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區
傳媒專區 > 媒體報導 > 【抗癌勇士】90後少女右膝持續刺痛誤當運動創傷 確診骨癌從崩潰到參透:早歷病痛儲歷練助人

【抗癌勇士】90後少女右膝持續刺痛誤當運動創傷 確診骨癌從崩潰到參透:早歷病痛儲歷練助人

11-06-2021

【抗癌勇士】90後少女右膝持續刺痛誤當運動創傷 確診骨癌從崩潰到參透:早歷病痛儲歷練助人

▲ 今年27歲的Jasmine已走過抗癌路,擁有一段不平凡的青春經歷。

大部分年輕人對病和死亡沒太多想像,有的覺得與自己距離太遠,有的認為與自己無關。20多歲正值追夢、玩樂的年紀,Jasmine的人生也本應如此,但突然來襲的大病把看似漫長的人生進程極速推前,今年27歲的她已走過抗癌路,擁有一段不平凡的青春經歷。

2018年年末,有天做完運動後,Jasmine發現右膝蓋輕微不適,間中會痛。本以為是肌肉拉傷,但個多月後卻痛得更頻密。她說:「因為一直都不好,故去了骨科照X光,想知會否是骨裂。但照了又發現沒事,痛楚也未至於好影響日常生活。」

當時Jasmine既沒預料會是大病徵兆,也覺得可自然復元,故不太擔心。

▲ 出現病徵但未確診時,Jasmine 仍強忍痛楚,去了台中旅行。(被訪者提供)

持續刺痛誤當運動創傷

做過經絡按摩、推拿、針炙、電針等,即晚可紓緩到,但痛楚翌日又再來過。約3個月後,Jasmine走路變得一拐一拐,刺痛感在晚間特別強烈,試過痛醒,也由間歇性變成持續地痛。

即使坐着、躺在梳化,我都覺得痛,有時更會麻痺。上落樓梯也會痛,像有嘢拮吓拮吓。

 

其後向物理治療師求醫,對方曾懷疑為半月板撕裂或運動創傷,但數月來Jasmine已停止運動,何來撕裂?最後她被轉介至另一位骨科醫生,做更多檢查。「醫生說有少少腫起、摸下去有點硬,肯定不是普通肌肉拉傷,叫我照個MRI。」

檢查報告兩星期後出爐,原來Jasmine右膝側邊有個腫瘤,好大機會是惡性。當時只得25歲,突然被宣判患上骨癌,她指感覺好複雜。「真的嗎?我喎?我有聽錯嗎?個人好震驚、好崩潰,我還年輕,又不煙不酒,為甚麼會有事?」

腦海充斥住十萬個為甚麼,醫生的話都聽不入耳,只是不停地哭,也想像過死亡。

死神像提早來接走我,或要奪走我的甚麼?

 

長9cm骨肉瘤幸未擴散  前後做18次化療

不消半個月,Jasmine就要抽組織化驗、準備化療和做手術,而癌細胞未有擴散,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手術為切除膝蓋骨後,再裝個金屬支架做重建,手術前後都要做化療,共18次。」當時Jasmine膝蓋上的骨肉瘤已達9cm大,需盡快開始治療,情況緊急。

對化療的副作用、感覺一無所知,Jasmine不斷上網找資料,醫療網、台灣博客都一一翻閱。「最怕的副作用是掉髮,始終女生愛美嘛。我本來就是短髮,化療前已剪短了些,像男仔頭,預防甩髮甩得太厲害。」

惟打完第二次化療後,無論睡醒、洗澡時都不斷掉髮,一摸就成撮頭髮在手,感覺更辛苦。Jasmine於是把心一橫,索性剃平頭。

剃完頭個人一身輕,把所有煩惱絲都剪掉,不再需要擔心瘋狂掉髮,原來這件事比我想像中易接受。

▲ 化療間決定剷光頭,Jasmine笑說:「這個髮型,一生人都未必有幾可會嘗試到吧?哈哈。」(被訪者提供)

化療期間需坐輪椅  醫院遇上同路人

首幾次化療因未適應,Jasmine常常覺得胃口差、疲倦,也會嘔吐。而化療期間身體弱、走路又痛,Jasmine更試過在家跌倒,故為避免骨裂或受傷,醫生建議她坐輪椅。

3個月不准落地,出入都要用輪椅、坐的士。原來坐輪椅好多事都做不了、要人幫,真的好辛苦。

 

除此之外,有時化療後身體情況差,她亦需在腫瘤科病房留院,最長試過兩星期。不但環境陌生,身旁病人的年紀又比她大兩、三倍,好難捱。

起初雖然不太適應,但留院漸久,Jasmine識到好多老友記。「有年紀較大的姨姨好樂觀,心態好值得我學習。留院時會聊日常事,化療期間應吃甚麼等,大家跟護士、醫生都成了朋友。」

之前需獨自承受化療副作用,家人、朋友未必完全理解,有時令Jasmine覺得好無助,不知如何表達,病友們正好成為其心靈支援。她也幸運地碰上一個年紀相若的女生,同是骨癌戰友。

大家一同經歷,會互相鼓勵。我們都會對將來擔心,如會否復發,做完化療、手術後,何時該找工作?如果再不工作,會否跟社會脫節?這些問題都會聊

 

4個月無落過地行  重新練行路

手術需切除部分股骨,以及四頭肌的其中兩條肌肉,再裝個金屬支架來支撑。Jasmine術後需卧床,一日三餐、大小二便都在床上進行,要插喉管,也會隱隱作痛。「伴隨住的還有腹脹感,有點像便秘。能進食但排泄不了,其實都幾煩擾。」

