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活動
透視大腸癌專題健康講座
開始日期: 2016-09-27
結束日期: 2016-09-27
地點: 麥花臣匯3樓遊協禮堂
由癌症資訊網及香港醫護聯盟主辦,拜耳醫療保健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在2016年9月27日晚上舉行的「透視大腸癌」專題健康講座,邀得外科陳健進醫生及臨床腫瘤科潘智文醫生講解大腸癌的成因、症狀、檢測及最新的治療方法。
 

大腸癌堪稱現代都市的隱形殺手,據2013年統計數字顯示,大腸癌的發病率高踞本港十大癌症之首,新增個案達4,769宗,同年的死亡個案高達1,981宗。大腸癌的主要症狀為大便出血。然而,外科醫生陳健進指出,大便出血可由其他因素引起,例如痔瘡、潰瘍或肛裂,故若有大便出血的情況,建議盡早求醫。

早期的大腸癌可能全無症狀,當出現腹痛、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或帶有黏液、排便不清、體重下降和貧血等明顯症狀時,病情大多已屆第三或第四期。大腸癌的高風險因素包括近親曾患大腸癌、不良生活習慣,例如吸煙、喝酒、經常進食大量紅肉、醃製及高脂肪食物,少吃含豐富纖維的食物、曾患大腸瘜肉或癌症及患有慢性腸炎,例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腸炎。 

大約八至九成的大腸癌是由良性瘜肉經年累月演變而成。大腸鏡檢查有效預防大腸癌工具,因為醫生可以在檢查期間發現及切除瘜肉,避免瘜肉在若干年後演變成大腸癌。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需服食瀉藥清潔腸道,醫生會給予鎮靜藥物,讓接受檢查的人士在睡眠狀態中接受檢查。倘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此項檢查的風險(例如腸穿孔)極低。 
 
在大腸鏡檢查未普及前,鋇餐造影也是一種常見的大腸癌診斷方法。同樣,病人需在檢查前飲用瀉藥排清大便。檢查時,醫護人員會在患者的肛門放置一條導管,放射科醫生會利用X光透視觀察,將鋇劑和空氣透過導管注入直腸及大腸內,使顯影劑黏附於腸壁內膜。倘有腫瘤或瘜肉存在,在X光下就會看到不正常的腸壁內膜。惟此項檢查的不足之處,是醫生無法同時將瘜肉切除,故現時普遍均會採用大腸鏡檢查。
 
 
陳醫生稱,電腦掃描(CT Scan)及正電子掃描(PET Scan)也是重要的診斷工具,可確定腫瘤有否侵蝕鄰近的器官或轉移到遠端器官,讓醫生作出準確的分期,並清楚判斷腫瘤的位置。

治療方面,外科手術是根治大腸癌的最佳方法。早期的大腸癌,外科手術可將病灶徹底清除;較晚期的大腸癌,外科手術只能舒緩患者的症狀,例如因癌腫引起的腸道阻塞。 
 
腹腔鏡大腸癌切除手術相對傳統的剖腹手術,手術需時較長,所需的技術也相對複雜。醫生只需在患者的腹部開數個小孔,便可將病灶和鄰近的淋巴結切除,其好處是大大減少失血及需要輸血的機會,術後出現併發症及術後死亡的風險也顯著降低。
 
陳醫生提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加工及煙熏食物、多進食蔬果等高纖食物和適量運動均有助預防大腸癌。此外,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即使並無出現大腸癌病徵,也應接受大腸癌普查,以及早發現病變,接受適當的治療。
臨床腫瘤科潘智文醫生指出,大腸癌按癌腫的位置和擴散程度分為四期:倘癌腫僅局限於大腸內壁,屬第一期;倘癌腫擴散至大腸壁外的組織,但未影響淋巴系統或遠端器官,屬第二期;倘癌腫已轉移至鄰近的淋巴結,屬第三期;倘癌腫已轉移至其他遠端器官(例如肝臟),則屬第四期。準確的分期有助醫生擬訂治療方案、判斷預後及病人的存活率。
 

潘醫生謂,早期的大腸癌根治機會相當高,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5%;而晚期大腸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則只有10%。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是戰勝大腸癌的關鍵。大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視乎病情的分期、癌細胞的級別、基因測試的結果及患者的身體狀況。早期的大腸癌以外科手術為主導,部分患者或按需要進行術後輔助性放射治療或化療,以盡量減低復發機會。至於晚期的大腸癌則以系統性治療為主,即化療和標靶治療。

放射治療乃利用高能量X光照射並破壞癌細胞,過程無痛,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包括腹瀉、尿頻、疲倦和皮膚敏感等,惟此等副作用屬溫和,患者一般可以接受。化療則是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可用於手術前縮小腫瘤,也可用於手術後清除殘餘的癌細胞,減低復發機會。對於擴散性大腸癌,化療有助控制病情,減慢腫瘤惡化速度。化療一般為靜脈注射,副作用包括抵抗力下降、疲倦和食慾不振等。醫生或會同時結合標靶藥物,以增強療效,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潘醫生指出,現時有兩種透過靜脈注射的標靶藥物可結合化療使用,包括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和抗血管增生標靶藥,適用於有特定基因變異的擴散性及復發性大腸癌作為第一,二線治療。
 
 
 
此外,近年一種最新的口服標靶藥已於香港及澳門註冊,可用作大腸癌及腸胃道基質瘤的第三線治療,即經過化療及標靶治療後復發的個案。這種最新的口服標靶藥能從多方位阻截腫瘤的生長、分裂和轉移,並抑制血管增生,使腫瘤得不到養分而萎縮及凋亡。對患者而言,只需每天在家中服用藥物,免除往返醫院接受治療的不便和靜脈注射的痛楚。潘醫生指出,這種最新的口服標靶藥可減低死亡風險達45%,提升整體存活期達八個月。潘醫生建議患者於每天進食低脂早餐後服用此藥,以達致最佳的吸收效果。一般而言,患者可持續服用直至出現抗藥性。至於常見的副作用為手足及皮膚反應,例如皮膚乾燥、皮疹、手掌及腳掌出現紅腫或疼痛、口瘡和腹瀉等,惟此等副作用均可透過調整劑量, 日常護理和藥物控制及舒緩。患者應防止皮膚受壓、去除厚皮、避開陽光、穿著質地柔軟的鞋履及勤塗保濕霜,需要時可服用醫生處方的藥物減輕不適,故患者無需過慮。
 

 

 

城中活動

2024-12-23 10:30 上午 英文藝術字書法創作班 
2024-12-16 11:00 上午 花藝班之聖誕篇🎄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