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子揚 (臨床腫瘤科醫生)、林美瑩 (臨床腫瘤科醫生)
肺癌是香港過往十年最常見的癌症,早期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部分患者因為年紀大或心肺功能差,手術風險高,需要接受放射治療。傳統的放射治療主要透過直線加速器、三維(3D)適形或強度調控放射方法、以標準劑量每日進行,整個療程需要六至七星期。但治療效果一般,5年總生存率低於四成。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適合的患者
隨著科技進步,SBRT已成為新趨勢。這款新技術能夠提高單次電療劑量,縮短療程至大約兩週或以下 (每天或隔天治療共1-8次),提升治療效果之餘亦減少病人來回醫院的次數。而且精準的定位集中放射線於更小的實際治療區域,能減少對附近正常組織的傷害及副作用。近年臨床上除了應用於不適合或不願意開刀之早期無淋巴轉移的肺癌病人外,亦可用於寡量轉移(oligometastasis)至肺部的病人。但若腫瘤太大超過約5公分、太接近主氣管或食道、病人無法平躺或呼吸不規律,會因難以準確鎖定目標或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副作用而未必適合SBRT,需要考慮使用傳統電療方案。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治療原理
對於放射治療胸腔部位腫瘤(包括肺癌)要做到高精準度,須要仔細的模擬定位、治療規劃、及處理腫瘤因呼吸所產生的移動。首先,需要製作個人化的固定模型。之後會使用4D電腦斷層,同時根據需要配合呼吸調控技術 (如腹部壓迫板限制呼吸幅度、自由呼吸搭配呼吸調控系統監測、深呼吸閉氣放射等)作模擬定位,縮小電療範圍。在每次治療時,會利用錐狀射束電腦斷層影像(cone-beam CT)及/或影像導航(如電腦刀),即時追蹤腫瘤位置,對準電療範圍。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治療的好處
在不同針對早期肺癌的治療研究中,SBRT為患者提供與外科手術相當的局部控制率和整體生存率。多個大型研究已顯示SBRT的5年局部控制率可高達九成左右。另外,在其中一項大型、超過五百人的第三期臨床研究中,SBRT組的2年局部控制率顯著優於標準放射治療組, 總生存率和無進展生存率也有明顯優勝,反映SBRT為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的首選治療。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副作用
由於SBRT準確性高,對附近的正常細胞影響及副作用亦較低。一般而言,副作用發生的機率,與病人本身的肺功能,腫瘤的大小,其他危及器官(organ-at-risk) 的距離有密切關係。常見的反應為疲倦,咳嗽等,而大部份均為輕微,對生活不會構成任何影響。一些特別的副作用如下。
輻射性肺發炎
一般症狀為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等。嚴重輻射性肺炎有機會需要利用類固醇進行治療,發生率通常低於5%。
胸痛或肋骨斷裂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治療靶區的輕度胸痛,通常可以用藥物控制。肋骨斷裂並不常見也未必有明顯症狀,主要視乎治療靶區與肋骨的距離。
氣管出血
此副作用並不常見,主要出現於接近主氣管的腫瘤,因此這類病症可能要以傳統電療作治療。
食道炎
因為食道的黏膜受放射線損傷而發炎、潰瘍,一般症狀輕微,可用藥物緩解。較嚴重的副作用並不常見,通常發生於靠近食道的腫瘤。
心包膜炎或心肌炎
屬於極少見的副作用,貼近心臟的腫瘤風險較高。
總括而言,SBRT治療早期肺癌顯示出優秀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且副作用輕微而可受控,因此成為不適合或拒絕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療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