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我的行醫經歷(32) : 戰勝末期癌病 – 教授的話

我的行醫經歷(32) : 戰勝末期癌病 – 教授的話

29-07-2013

 「醫生,十多年了,你消瘦了 – 你要保重身體啊 … 」
「醫生,十多年了,升了職吧 … 」
每位年資過十年的醫生,在覆診的門診中,總有機會遇上康復了很久的病人,如朋友般給你送上慰問。
十多年了,癌病的治療變化也真大:新的治癌药物、電療技術、… 也不斷推陳出新。
以往無法醫治的,現在已有標準治療可依。
不喜歡鑽研新知識的,不要加入腫瘤科。
但,任由各傳媒努力吹捧明星醫生或新的治療技術,如何為治癌帶來「重大的突破」、「新希望」,在大自然規律下,仍有不少病人的癌病,仍是無法醫治的
– 任你多不願意,你每天也得面對。
每位腫瘤科醫生其實是知道的,但能把事實直接告訴病人的,恕我直言:真的不多。
怕病人知了以後,自己無法控制場面?
怕被病人卑視你「無料」,對你失去信心?
連醫生也無法面對現實,你又怎可期望病人理智地接受呢?
於是乎,這些病人每天仍不斷地接受各式各樣低效的治療,希望能透過一些「假希望」,令醫生與病人心裏好過一點 …
但假若我告訴你,其中一些所謂治癌「新突破」、「新希望」的治療,其實只是延長9天的生存期,你會 …?

某雜誌近期又吹噓另一隻新標靶藥,如何為末期X癌病人帶來「新突破」、「新希望」…
但假若我告訴你,該報導未提及的事實是:原先的研究發現,五名病人因接受這隻新藥,出現嚴重咳血而致死,你會 …?
你真的仍認為延長生存日子,是戰勝末期癌病的最終目標嗎?
那麽,為了這九天的生存期,花費數十萬元嘗試各式的新藥; 又或每天困在家中或醫院接受各式的治療、面對種種的副作用; 又或每天填滿了各式的另類治療:中醫、氣功、自然療法 … 甚至神醫 …
那是你剩餘的日子啊,這樣延長生存日子,值得嗎?

某天看了明報刊載一名患上末期胰臟癌的美國教授的「倒數」生活。
…  他並不是每天嘗試各式治療,至死方休。
…  相反,他接受大自然「生與死」的定律,並告訴我們:戰勝末期癌病的方法,不是計算日子的長短,而是生活的意義。
…  報導中, 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非常珍惜每一刻的體驗,是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回憶:包括這段「倒數」的日子 - 他把這段日子活了出來,令數十萬人感動。
回憶 - 這不就是我一直以來的信念嗎?

沙加醫生

後註: 這篇文章的對象並不是正接受標準治療的病人,而是那些醫生認為已無標準的治療可做的病人,希望他們能停下來, 想一想,珍惜自己往後在世剩餘的日子,而不要仍盲目地要求接受各式各樣的治療,以延續一個虛假的希望。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 […]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 […]
人生課題(三)晚期癌症病人之營養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可能需要決定會否在病人進食得不良好時接受人工營養。明白眼見自己、或眼見家人日漸消 […]
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
唔知大家睇咗《毒舌大狀》未呢?戲入面有一個非常有趣嘅醫學問題: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飲完會死得 […]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嘅公關災難簡直喺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嘅最佳反面教材。 用外科醫生嘅 […]
人生課題(二)給晚期病人照顧者的鼓勵說話
上一回跟大家提到與晚期病人溝通時要注意的技巧。明白照顧者一方面要照顧病人,另一方面要兼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可能會 […]
預防皮膚癌 — 滑雪也記得要防曬
自從香港出入境的防疫政策放寬,再遇上聖誕和新年的長假期,身邊的朋友同事能外遊的都出遊了。前天跟一位剛從北海道滑 […]
抗癌路上病友需要怎樣的社交支援?
當病友獲診斷患上癌症時以至治療過程中,都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助。相信這個時候,大家都可能會找家人朋友去傾訴,從而 […]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二)
上回說到醫療誤殺案件控辯雙方的爭議大多圍繞兩點:有關的醫療疏忽是否直接導致病人死亡,以及該疏忽行為是否魯莽、荒 […]
人生課題(一)至親與晚期病人的溝通技巧
與病人走到人生最後一段路程的時候,至親可能會不知道如何與病人好好一起走過這段路程。但同時知道至親都很希望最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