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外科 > 黎逸玲醫生 >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31-05-2023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最近網絡上有關器官捐贈的議論鬧得沸沸揚揚,因為政府高官痛斥有市民意圖破壞器官捐贈系統、造謠作假。行政長官又宣稱過去數月幾千宗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申請是「不尋常」和「恥辱」,要求警方進行徹查。到底取消登記何以違法,而不參與器官捐贈計劃又算是違法嗎?

全球各國的器官捐贈制度主要分兩大類—— 「自願捐贈」或「預設默許」。香港一直採用「自願捐贈」制度(opt-in system),市民需要在生前主動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政府在1982年開始推出器官捐贈卡,有意在離世後捐贈器官的市民可以填寫該卡表達意願。不過當時政府並沒有設立系統記錄市民的捐贈意願,所以大家填寫後要隨身攜帶捐贈卡。後來衛生署在2008年設立了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市民可自願登記。登記後市民不需隨身攜帶捐贈卡,而醫護人員可以有效率地在病人身故後得悉其生前意願,以便能夠盡快聯絡家屬作出安排。然而,登記器官捐贈在香港並沒有法律約束力,要是家人強烈反對,醫護人員不會強行為遺體進行器官摘除手術。日本和南韓也是採用「自願捐贈」制度,不同的是,在南韓家人無法提出反對阻止醫護人員執行器官捐贈程序。

部分國家奉行「預設默許」機制(opt-out system),市民需要在生前主動提出拒絕捐贈或留有明顯拒絕捐贈的遺囑,否則死後便自動成為器官捐贈者。當中又分為硬性和軟性制度。新加坡、法國和奧地利採用硬性預設默許制度,意思是預設所有市民同意在死後捐出器官,無需徵求家屬同意。西班牙、荷蘭、意大利及瑞典等國家則設立軟性預設默許法例,家屬就捐贈器官仍擁有最終反對權。

採用「預設默許」機制的國家之器官捐贈率亦各異
採用「預設默許」機制的國家之器官捐贈率亦各異

本港所有器官捐贈和移植均受《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管。政府在1995年立法,目的為杜絕任何器官商業買賣、保障捐贈者和受贈者。遺體器官捐贈並無年齡限制,活體器官捐贈者則須年滿18歲以上,事先獲得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的書面批准。法例無賦予任何人有酌情權,原意為保障捐贈者(尤其未成年人士)不會被迫捐贈器官。

資料來源:www.organdonation.gov.hk/tc/statistics.html
數據來源:www.organdonation.gov.hk/tc/statistics.html

總括來說,香港並沒有法例強迫市民參與器官捐贈計劃,市民有絕對自主權決定參加與否。若市民曾經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但因為某些原因改變主意而取消登記,其實並無違反《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下的任何條款。法律的原意就是為保障任何人有自由意志決定捐贈器官。

可是,大家千萬別誤會我在煽動大家取消登記(我可不想被刑事調查)!事實上我是非常希望大家支持和登記器官捐贈(利申:本人在中學時期已填寫了器官捐贈卡,十分支持器官捐贈!!!)。對於部分器官衰竭的病人來說,器官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根據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的資料,每天都有超過2000名病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是在2020年每百萬港人中僅有5.6名遺體器官捐贈者,相比西班牙每百萬人中有46.9人捐出器官,本港的遺體捐贈率實在太低。眾多研究醫療政策的本地和國際學者不約而同指出,推廣器官捐贈最有效和持之以恆的方法是公民教育,尤其改變香港社會避談生死和保留全屍的觀念。

我的器官捐贈卡,很有歷史
我的器官捐贈卡,很有歷史

以往我在公立醫院工作,見證了很多次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如何跟病者家屬進行遊說工作。要知道,潛在的器官捐贈者都是「腦死亡」的病人,包括中風和車禍重傷等突如其來的情況,家人一時三刻難以接受。「醫生,我個仔仲有心跳,點解你話佢無得救呀?」「醫生,新聞成日都報導有奇蹟出現,話唔定我老婆過兩日會醒返?」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經常被家屬問到的問題。歸功於社會各界一眾有心人士和醫護人員多年來在公眾教育和推廣運動上的努力,社會上逐漸建立起市民對器官捐贈的正面價值觀。由上一代家屬懷疑醫護團體會放棄搶救持有器官捐贈卡的病人,到如今經常有家屬主動表示願意與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傾談,登記捐贈者的累積人數亦越來越多,實在是非常大的進步。

