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驗身防癌從未如此簡單?(下)

驗身防癌從未如此簡單?(下)

09-04-2018

 

新一代基因排序及其他基因技術可以在血液中檢測出循環癌細胞或游離DNA,有望用於癌症篩查,及早驗出潛藏的癌症以提高治癒的機會。可是現時在這方面的應用上技術尚未成熟,其敏感度及確診準繩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更未有實戰研究証明此法可改善癌症的存活率。即便如此,許多生物科技公司已急不及待向大眾推介;作為精明的消費者,不如考慮以下最新的研究數據才決定吧!

 

檢測血液癌細胞或DNA技術的瓶頸問題

 

首先是含量極少,難於檢測。換一個情況:如果我們在已生成的腫瘤直接抽取樣本,得到的腫瘤細胞或DNA含量自然很高,癌細胞多,正常的少,很容易便能檢測出異常。可是血液則相反,充滿正常細胞,只有個別癌細胞脫離腫瘤大本營,到血液中飄浮,檢測有如大海撈針(血癌除外)。 更重要的是:腫瘤越大越後期,血裡才有越多癌細胞及DNA容易檢測到,偏偏發現早期病變使能及早治療才是癌症篩查的意義,這對血液檢測敏感度的要求就更高了。

 

第二大困難是與癌症有關的基因變異繁多,但非每一種變異都會導致癌症,就算檢測出來,如何解讀?是否就代表身體已經發生癌症?若全身檢查後無發現又該怎辦?情形就像一顆小種子埋在泥土裡,就算我們金睛火眼把它找出來了,也不能斷定它會發芽生長。

 

現時有關技術的成效

 

最新的研究顯示,在大約三成至九成已經確診癌症的病人中,利用現時的技術能夠在血液內偵測得到癌細胞或游離DNA。其中在不同種類的癌症能檢測出的機會率不同,而且正如上述討論,越早期越難驗出,只有低於一半的第一期能被檢查得到。

 

至於應用同樣技術於未發病的普羅大眾,只有初步的研究結果。由於要分析及解讀的基因須更全面更複雜,準確測到癌症的機會可能更低,或需採集更多血液以提高發現癌分子的機會。

 

話說回來,這些技術雖暫未能用於大眾癌症篩查,但對於癌症病友卻大派用場!以後再談。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子宮頸癌怎麼預防?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3年1月28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知 […]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最近網絡上有關器官捐贈的議論鬧得沸沸揚揚,因為政府高官痛斥有市民意圖破壞器官捐贈系統、造謠作假。行政長官又宣稱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肝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肝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支修益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2022年12月31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肺癌防治新術法!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肺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莫樹錦 […]
HPV 和頭頸癌
提起HPV大家很自然想起子宮頸癌,但你又知不知道,作為香港男性十大癌症之一的頭頸癌也跟HPV 有不可忽視的關係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腎癌 講座活動「腎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3月25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床腫瘤 […]
人生課題(五)紓緩治療絕對不等於放棄
大家聽到紓緩治療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放棄,等於什麼都不做。有些人則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 […]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 謝耀昌醫生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2020年醫管局數據顯示,大腸癌為本港十大常見癌症, […]
人生課題(四)晚期癌症病人之心肺復甦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在營養問題方面的考慮。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心肺復甦與否的決定吧!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 […]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