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醫療新知 > 港大醫學院率先引入自體脂肪移植技術配合乳房保留手術 幫助乳癌患者回復體態重拾自信

港大醫學院率先引入自體脂肪移植技術配合乳房保留手術 幫助乳癌患者回復體態重拾自信

31-10-2025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研究團隊於香港開展一項臨床試驗,率先採用「自體脂肪乳房重塑手術」,為早期乳癌患者切除腫瘤後,隨即利用自體脂肪移植(脂肪填充)技術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以改善術後乳房組織缺損及變形問題。這不僅為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療選擇,亦希望藉此提高術後的生活質素與外觀。在臨床階段,團隊已成功為 15 名乳癌患者進行該乳房保留手術以及自體脂肪移植,初步結果創傷少、復原快,成效理想。現時為止,並未有發現任何嚴重併發症,或癌症復發。

傳統乳房保留手術限制較多或令乳房變形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第三位致命的癌症。目前腫瘤切除手術仍是乳癌治療的主要方法,患者在術後可能出現組織缺損而令乳房出現變形等問題,並因此可能影響外觀與生活。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乳腺外科主任兼於崇光基金教授(乳腺癌研究)鄺靄慧教授表示:「許多女性在診斷乳癌後最擔心的就是須切除乳房,影響外觀,臨床上更有患者在手術後因外觀轉變而自信心受挫,情緒低落,甚至影響康復進度。」

鄺靄慧教授續指:「傳統的乳房保留手術會配合整形手術,患者切除部分乳房後,透過調整周圍組織來重塑乳房形狀,但往往受限於切除手術後剩餘的乳房組織體積,尤其當腫瘤較大或位置較靠近乳房中央時,重塑後的乳房可能出現明顯的不對稱或凹陷。這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壓力,降低她們對手術結果的滿意度。」

即時自體脂肪移植技術結合 3D 影像評估
鄺靄慧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於 2024 年在瑪麗醫院開始臨床試驗,在乳房保留手術中即時結合自體脂肪移植技術重塑乳房。

來自同一學系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李中正醫生指出,一般乳房保留手術會同時與整形外科手術同步進行。當乳腺外科團隊為病人進行乳癌切除手術時,整形外科醫生會從患者身體脂肪較多的部位,如肚皮、大腿及腰間抽取脂肪,經處理後再注射至乳房。自體脂肪移植技術於醫學界已有數十年歷史,在美容領域廣泛應用於面部填充、隆胸手術等,但在癌症腫瘤切除手術後同時採用作乳房重塑仍屬少數,而且在乳房保留手術中更不常用。這主要是因為過去醫學界對於在腫瘤切除後立即進行自體脂肪移植的安全性與效果仍存有疑慮。但隨着臨床數據的累積,反映該技術安全性良好。因此,臨床團隊亦應用此技術於本地病人,並希望作進一步研究,以追蹤長期效果,尤其在改善外觀及提升生活品質方面。

鄺靄慧教授表示:「我們計劃為 48 個乳癌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即時以自體脂肪移植技術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研究團隊期望透過是次臨床試驗,能為更多適合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提供其他選擇,改善術後乳房外形對稱性與自然感,從而提升患者自信及生活質素。」

目前,港大醫學院團隊已為 15 位乳癌患者成功完成手術,病人手術復原後,便可繼續他們術後的癌症治療,當中包括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外科團隊亦會繼續跟進及觀察病人狀況,以收集術後成效數據,當中包括外觀、乳房容量,以及病人對自身的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等。目前手術後病人復原理想,一般術後一天已經可以出院,跟平常手術的病人無異。目前為止,未有病人出現復發跡象。

此外,60%的病人已進行術後三個月的檢查。初步數據顯示,透過自體脂肪重建,於手術後三個月時,病人的乳房會有約 10%的體積增長,對照組則普遍會有 12%的減少。初步亦可見患者的生活質素,特別是對於自身健康滿意程度較傳統手術提升。

同時,團隊亦引進 3D 影像系統,透過三維攝影精準測量體積與對比分析,也有助長期追蹤監測,收集數據,客觀評估手術前後變化,進一步驗證該技術的安全性與長期成效,為臨床應用提供實證依據,推動即時自體脂肪移植在臨床實踐中更廣泛應用。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乳腺外科主任兼於崇光基金教授(乳腺癌研究)鄺靄慧教授領導,團隊成員包括同學系的助理教授張浩鴻醫生,整形及重建外科團隊李中正醫生、王文娟醫生等,並得到學系的臨床及研究團隊協助。

香港大學乳腺外科研究團隊電話:2255 4765

鳴謝
此項研究獲得醫務衞生局旗下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HMRF)資助。

傳媒查詢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
鄺靄慧教授(電話:2255 4773 | 電郵:[email protected]

港大醫學院
陳詠妍(電話:3917 9535 |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余潔凝(電話:3910 2528 | 電郵:[email protected]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港大醫學院率先引入自體脂肪移植技術配合乳房保留手術 幫助乳癌患者回復體態重拾自信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研究團隊於香港開展一項臨床試驗,率先採用「自體脂肪乳房重 […]
養和醫療集團與西門子醫療簽署合作備忘錄 亞洲首部光子計數電腦掃描模擬定位系統 推進精準質子治療新里程
(2025 年 10 月 30 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下稱「養和」)於 2025 年 8 月啟用全亞洲首部光 […]
ASPIRE 亞太區肺癌聯盟:政府主導肺癌篩查應擴大目標 中大研究指九成受訪者支持肺癌篩查 納入高風險非吸煙群組具成本效益
ASPIRE 亞太區肺癌聯盟:政府主導肺癌篩查應擴大目標 中大研究指九成受訪者支持肺癌篩查 納入高風險非吸煙群 […]
港大醫學院發現特定膳食油酸可增強抗癌免疫細胞功能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特定膳食脂肪酸能顯著增強人體免疫系統抗擊癌症的能力。研究 […]
【港大醫學院】揭示降膽固醇藥抗肝癌機制 「老藥新用」潛力巨大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團隊取得重大突破,發現被廣泛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物「阿托伐他汀」(a […]
中大與內地學者領導全球首個由中國學者主理的《刺針》癌症委員會報告 預計2050年肝癌患者翻倍 六成肝癌病例可預防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全球超 […]
科大研發新型AI醫學影像技術 大幅降低99%輻射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出一項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技術,只需利用極少量X光影像,即可 […]
轉移性大腸癌未必是絕路 做好後線治療規劃 平衡療效與副作用 助患者延長壽命並具生活質素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但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以致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有擴散,又或康復後復發並出現轉移。幸 […]
李嘉誠基金會向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捐贈「無創組織碎化治療」Histotripsy 儀器 李嘉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李嘉誠基金會近日先後向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捐贈兩部革命性的「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Histotr […]
阿斯利康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生命科學及醫療創新
阿斯利康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生命科學及醫療創新 將人工智能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 開發癌症及代謝 […]
胃癌治療新發展 研究:SOX兩藥組合助改善胃癌患者存活率
胃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有近100萬宗新症,而香港所在的東亞地區更屬高發病地帶,但礙於患病症狀與一般胃部 […]
養和於「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2025」促全球協作推醫學創新 與聯影攜手共創醫學影像嶄新里程
(2025 年 5 月 27 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擁有全球頂尖技術和設備,優質服務超越一百年,致力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