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肺癌的診斷
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皆因早期缺乏明顯症狀,部分個案僅在患者進行例行體檢時才被發現,而大部分患者在確診之時,病情往往已經相當嚴重,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到底,醫生有甚麼方法揪出潛伏在患者體內的癌魔?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指出,要初步診斷肺癌,醫生首先會為患者進行非入侵性的檢查,例如臨床體檢、胸肺X光和電腦掃描。然而,確診肺癌最重要和可靠的方法是組織活檢。
醫生會根據個別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來決定採用哪一種組織活檢方法。舉例說,倘患者頸部出現脹大的淋巴結,醫生可利用幼針抽取組織作病理學檢查;倘患者肺部有積水,醫生可為其抽取積水作細胞學檢查,同時減輕患者的氣促症狀,可謂一石二鳥。若要抽取肺部組織或淋巴結,則需使用氣管內視鏡。傳統的氣管內視鏡適合中央型肺癌患者。要是腫瘤位於縱膈淋巴,便需透過「支氣管內超聲波」(Endobronchial Ultrasound,簡稱EBUS)進行掃描和確認腫瘤位置,然後伸進幼針抽取組織。倘腫瘤位於肺部邊垂或外圍,醫生或需在電腦掃描引導下抽取組織。
確診後,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正電子掃描(PET Scan)。正電子掃描是一種先進的同位素影像科技,利用少量的放射性葡萄糖,即可將人體的新陳代謝影像化。由於一般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特別活躍,若將放射性葡萄糖注射到患者體內,會被癌細胞迅速吸收。周醫生表示,正電子掃描一般會結合電腦掃描同時進行(PET-CT),能使患者體內的癌細胞無所遁形。醫生可藉著影像確定腫瘤的位置、癌細胞有否擴散及其擴散程度,有助判斷病情期數和擬訂治療方案。
此外,倘活檢結果顯示患者確診第四期非小細胞肺腺癌,醫生通常會直接為其進行EGFR、ALK及ROS1等基因檢測。如果基因檢測的結果屬陽性,醫生會根據腫瘤的基因突變類型建議患者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同時,醫生或會為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檢驗其PD-L1指標,以評估免疫治療對該患者的療效。
周醫生稱,要使患者得到最適切的治療,及時和準確的診斷至為重要。因此,醫生在診斷過程中猶如偵探查案般抽絲剝繭,不能忽略任何一個細節,務求一網打盡,以免讓不法份子(癌細胞)潛伏,伺機壯大聲勢,東山再起。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