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區
傳媒專區 > 媒體報導 > 頸痛突暴瘦或先兆 甲狀腺癌10年升6成

頸痛突暴瘦或先兆 甲狀腺癌10年升6成

22-12-2016

 

羅小姐(右)因有家族成員甲狀腺有問題,故她於出現吞嚥問題後3天已求診,並呼籲要多留意身體變化。(陳靜儀攝)

【晴報專訊】甲狀腺癌新症在過去10年急升近6成,是年輕女性最常罹患癌症的第二位。有70後女士無故消瘦、手震及心跳快,求診才得悉患甲狀腺癌。有醫生提醒,早期甲狀腺癌並無明顯病徵,若感頸部疼痛、吞嚥或呼吸困難等,應及早求醫。
42歲的鄭小姐說,2013年初發現在2至3個月內消瘦約10磅,亦出現心跳快、手震等症狀,驗血發現甲狀腺有腫瘤,後來證實屬癌症,至今仍需每隔3個月覆診一次,每半年驗血一次作長期監測。
而現年40歲的羅小姐,約兩年前感到喉嚨不適、進食有困難,求診後發現頸部有一粒腫塊,證實患甲狀腺癌,在醫生建議下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並需服用甲狀腺替代劑。

新症逾80%為女性

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女性甲狀腺癌新症由2005年的407宗,升近6成至2014年的648宗;2014年甲狀腺癌新症逾8成為女性,是女性常見癌症第5位,更是年輕(20至44歲)女性常見癌症的第2位。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外科專科醫生梁熊顯表示,早期甲狀腺癌無明顯病徵,患者或會摸到咽喉有腫塊,感到頸部疼痛、吞嚥或呼吸困難,若有兩名或以上的直屬親友曾患甲狀腺癌,更應小心,宜定期自我檢查頸部有否粒狀或腫塊,並接受超聲波檢查。
香港甲狀腺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倩明指,大部分患者切除甲狀腺後需服甲狀腺替代劑,惟若體內有癌細胞未能完全清除、出現轉移或擴散,患者需接受放射性碘治療,事先需按指引停用甲狀腺替代劑約4周,期間會出現「低甲」,而近年可注射人工促甲素,代替停用替代劑,過程只需5天,可減低對患者生活的影響。


因甲狀腺癌復發風險可達3成,梁熊顯醫生提醒康復者要定期檢查跟進,以監察病情。(陳靜儀攝)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布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 身心健康、認知及自理能力下降 研究團隊籲加強支援服務 【新聞稿2023年3月13日】 香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港大生物學家揭示防止DNA受損機制 加深對癌症形成的理解
不當的細胞分裂有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維持細胞分裂穩定的機制。最近,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 […]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 […]
城大發現促使癌細胞擴散的蛋白質 望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治療靶點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賴氨酸羥化酶1」(LH1)的蛋白質,是促使肝細胞癌和胰臟導管腺癌的 […]
中大完成全球首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肺轉移
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出現癌細胞轉移時,常會轉移至肺部。以傳統手術方式切除肺轉移腫瘤,很大機會造成手術創傷,而 […]
癌症病人選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在家治療可降低感染風險
癌症病人選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 在家治療可降低感染風險 疫情期間,不少病人進出醫療場所接受化療都少不免擔心受到 […]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 […]
中大發現間皮瘤的女性發病率上升 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較高
間皮瘤(Mesothelioma)由於治癒率較其他癌症低,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平均僅有8%,醫學界一直努力尋求間皮 […]
人生課題(三)晚期癌症病人之營養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可能需要決定會否在病人進食得不良好時接受人工營養。明白眼見自己、或眼見家人日漸消 […]
網上直播 | 腎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網上直播 | 腎癌怎麼防治?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是由香港大學知識 […]
癌症篩查刻不容緩 減死亡率帶動科創
癌症已成香港市民健康的頭號威脅,然而直至現時為止,本港沒有全面、有效的癌症篩查制度,落後於其他先進地區數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