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排解
我們有一群專業的醫護人員及相關朋友,隨時解答大家的疑難,立即提交疑問!
會員註冊
成為會員,可以第一時間接收由病患者和照顧者角度出發的資訊,立即行動!
或許你會想看
50歲以上人士宜接受定期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位踞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2016年新增個案達5437宗。大腸癌乃源於結腸或直腸的癌症,大部分個案均由良性瘜肉經年累月演變而成。因此,50歲以上人士宜接受定期大腸癌篩查,例如大便隱血測試或大腸鏡,以及早發現瘜肉並將之切除,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目前,醫學界仍未完全清楚了解大腸癌的成因,惟相信與以下因素有關:
*不良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飲食
*不良生活習慣:缺乏運動、中央肥胖、吸煙、酗酒
*腸道炎症:如克隆氏症
*遺傳: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且年輕發病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大便出血與大便習慣的改變都是大腸癌的病徵。然而,大部分的大腸癌與其他癌症一樣,早期是完全沒有病徵的。當病徵出現時,腫瘤已有相當體積,病情亦往往發展至第三或第四期。大腸癌的病徵與其他腸胃病相似,然而,腫瘤在腸道的不同位置會引起不同的症狀。我們簡單地將大腸劃分為兩部分:左邊是比較接近肛門的一段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右邊則是比較接近小腸的一段大腸(包括升結腸及橫結腸)。
倘腫瘤生長在左邊的結腸或直腸,病人一般會在較早出現大便習慣的改變,例如持續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大便帶血或黏液,患者在便後會有「痾唔清」的感覺。由於左邊的一段大腸和直腸較接近肛門口,如果腫瘤引起出血,血液在短時間內便到達肛門及被排出體外,故病人較容易發現大便中混有鮮血的的情況。
倘腫瘤生長在右邊的大腸,通常腫瘤積體大至一定程度,患者才會出現大便習慣的改變。即使腫瘤引起出血,患者也未必能及時察覺,因為這段腸道距離肛門較遠,隨糞便排出來的血液會呈黑色。在這情況下,貧血往往是最早出現的的病徵。
另一方面,倘大腸癌出現遠端轉移,患者會出現與轉移部位相應的病徵,例如肝轉移的患者可能會有腹脹、腹水、消瘦和黃疸。
如懷疑患上大腸癌,首先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病歷和為患者進行臨床身體檢查,包括直腸指檢。進一步檢查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和大腸鏡;影像診斷包括電腦掃描、正電子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一旦確診,醫生會根據各項檢查結果來判斷病情的期數和擬訂治療方案。大腸癌的分期如下:
第一期:癌細胞局限於腸內壁,仍未侵蝕肌肉層
第二期:癌細胞已侵蝕大腸周圍的肌肉層,惟未影響淋巴結
第三期:癌細胞已擴散至鄰近的淋巴結
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例如肝臟、肺部和骨骼
大腸癌的治療方法視乎病情的分期、患者的年齡和健康狀況。
第一期的大腸癌可透過手術根治,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九成半以上。現時手術方法大多以腹腔鏡(微創)代替傳統開放式手術,以減低手術的創傷性和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
第二期大腸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視乎個別情況輔以術後化療。倘腫瘤接近切緣或曾導致腸道阻塞,又或腫瘤的惡性度高,都值得進行術後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如果腫瘤較大並位於直腸較接近肛門的位置,則建議在手術前進行先導電療及同步化療,希望將腫瘤縮小,增加手術成功和保留肛門的機會。
第三期大腸癌仍以根治為治療目標。醫生會建議有淋巴轉移的患者在手術後接受為期6個月的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第三期直腸癌則按個別需要考慮進行術前先導電療及同步化療。
第四期大腸癌的治療方法需視乎受影響的部位。由於大腸收集的血液會首先經肝臟回流至心臟,故肝轉移在第四期大腸癌個案中頗為常見。倘轉移到肝臟的腫瘤數量不是太多,影響範圍也不是太大,醫生會建議透過手術同時將大腸和肝臟的腫瘤切除,希望將癌症根治。倘手術不可行,則可利用標靶藥物配合化療,希望將腫瘤縮小,使手術變得可行。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療程一般為4個月,完成後醫生會評估手術的可行性。如果腫瘤影響肝臟以外的的部位,例如肺部、骨骼等,則以藥物治療為主。醫生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測試,以檢測相關的基因有否出現突變,有助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標靶藥物。
目前,適用於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大致分為兩類:
1.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抑制腫瘤生長訊號,結合化療使用,使腫瘤凋亡。
2.抗血管增生標靶藥:抑制血管生長,從而截斷供應予腫瘤的養分,結合化療使用,增強消滅腫瘤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KRAS / NRAS基因測試後,如無基因突變,上述兩類藥物可選擇其中之一;若出現KRAS或NRAS基因突變,則只可採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標靶藥是直接針對癌細胞,故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小,副作用亦較化療輕。 臨床研究顯示患者整體存活率中位數可增加五個月, 而一部份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更超過三年 。由此可見,標靶藥物結合化療有效延長第四期大腸癌患者的存活期。
「預防勝於治療」乃老生常談的一句話。要預防大腸癌,應由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做起;年過五十的人士,建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此外,不論年紀,也應留意身體的細微變化,如有懷疑,宜及早求醫。
個案分享:
一名年約六十歲的男性大腸癌患者,其腫瘤位於右邊大腸,組織活檢證實為腺性腫瘤,並已轉移至肝臟及肺部,癌胚抗原(CEA)指數高達三千多。由於基因測試結果顯示其腫瘤出現RAS突變,我遂為他處方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同時結合兩種化療藥物。經過6個月的治療後,其癌胚抗原(CEA)指數幅回落至接近正常水平。這名患者轉移至肝臟的腫瘤超過十顆,並同時分佈在左肝和右肝,我建議他接受釔90微球體(Yttrium-90)體內放射治療,加強控制肝臟內的腫瘤,惟一年後病情轉差,癌胚抗原(CEA)指數回升至六百多,我再處方抗血管增生標靶藥「貝伐單抗」及結合兩種化療藥物,半年後癌胚抗原(CEA)指數回復正常,病情成功受控,目前這名患者仍然在保持生活質素的情況下與癌共存。
梁廣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