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我的病例筆記(16) : 你想知道的癌病資訊(一)引言

我的病例筆記(16) : 你想知道的癌病資訊(一)引言

19-08-2013

 

… 我的病有幾多成機會復發?
… 我還有幾耐命?
… 報紙說新藥能提高療效,究竟提高多少?
以上的問題是在腫瘤科診症時常遇到的問題(還有很多 … )
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
何解? 請看以下病例。
n         55歲 男性, 1975年(即當時22歲)患上第一期鼻咽癌,完成電療後一直沒有復發。 最近因搬家,轉來我處覆診。 病歷顯示,他每次總會有一個「嚴重」病徵,需要做特別檢查。
病人:「今次我胃部不適,啊!一定是鼻咽癌復發! 我死定了 …」
我: 「根據病歴,上次你話便袐,驚復發,但照哂腸,沒事喎,再上一次你又係驚復發 … 你嘅病只係第一期,醫番好都三十幾年啦!不要太担心啦 …」
病人:「當年我問醫生復發機會有幾多,佢答我第一期機會是一兩成,仲要係超過十年,復發機會仍存在 …」
我: 「係啫,但都三十幾年啦! 由22至58歲,你日日都抱住『鼻咽癌』這三個字, 過這人生黃金三十幾年喎!」
病人:「醫生,不要說笑了! 鼻咽癌喎! 一兩成復發機會咁高! 我死梗架啦 …」
n         50歲 女性 中後期乳癌,手術後她不肯接受電療化療。
我: 「做乜唔做這些標準治療,有乜担心?」
病人:「我問過之前的醫生復發機會有幾高,佢答我超過五成,即係五五波啦? 即係唔一定復發啦? 我問過中醫,佢話五成復發率好細架咋,做中藥都搞得掂,咁梗係食中藥啦 …」
n         一位新症中年婦人在別處証實患上末期癌病,已在別處諮詢過專科醫生;之後患有嚴重抑鬱,再轉介給我們。
我: 「可否告訴我有乜担心?」
病人:「報章說此病可加隻新藥與舊藥一起做,可以增加療效。 我問過之前的醫生,加了新藥能提高多少療效,他答:臨床測試顯示:中位生存期由5.8個月增至6.3個月 … 我因冇錢做,一直都無法入睡,不知如何是好 …。」
我: 「分別只得0.5個月,即係15日,請不要為新藥而煩惱 …」
病人:「醫生,15日好多架啦! 冇新藥做,我短15日命,我死定啦 …」
我: 「 …」

病人:「醫生告訴我醫好機會約八成,即唔保證醫好啦? 那我又為何不做自然療法 - 人家保證我醫好 …」
… 10%復發率叫做高,能令人驚足30年?
… 但超過50%復發率叫做低,能令病人唔駛驚,連治療也不去完成?
… 只延長0.5個月(且不能根治)嘅治療,叫做『重要治療』,做不到便患上抑鬱症?
… 相反,有80%以上根治療效的治療就叫做療效不高,寧可看着早期變成晚期也不做?
臨床數據是科學的分析資科。
醫生需要參考這些資料,理性地為病人建議治療方案。
但數據到了病人心中,卻往往變成主觀的解讀。
就是怕你們知了以後,無法面對這些數據,因此,你們在網上問我,我一般不會答。
你真的很想知? 知了以後你不會怕? 好! 下回續談。

沙加( 2008-5-28 )

P.S :
此文章一改再改,因似乎引起很多誤會,需作補充。
用作參考的數據,到了不同的病人心中,卻有不同的解讀及影響。
遇上理智的病人,我會很安心地為他們分析這些數據。
遇上非理智及悲觀的,多細的復發率也可以驚足三十年;多好的治癒率也可以放棄治療。 怎樣使這樣病人理智地面對這些數據,變得十分困難。
相反,樂觀的人,在多惡劣的情況下也可以勇敢及欣然面對,因為他們知道不可以為了心中一棵樹,而在或長或短的人生中放棄整個森林 -
數據及醫病是科學的事, 要以理智的角度去看待, 也有責任以理智的心態去接受
而醫病並不是我們人生的全部,不論是多早期或多後期的。 我們還有家人要關心、有想做的事要完成、有所愛的人要珍惜 …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 […]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 […]
人生課題(三)晚期癌症病人之營養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可能需要決定會否在病人進食得不良好時接受人工營養。明白眼見自己、或眼見家人日漸消 […]
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
唔知大家睇咗《毒舌大狀》未呢?戲入面有一個非常有趣嘅醫學問題: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飲完會死得 […]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嘅公關災難簡直喺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嘅最佳反面教材。 用外科醫生嘅 […]
人生課題(二)給晚期病人照顧者的鼓勵說話
上一回跟大家提到與晚期病人溝通時要注意的技巧。明白照顧者一方面要照顧病人,另一方面要兼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可能會 […]
預防皮膚癌 — 滑雪也記得要防曬
自從香港出入境的防疫政策放寬,再遇上聖誕和新年的長假期,身邊的朋友同事能外遊的都出遊了。前天跟一位剛從北海道滑 […]
抗癌路上病友需要怎樣的社交支援?
當病友獲診斷患上癌症時以至治療過程中,都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助。相信這個時候,大家都可能會找家人朋友去傾訴,從而 […]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二)
上回說到醫療誤殺案件控辯雙方的爭議大多圍繞兩點:有關的醫療疏忽是否直接導致病人死亡,以及該疏忽行為是否魯莽、荒 […]
人生課題(一)至親與晚期病人的溝通技巧
與病人走到人生最後一段路程的時候,至親可能會不知道如何與病人好好一起走過這段路程。但同時知道至親都很希望最好地 […]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
前天新聞報導有兩名公立醫院醫生被控誤殺,立即引起醫療界的熱烈討論。倘若治療過程中有醫療失誤,最後病人逝世,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