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乳癌資料庫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爲讓乳癌患者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免卻全乳切除之苦,本港的乳癌治療近年增加了應用術前化療,藉之縮細腫瘤。
乳癌患者一般會在手術後進行輔助性化療,以殺死手術後可能殘留在體内的癌細胞;術前化療顧名思義則在手術前進行,用以縮細癌腫體積。術前化療早於1980年代引入香港,初時多用於局部晚期、不能施手術醫治的乳癌患者。
《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重點
香港乳癌資料庫今日發表《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以及有關術前化療在本港應用情況的專題研究結果。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主席張淑儀醫生表示,香港乳癌患者中,確診II期或以上的佔54%,當中超過八成需要接受化療。患者確診的期數越高,所需要接受的治療項目則越多。而治療乳癌的方案取決於四大因素,包括患者的期數(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況、及遠端器官狀況)、生物學特徵 (荷爾蒙受體、HER2受體及Ki-67繁殖指數)、癌細胞級別(顯示腫瘤生長速度)及基因組分析。張醫生建議乳癌患者在確診後向醫生提問,以清楚了解其癌症的情況及可行的治療方案。
乳癌患者使用術前化療的新趨勢
香港乳癌資料庫的術前化療研究涵蓋於2006年至2015年期間12,729名香港婦女確診入侵性乳癌的數據,深入了解術前化療於患者身上的成效,即以患者乳房和腋下淋巴結的入侵性癌細胞完全消失之比率(病理學完全緩解比率),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率,以及術前化療與腫瘤生物學特徵的關係等方面作出研究。
在調查對象中,有928名(7%)患者接受了術前化療,而61%的患者則接受過術後輔助性化療或術後紓緩性化療。結果顯示,本港的臨床做法有明顯轉變:香港乳癌患者使用術前化療的比例由2006至2010年間的5% ,倍增至2011至2015年間的9%。
接受術前化療的患者腫瘤大小中位數是4厘米(範圍:0.3厘米至20厘米)。癌症期數較高的患者接受術前化療的比率較高,由確診IIA期乳癌患者的3%,增加至III期乳癌患者的26%。另外,接受術前化療的比率在較「惡」的乳癌患者中亦較高,即HER2呈陽性(ER或PR呈陽性) (12%)、HER2呈陽性(ER及PR呈陰性) (9%),及三陰性患者(9%)。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郭子熹醫生 於發佈會上表示:「術前化療是乳癌患者的新希望,醫學上已證實術前化療對其後施行手術有幫助,可以把本來不適合動手術的乳癌個案,變為可動手術;又或者令本來需要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轉為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術前化療的目的是縮細乳房的癌腫,以及殺死隱藏體內其他部位的乳癌細胞。」
五分一患者有病理學完全緩解
接受術前化療的患者有五分之一人有病理學完全緩解反應(即病理檢驗發現,入侵性癌細胞在乳房及腋下淋巴結完全消失)。術前化療的效果在HER2呈陽性(ER和PR陰性)的乳癌患者身上尤為顯著,其中49%在接受術前化療後有病理學完全緩解反應;其次為三陰性和HER2呈陽性(ER或PR呈陽性)則分別有30%和28%有病理學完全緩解。
手術選項方面,接受術前化療的II期患者,有46%在化療後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比率較整體為高。研究亦發現,一些患者在術後化療後,其癌腫的生物特徵(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HER2狀態和Ki-67繁殖指數)有所改變。醫生會在患者接受術前化療後,對其殘留的癌腫重新作生物特徵測試,以便制訂個人化的護理方案和進一步的輔助治療。
接受過術前化療的乳癌康復者姚女士於發布會上分享經驗:「我在臨床確診II期乳癌後,醫生告訴我需要進行全乳切除手術,但那不是我想選擇的方案。我於是諮詢另一位醫生,結果她建議我接受術前化療。」接受術前化療後,姚女士的腫瘤大小由3厘米縮細至0.5厘米,乳房保留手術亦隨之成為可行的治療選擇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女士提醒確診乳癌的患者,有權向醫生提問有關其癌症的情況及可行的治療方案。患者亦可向香港乳癌基金會尋求支援服務及各種資源,例如治療前準備小組,以及由醫生和醫護人員主理的講座。此外,香港乳癌基金會一直提倡「及早發現 治療關鍵」。霍何綺華女士表示:「早期確診的乳癌治療方案一般創傷性較低而存活率較高。女性40歲起應養成定期作三步曲乳健檢查的習慣,即每月自我檢查,每兩年由醫護人員作乳健檢查及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即使患上乳癌也可盡早偵測得到。」
術前化療適用於以下情況的乳癌患者,以縮細癌腫大小:
⦁ 腫瘤太大而不能以手術切除;
⦁ 有炎性乳癌;
⦁ 想接受乳房保留手術,而非全乳切除手術;
⦁ 切除較少的身體組織 ;
⦁ 如有家族乳癌病史或發現有遺傳性乳癌基因突變,術前化療讓患者有更多時間進行基因檢測及考慮其他治療方案;
⦁ 讓懷孕的患者延遲手術,盡可能讓患者如期分娩(某些乳癌化療藥物可在懷孕期間安全使用);
⦁ 讓患者有時間考慮更多手術方案,包括乳房重建手術
資料來源: Breast Cancer Network Australia (BCNA)
www.bcna.org.au/understanding-breast-cancer/treatment/neoadjuvant-chemotherapy
香港乳癌實況一覽
在香港,乳癌持續是女性的頭號癌症。《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顯示,缺乏運動(78%),從未餵哺母乳(66%),超重/肥胖(39%)和感覺有精神壓力(37%)是本地乳癌患者最常見的高危因素。這些高危因素皆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並可透過調整生活模式而改變。高達九成的乳癌患者表示,其乳癌症狀為無痛腫塊。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在發現乳癌症狀三個月後才首次求醫。
1. 香港乳癌資料庫導委員會主席張淑儀醫生(左)、成員郭子熹醫生(右)、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女士(左二) 及 乳癌康復者姚女士今日在《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新聞發布會上發表研究結果,指本港的乳癌治療近年增加了應用術前化療,縮細腫瘤以增加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
2.乳癌康復者姚女士在確診乳癌後並沒有立刻接受醫生建議進行手術,她徵詢另一位醫生的意見,結果醫生安排她作詳細檢查,確定她可以選擇術前化療先縮細腫瘤,得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姚女士的經驗提醒大眾,患者有權向醫有權向醫生提問有關其癌症的情況及可行的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資料庫
香港乳癌資料庫由香港乳癌基金會於2007 年成立,為本港最具代表性的乳癌資料庫和監察系統。資料庫迄今已收集全港超過19,000名乳癌患者的資料以進行統計及追縱研究,包括患者的高危因素、癌症特徵、治療方法、臨床結果和存活率等。數據分析和相關研究有助乳癌患者、醫護人員及政策制訂者掌握本港乳癌實況,進而改進乳癌防控和醫護方案。
網址: www.hkbcf.org/breastcancerregistry
香港乳癌基金會
香港乳癌基金會於2005年3月8日成立,是本港首間專注乳健教育、患者支援、研究及倡議的非牟利慈善組織,致力減低乳癌在本地的威脅。其使命是提高公眾對乳癌的認識及推廣乳房健康的重要性;支援乳癌患者踏上康復之路及倡議改善本港乳癌防控和醫護方案。該基金會由香港乳癌基金會有限公司營運。www.hkbc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