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EB病毒與鼻咽癌 (上/下篇)
EB病毒與鼻咽癌
( 上篇 )
英文Epstein-Barr virus (EBV),又稱為艾伯斯坦-巴爾病毒(EB病毒),是一種淋巴細胞病毒,1964年首先由Epstein, Achong 及Barr等人在伯奇氏 (Burkitt’s) 淋巴瘤病人的細胞中發現。此後被認為和許多疾病包括鼻咽癌有關。全世界有超過90%的人口受到EB病毒的感染,但只有少數會發病。雖然EB病毒與鼻咽癌發病的基制仍待進一步研究,我們已確知EB病毒隱藏在幾乎所有鼻咽癌細胞中,這對鼻咽癌的診治提供了新的目標。
中大醫學院1999首先發現在鼻咽癌病人血漿中定量檢測EB病毒的水平(EBV DNA)與鼻咽癌診斷和預後有重要關係,其後研究又証實血漿中EBV DNA的水平可反映病人體內鼻咽癌細胞的總量。
以下個案說明了EBV DNA在臨床的應用。
陳女士三年前證實患了鼻咽癌,並轉移至下頸部淋巴,屬IV期B。完成了兩個月的放療與化療後,她參加了醫院的一項臨床研究。在放療後6至8週檢驗血液EBV DNA水平。因EBV DNA呈陽性,而掃瞄未發現腫癌,她獲安排完成了六個療程的輔助化療。完成後的全身正電子掃瞄未發現癌細胞。
陳女士繼續接受監測,半年後她血液EBV DNA水平開始上升,病人未有症狀,但正電子掃描顯示頸部淋巴有復發迹象。她接受了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病理報告証實淋巴含殘餘癌細胞。之後血液EBV DNA水平又再上升,掃瞄發現病者肝部有單發病灶。她雖然接受了肝部射頻治療和化療,並且血液EBV DNA水平已回落,但在化療停止後,血液EBV DNA水平又回升,直至掃瞄發現癌細胞重現在病者肝部射頻位置。在接受了肝部手術後,她血液EBV DNA水平始降至零。肝部病理報告証實殘餘癌細胞。
目前陳女士已恢復工作,並繼續覆診。
中文大學醫學院
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及綜合癌症研究中心副總監 許斌醫生.
( 下篇 )
其實在自然界,人體很多的疾病最終能不治而愈,全賴病者自身免疫系統功能的修復。人體免疫系統通常可以識別和對抗細菌、病毒所引致的感染,也能夠消滅異常的細胞。疫苗可增強人體對某種病毒的免疫能力,因為疫苗有助免疫系統作好準備,隨時對抗這種病毒。
我們已知EB病毒隱藏在幾乎所有鼻咽癌細胞中,這正好為鼻咽癌的免疫療法提供了目標。而隱藏在鼻咽癌細胞中EB病毒,表現的EBV基因為EBNA1、LMP1和LMP2。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與英國 伯明罕大學針對EB病毒與鼻咽癌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合作研究,發現鼻咽癌患者自身免疫系統,能有效產生T細胞去針對鼻咽癌細胞表達的EBNA1和LMP2病原 (見圖一),可惜它們數量不足夠抵抗和去除身體內受EB病毒感染的鼻咽癌細胞。
在2004年,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合成EBNA1和LMP2製成EBV疫苗。我們希望借助注射EBV疫苗,去提升患者體內針對EBNA1和LMP2病原T細胞水準,從而對付體內殘餘的鼻咽癌細胞。
自2006年起,我們聯同英國癌症研究局(CR-UK)在英國三所癌症中心和香港包玉剛癌症中心進行了EBV疫苗的臨床研究,並完成了第一期的試驗,証實了疫苗的良好安全性,初步結果亦顯出此EBV疫苗可提高測試者體內針對EBNA1和LMP2的T細胞水準。下一步進行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將測試EBV疫苗在常規療法後有殘餘EBV DNA的鼻咽癌病人的療效。
(鼻咽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項目承蒙香港癌症基金會、嘉道理慈善基金會、香港研究資助局和英國癌症研究局資助,特此鳴謝。)
中文醫學院腫瘤學系 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綜合癌症研究中心副總監 許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