近年有慈善機構的調查發現,香港推展器官捐贈的最大阻力是家屬。無論死者生前有沒有登記或填寫捐贈卡,醫院方面可在家屬同意下進行器官捐贈手術。不過很多時候死者的家人不知道他們的意願,索性不答應捐出器官。所以大家登記之後,也記得告訴家人自己的意向,相信大部分家人都會尊重死者意願。

遺憾的是,近日部分公眾人物的言論不但無助市民對器官捐贈的深入了解和增加大眾接受程度,反而引起市民反感甚至陰謀論四起。這個情況有機會令過往數十年各位前輩的努力和推廣工作付諸流水。有議員在這時候提出在香港實行「預設默許」機制,更是火上加油。新加坡是眼前最佳例子,它自2009年起實施硬性預設默許,然而新加坡社會對器官捐贈的觀念和接受程度跟香港相若,結果醫生和家屬之間長期爆發矛盾對立「強摘器官」社會事件,器官捐贈率也只是6.5,和香港不相伯仲。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於2015年首次提出考慮仿效外國立法預設默許制度以提高器官捐贈數量,立刻引起巨大迴響。後來,政府統計處在2017年發表《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3號報告書》,高達35.9%受訪者表示不支持推行預設默許制度,另30.3%人士表示沒意見。由此可見,香港並未準備好改行政策。若政府在缺乏社會支持意願基礎之下強推預設默許機制,只會令市民更抗拒器官捐贈、增加前線醫護同事和病人家屬之間的衝突。有別於新加坡,西班牙之所以能夠一直高踞全球捐贈器官的榜首,要居功於其推廣教育的成功和尊重捐贈者家屬意見的做法,大大提升國民接受程度。在處理醫療政策層面上,人性化的方針和公眾教育往往比動輒威嚇刑事檢控更能事半功倍,令大眾心悅誠服。

 

延伸閱讀
醫院管理局人體器官/組織捐贈用作移植宗數及等候人數
香港的器官捐贈情況研究簡報 2015 – 2016 年度 第 5 期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骨與軟組織肉瘤】 「如何進行骨與軟組織肉瘤的多學科診治?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基本方法和新方法!」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3 年 7 月29 日北京時間晚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  […]
抗癌自碘?— 拆解都市急性盲搶鹽現象
自周四起日本政府力排眾議將核廢水排放至大海,網上廣泛流傳食碘鹽可以抗輻射,即使食物安全中心馬上在社交平台撰文澄 […]
偏方我見
以前有位醫學院教授講過一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嘅說話:「如果一個病有好多方法去醫,代表無一個方法係最好。」 道理其 […]
乳房和甲狀腺雙重癌症
乳癌和甲狀腺癌都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然而同時間患上這兩種癌症的機會率是多少?是基因作怪,還是源於其他外在因素? […]
飲食戒糖餓死腫瘤? 癌魔更愛脂肪胺基酸
筆者曾寫了3篇關於癌症和糖之關係的文章,詳細解釋了「癌症食糖」這種講法的來源,當中理據和坊間一些謬誤,也闡述了 […]
【鼻咽癌】 「鼻咽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9月24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四期—“鼻咽癌的預防和治療, […]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5月21日北京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九期—“診療前列腺癌,多學科專家怎 […]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7月31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一期—“診療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
【皮膚腫瘤】 「皮膚腫瘤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8月27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二期—“皮膚腫瘤的預防和治療 […]
【食管癌】 「食管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6月25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期—“診療食管癌,聽聽多學科 […]
【胃癌】 「胃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4月23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八期—“胃癌可治嗎?來聽聽專家 […]
乳癌手術的選擇困難症
從外科醫生角度來看,醫治乳癌患者最困難的部分不是手術本身,而是術前術後的諮詢和心理輔導。乳房和腋下淋巴位置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