊共招募22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研究,先由他們的外周血分離出免疫細胞T細胞,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修改,再將修改了的T細胞輸回患者體內,目標是恢復身體攻擊癌細胞的能力。研究結果發現,患者在接受相關療程後沒有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出現「脫靶效應」的頻率只有0.05%,並不常見。有關結果確定以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是可行及安全,為肺癌免疫治療揭開革命性的一頁。相關研究結果剛在全球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作網上發表。

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關鍵在於抑制PD-1蛋白運作

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約有160萬人死於此病。在本港,肺癌更是頭號癌症殺手,亦是第二常見癌症,每年新症逾4,000宗,當中超過八成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個案。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表示:「現時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是以antiPD-1為抑制劑藥物的一種免疫治療。人類免疫系統的T細胞表面有一種叫PD-1的蛋白,當它與癌細胞的PD-L1結合,腫瘤就能夠避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因此,antiPD-1抑制劑的作用就是令PD-1蛋白與PD-L1不能結合,讓免疫系統繼續發揮作用,殺滅癌細胞。我們現在以同一理論,嘗試利用CRISPR技術編輯T細胞,令PD-1不能在T細胞上運作。」

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的臨床試驗

盧鈾教授乃中國研究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作臨床應用的先驅,與身為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客席教授的莫樹錦教授共同領導此全球首個以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研究。團隊由多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及腫瘤科專家組成。於2016至2018年間,團隊共招募22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研究,患者們都曾試過多線的治療方案,但成效不佳。

是次參與者當中,共有17人體內有足夠的T細胞可以進行編輯,由於有5人病情後來出現變化,最後接受治療的共12人。研究人員先從患者身體抽取T細胞,以CRISPR技術編輯T細胞後再輸回患者身體,讓其於體內發揮作用,作為免疫治療。

正如《自然醫學》的報告中指出,此17位患者的T細胞所需的編輯時間中位數為25天。在正式接受治療的12位患者,並無一人出現嚴重或致命的不良反應。由於進行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的隱憂,即除了目標基因本身,其他基因組都同時發生了無法預期的變異,可能對人體有害;因此研究團隊將「修改過的T細胞」輸回病人身體之前及之後,都為「修改過的T細胞」進行詳細的基因測序,以檢視當中風險。在是次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的臨床試驗中,出現基因變異頻率的中位數只為0.05%,證實並不常見。研究結果提供強而有力的數據,證明以CRISPR技術修改T細胞是安全的。

由於是次研究目的是測試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及可行性,而非分析其療效;而且大多數病人的病情已屆晚期,因此在療效方面可提供的參考材料有限。當中治療反應最好的一位55歲婦人在接受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無惡化期長達一年半時間(75星期)。

莫教授表示:「我們每嘗試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都必須先了解它是否安全和可行。癌症免疫治療正開展新的一頁,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結合T細胞治療目前仍在起步階段。」

針對將來如何改善療效,盧鈾教授表示: 「利用基因編輯的細胞治療技術有極大潛力成為未來肺癌治療的新方向。要改進基因編輯治療的成效,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盡早為病人開始治療,確保他們的T細胞處於健康狀態。始終我們必須有健康的T細胞,才能夠讓它發揮最大作用。」

莫樹錦教授

文章來自: 中文大學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