Jasmine每日就是等家人送飯,用看書、煲劇來打發時間,但晚上又會因為痛而睡不好,精神好差,覺得日子好漫長。

▲ Jasmine 指坐輪椅初期不太想外出,也會怕別人的目光。(被訪者提供)

術後卧床三、四星期,再加上化療時坐輪椅的日子,足足有4個月無行過路。她憶述終於能落地的那一天,縱然雙腳依然乏力,感覺也相當深刻。

真的好開心,好久沒試過落地。雙腳碰到地下,感受到地心吸力,我還保留到自己雙腳、不需截肢,真的好感恩。

 

但因卧床太久,Jasmine雙腳的肌肉有點萎縮,走路不再像從前般自如。「始終好久沒走路,還未適應,要慢慢鍛練。剛做完手術時,行幾步都會痛。如果行得多、郁動太多就要休息一兩天。」裝了金屬支架後,膝蓋彎曲的幅度不如一般人,Jasmine不太習慣,也需做物理治療慢慢復康。

至今練了5個多月,走路時的痛楚已大大減輕。Jasmine指現時最大困難為行樓梯,因她不能一級接一級跨上去,需先踏一級,另一隻腳再放上同一級,慢慢地往上走。「因為失去了部分肌肉,故要練其他部位的力量,去支撑我行樓梯。這本是基本日常的活動,現在成了我的目標。」

▲ 住院期間媽媽每日都為 Jasmine 送飯,每次覆診、打針都陪住她。(被訪者提供)

家人是最大的後盾

整段抗癌路上,Jasmine最感謝的就是父母和哥哥。化療期間情緒差,無意間可能發了脾氣,或說了些話傷害到家人,但他們仍然無限包容、體諒,總是伴在左右。

剛開始打化療時,我回家吃的每一頓飯,他們都一定留在家陪我吃,不會丟下我一個人。

記得知道有事的那天,回家後爸爸入房攬住我,說會一起面對、不需擔心。我第一次見到他哭,令我好感動。

 

從事醫療的哥哥雖不擅表達情緒,但知道妹妹有事就立即安排檢查,了解情況。「加油、努力」的話雖不常掛在口邊,但所有為她而做的窩心舉動,Jasmine都看在眼裏。

▲ 朋友家人患病會向Jasmine傾訴,她便以自己的經驗做分享,並期望未來能在癌症相關的機購工作,幫助更多人。(被訪者提供)

與死神擦身而過、開始第二人生,Jasmine的心態、價值觀都有改變。「人生無常,死亡原來可以離自己這麼近。要活在當下、珍惜這一刻,別只着眼未來,或太執着於過去的傷痛上。」

以前覺得生死這個話題好嚴肅,有排都未輪到自己,也不太會談,現在則看開了。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也注定了在某個時間點發生。我比同年紀的人早經歷病,可能令我早點增加人生歷練,可以去幫其他人。

 

文章來自: Topick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轉移性大腸癌未必是絕路 做好後線治療規劃 平衡療效與副作用 助患者延長壽命並具生活質素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但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以致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有擴散,又或康復後復發並出現轉移。幸 […]
【活動花絮】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醫生講座及乙型肝炎快速檢測站
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於2025年7月12日與地區合作伙伴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 及 癌症資訊網,舉辦了醫生講座及乙型 […]
【華乳消息】第二炮重磅預告!《中調乳順》書展簽名會・解鎖中西醫抗癌智慧
由多位中西醫師聯合著作的《中調乳順:中西醫攜手戰勝乳腺癌大小事》,將於香港書展首度亮相!🎉 📚 中西合璧,共建 […]
保誠「住院保障調查」:不足四成受訪者有信心應付突發醫療開支僅29%擁有住院現金保障
• 多達六成已購買醫療保險的受訪者表示,對持續上升的醫療保費感到憂慮,反映 出大多數人對現有醫療保障的信心不足 […]
晚期照顧心連心 以人為本共同行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於7月10日發表《晚期照顧心連心 以人為本共同行》研究報告,就改善香港的晚期照顧政策提出 […]
港大醫學院開展全球領先基因相關治療臨床試驗以根除乙型肝炎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腸胃肝臟科研究團隊率先開展多項臨床試驗,針對創新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基因相 […]
鼻咽癌治療新突破:JUPITER-02療效倍增 促請盡快納入藥物安全網助低收入患者
【2025年7月10日,香港】鼻咽癌治療迎來歷史性突破,臨床研究證實,免疫治療結合化療的新方案顯著延長鼻咽癌患 […]
香港醫療制度壓力漸增 逾百跨界專家代表齊聚研討重大疾病醫保對策
由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及香港醫社基金會合辦的「探索香港未來:重大疾病醫保研討會2025」今天順利舉行。約150位來 […]
研究證「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助減患者困苦程度及家庭問題 總結 10 年成果 啟發癌症服務新導向
面對癌症,患者及其照顧者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為了全方位支援癌症患者及其家人,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防癌會 […]
【有誰共鳴】 嘉賓:余思遠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余思遠最近在商業電台節目《有誰共鳴》中分享了他的故事。他揭示了學醫背後那段孤獨而又艱辛的旅程 […]
【有誰共鳴】 嘉賓:Christine Fok
Christine 發現患有四期胰臟癌時,未有即時向相依為命的爸爸道明一切。爸爸看見她日漸消瘦,她也辯稱自己減 […]
【有誰共鳴】 嘉賓:黎逸玲醫生
《有誰共鳴》節目有外科專科醫生黎逸玲醫生同大家分享行醫二三事。 有些人會覺得醫生每日面對生死,可能早已沒甚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