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致命的「痣」

致命的「痣」

13-05-2015

數年前,內地曾有一齣電影《非誠勿擾 2》,在內地十分「火紅」。電影中男主角的老友,身上長了一顆痣,後來逐漸變大,最後被確診為皮膚癌之中最惡的「黑色素瘤」,令不少內地民眾擔心身上的痣,或會變成癌症,引發一陣求醫潮。黑色素瘤雖不常見,但傳統治療方案成效低,死亡率十分高。幸而,近年醫學界引入新一代「免疫療法」,大大提升治療成效,為患者帶來曙光。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佔整體2%。它雖罕見,卻是最嚴重的皮膚癌。若能於早期介入治療,治療成效理想,但由於黑色素瘤初發時,通常只在皮膚上冒出小斑點,或是原有的斑或痣產生變化,令患者難以察覺,最終,拖延治療。

過往,黑色素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但若範圍牽涉太廣、或擴散到其他器官,就惟有依靠傳統的化療藥物,惟成效不彰。盡管往後有標靶藥物的出現,但標靶藥物只適合一小撮出現BRAF基因突變的病人,亦未能為患者達到長期存活的目標。

幸而,近年在黑色素瘤治療方面出現了重大突破。研究人員發現,原來黑色素瘤的癌細胞會透過「CTLA-4」及「PD-1」兩條信息路徑傳遞對免疫系統抑壓的信息,使免疫系統失去原有對抗癌細胞的功能。而新一代免疫治療藥物變能阻截這兩條信息路徑,重新激活免疫系統的抗癌作用,使患者利用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癌症。

有別於傳統化療,新一代的免疫治療主要是「喚醒」人體的免疫系統,提升我們自行對抗癌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免疫治療能刺激免疫細胞記憶,在完成一定療程後,人體免疫系統也能繼續發揮抗癌功能,以達致長期存活這個原先不可能的目標。以CTLA-4抑制劑為例,有臨床數據證實部分末期黑色素瘤患者,在完成4次滴注後,存活期可長達10年,可是說是前所未有。

在此提提讀者,若發現身上的斑或痣忽然痕癢、流血、變大、或形狀變得不規則,不排除是黑色素瘤,便應立即求醫。

www.cancerdoctor.hk/mole.html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 謝耀昌醫生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2020年醫管局數據顯示,大腸癌為本港十大常見癌症, […]
人生課題(四)晚期癌症病人之心肺復甦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在營養問題方面的考慮。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心肺復甦與否的決定吧!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 […]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 […]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 […]
人生課題(三)晚期癌症病人之營養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可能需要決定會否在病人進食得不良好時接受人工營養。明白眼見自己、或眼見家人日漸消 […]
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
唔知大家睇咗《毒舌大狀》未呢?戲入面有一個非常有趣嘅醫學問題: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飲完會死得 […]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嘅公關災難簡直喺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嘅最佳反面教材。 用外科醫生嘅 […]
人生課題(二)給晚期病人照顧者的鼓勵說話
上一回跟大家提到與晚期病人溝通時要注意的技巧。明白照顧者一方面要照顧病人,另一方面要兼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可能會 […]
預防皮膚癌 — 滑雪也記得要防曬
自從香港出入境的防疫政策放寬,再遇上聖誕和新年的長假期,身邊的朋友同事能外遊的都出遊了。前天跟一位剛從北海道滑 […]
抗癌路上病友需要怎樣的社交支援?
當病友獲診斷患上癌症時以至治療過程中,都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助。相信這個時候,大家都可能會找家人朋友去傾訴,從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