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醫療新知 > 中大與內地學者領導全球首個由中國學者主理的《刺針》癌症委員會報告 預計2050年肝癌患者翻倍 六成肝癌病例可預防

中大與內地學者領導全球首個由中國學者主理的《刺針》癌症委員會報告 預計2050年肝癌患者翻倍 六成肝癌病例可預防

28-08-2025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全球超過六成的肝癌病例可透過減少相關風險因素來預防,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攝取及代謝功能相關肝病。報告同時估算,倘若不採取任何措施控制肝癌個案的上升的趨勢,全球的肝癌患者將在2050年翻倍,由87萬增至152萬。

針對全球最迫切的疾病及公共衞生挑戰,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定期委託各地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制訂報告以提供最新疾病資訊及醫療政策建議。此《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是《刺針》成立200多年來,首個由華人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聯同日本、韓國、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共51位肝癌專家共同制訂。

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全球超過六成的肝癌病例可透過減少相關風險因素來預防。(左起)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報告第一作者兼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莫慶堯醫學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及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
肝癌的威脅不遜於癌症頭號殺手──肺癌

全球的肝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報告估算,倘若未有任何干預措施,全球的肝癌新症將在25年後翻倍,由2022年的約87萬宗增至2050年的152萬宗。而肝癌死亡人數的增幅亦相似,預計由76萬人增至137萬人。

肝癌分別是全球和香港第六及第五大常見癌症,而致命程度同列第三。雖然現時肝癌的發病率只有肺癌的約五分之一,但兩者都是「沉默殺手」。由於肝臟和肺部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加上早期的癌症症狀不明顯,診斷相對困難,導致過半病人在發現患病時已屆癌症的中晚期,影響治癒率,兩種癌症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不足30%。

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表示:「肝癌與肺癌被視為最致命的惡性腫瘤,主要是因為患者多於晚期才確診。針對此兩類癌症推行全民早期癌症篩查已是刻不容緩,有助挽救更多生命。」

全球約60%的肝癌個案可預防
陳林教授指出,具體的臨床肝癌風險管理上,需要因應地區差異而調整策略。

肝癌的主要成因包括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及丙型肝炎)、長期過量飲酒、以及代謝相關脂肪肝性肝病(MASLD)[1]。報告揭示,全球肝癌的成因分布出現改變,因為長期過量飲酒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而患肝癌的比例上升,乙肝和丙肝的相關比例則稍為下降。(詳細數據見表一)

 

報告第一作者兼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表示:「肝癌雖然致命,但我們的報告發現,全球有60%的肝癌個案是可以透過控制風險因素而預防的,包括加強肝炎疫苗接種、減少酒精攝取及管理肥胖等代謝因素。」

 

他續說:「但在具體的臨床管理上,需要因應地區差異而調整策略。中國的肝癌病例數目佔全球整體的四成,當中六成患者是由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致。因此,加強肝炎疫苗接種、抗病毒治療及高危群組篩查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相反,西方以代謝病相關脂肪性肝炎為主因,解決肥胖問題才是首要。」

 

 

表一:202220352050年估算的全球肝癌成因分布

黃煒燊教授表示,肝癌大多數與慢性肝病有關。而改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慢性肝病,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均衡飲食和保持適量運動。

莫慶堯醫學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表示:「肝癌大多數與慢性肝病有關。接種肝炎疫苗可有助避免病毒感染,而改善生活習慣亦有助預防慢性肝病,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及控制體重;均衡飲食和保持適量運動亦有助改善肝功能。」

 

報告指出,倘若能夠積極推動全球肝癌預防措施,每年新發病例可減少2%至5%,預計在2050年最多減少1,700萬個肝癌新症及1,500萬個相關死亡個案。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過去廿年在肝癌及肝病研究屢獲突破

與內地學者共同領導此《刺針》肝癌委員會報告的陳林教授是肝膽胰癌症專家,近年成功研發混合免疫療法治療肝癌,不僅顯著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也使他們免受常規治療的副作用困擾。陳教授的團隊亦積極探索「預測性生物標記」,目標是將癌症治療個人化,以進一步改善肝膽胰癌症治療的成效。

