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於公立醫院腫瘤科工作多年,每天面對病人的生離死別,尤其當自己負責主診的病人不幸離世,內心倍感難過,久久未能釋懷。直到13年前,在工作壓力日積月累的情况下,首次嘗試接觸佛家信仰,心靈終於找到一片能夠短暫歇息的地方。如今,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每每看到置放在房間裏、由一位高僧親自寫上「常樂我淨」的書法牌匾,心靈總能感受片刻澄靜。
現實世界裏,世人常談及死後的極樂世界,但若人的心境澄靜如鏡,出離生死煎逼之苦,相信在世時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一片樂土。
緣分聚散有定數
佛家裏的釋迦牟尼佛陀在物質豐饒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直到一次出遊,眼見人世間充滿老病死苦,便毅然放棄即將繼承的王位,捨棄權力和榮華富貴,出家禪修悟道,幾經艱辛和波折,最終在世間各種煩惱和困擾包圍下,找到心中一片淨土。
多年來,透過禪修、誦經念佛的習慣,每當被煩惱絲纏繞,便嘗試用心感悟,明白心中的鬱結既放不過自己,也會影響病人的情緒。學懂放下,對自己、病人也是一種解脫。
有人問,佛家常提及放下,豈非跟醫生盡力救人的職責相違背?固然,醫者仁心,盡力醫人乃份內事,但緣分聚散不由人,生有時,死有時,緣起緣滅皆有定數。曾聽說一個生動的比喻,指墳場是萬物衆生的終點站,所有人都排着隊等候死亡的來臨,惟當中有人插隊,而醫生的職責只是把這些插隊的人找出來,再把他們放到他們應當的位置,但和其他人一樣,死亡依舊是人生終歸需要面對的事情。
懼怕死前未知數
對比死亡,不少病人更懼怕死亡之前的未知之數。死亡什麼時候來臨,死亡到臨的一刻能否安詳辭世,凡此種種,都是不少病人心中的疑慮。一些病人因為上有高堂,下有子女,故非常緊張醫生能否把癌症根治。面對死亡,此乃人之常情,但病人亦須明白,醫生的治療方案非取決於病人緊張與否,而是根據病人的病情及身體狀况而定。倘若病情已經無法逆轉,醫生亦會傾向要病人及早作心理準備,即使死亡來臨時亦不至於束手無策。
面對未知的將來,聆聽是最佳良方。過去在公立醫院工作時,由於人手、時間所限,難以跟病人長談。曾有相熟朋友患上癌症,她為免耽誤我與其他病人會面的時間,遂每天致電我的太太,傾訴心中疑慮。由最初糾結於癌症治療的各種疑慮,到後來的生活趣事,無所不談。淡然處世,對死亡便無所畏懼。
常言道,人生是一趟旅程,途中跨過高山時或許風景萬千,到穿越低谷時卻又波折重重。在這趟短暫的旅途中,或許有人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過客,在我們的生命線上不落半點痕迹;也或許有人一路相隨,陪伴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當中的悲歡離合,無人能夠掌握。在高低跌宕的人生裏,如何保持隨遇而安、寧靜安然的心態,大概是一門畢生的學問。
原文刊載於明報:瘤言情深:尋覓心中的常樂我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