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表示:「《刺針》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邀請中大醫學院團隊領導肝癌委員會報告,充分肯定我們科研團隊在推動肝癌及肝病研究的環球貢獻及領先地位。作為首個由中國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亦彰顯中國在推動全球肝癌防治策略、促進精準醫療發展上的關鍵角色。」

此《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是《刺針》成立200多年來,首個由華人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聯同日本、韓國、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共51位肝癌專家共同制訂。

中大醫學院的肝癌及肝病研究於過去廿年屢獲突破,涵蓋免疫療法、標靶藥物、放射治療、代謝相關肝病機制及風險評估等。團隊不僅破解肝癌免疫耐藥機制,開發新型混合療法,更發現HDAC8及SQLE等多個關鍵的致癌因子,有助推動精準治療。此外,中大早年研發的肝癌風險指數有效提升乙肝患者的臨床管理效率,亦擬定亞太區治療慢性乙肝指引。研究成果獲醫學界肯定,鞏固其在肝癌及肝病研究的領導地位。

 

[1] 代謝相關脂肪肝性肝病(MASLD)以往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指因為一種或多種代謝問題如肥胖、糖尿病等導致肝臟脂肪積聚,繼而引發慢性肝炎,損害肝臟

 

原文連結: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and-mainland-scholars-formed-the-first-chinese-led-the-lancet-commission-on-cancer-liver-cancer

城中活動

2025-11-16 9:00 上午 粉跑 Pink Run.HK 2025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港大醫學院】揭示降膽固醇藥抗肝癌機制 「老藥新用」潛力巨大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團隊取得重大突破,發現被廣泛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物「阿托伐他汀」(a […]
中大與內地學者領導全球首個由中國學者主理的《刺針》癌症委員會報告 預計2050年肝癌患者翻倍 六成肝癌病例可預防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全球超 […]
科大研發新型AI醫學影像技術 大幅降低99%輻射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出一項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技術,只需利用極少量X光影像,即可 […]
轉移性大腸癌未必是絕路 做好後線治療規劃 平衡療效與副作用 助患者延長壽命並具生活質素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但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以致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有擴散,又或康復後復發並出現轉移。幸 […]
李嘉誠基金會向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捐贈「無創組織碎化治療」Histotripsy 儀器 李嘉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李嘉誠基金會近日先後向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捐贈兩部革命性的「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Histotr […]
阿斯利康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生命科學及醫療創新
阿斯利康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生命科學及醫療創新 將人工智能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 開發癌症及代謝 […]
胃癌治療新發展 研究:SOX兩藥組合助改善胃癌患者存活率
胃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有近100萬宗新症,而香港所在的東亞地區更屬高發病地帶,但礙於患病症狀與一般胃部 […]
養和於「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2025」促全球協作推醫學創新 與聯影攜手共創醫學影像嶄新里程
(2025 年 5 月 27 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擁有全球頂尖技術和設備,優質服務超越一百年,致力推 […]
中大領導國際研究證實內地研發藥物D3S-001抗癌成效 有效治療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等多種實體腫瘤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跨國團隊,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證實內地研發的新一代KRAS-G12C抑制劑D […]
2024 養和癌症治療學術研討會 聚焦癌症治理新突破
(2024 年 12 月 31 日,香港)由養和癌症中心主辦的第六屆「養和癌症治療學術研討會」(下稱「研討會」 […]
【大腸癌治療】後線晚期大腸癌系列:聯合治療為患者重燃新曙光 |謝耀昌醫生
大腸癌是本港三大常見癌症之一,2024年發表的最新癌症統計顯示,腸癌新症數目高達5,190宗,死亡個案達2,2 […]
中大醫學院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贈亞洲首台 Histotripsy 2.0 系統 共 30 名患者獲資助接受組織碎化技術治肝癌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獲李嘉誠基金會(基金會)捐贈亞洲首台 Histotripsy 2.0 系統,將於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