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內科腫瘤專科 > 黃曉恩醫生 > 進階篇 – 個人化的迷你腫瘤模型

進階篇 – 個人化的迷你腫瘤模型

17-02-2020

進階篇 – 個人化的迷你腫瘤模型

  進階篇  

 

 

為了精準地選擇治療方案,我們可以先利用腫瘤樣本進行一些生物標記的檢測,通常是基因變異及蛋白表達等,再按檢測結果選擇合適的藥物。近來有生物科技公司推出腫瘤「類器官」(cancer organoids)藥物敏感性檢測,令這種技術衝出研究實驗室打入消費市場,癌友亦能接觸到這種產品。先讓個人化的腫瘤「替身」試試藥物,才選合適的正式用在患者身上,似乎更有把握。這是否真的有臨床助益,現時數據又是否充足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腫瘤「類器官」
科學進步,現時技術能在化驗室複製癌症患者的腫瘤,成為一個立體的迷你模型。實際做法是通過手術或活檢(抽組織)提取活性的腫瘤細胞,放進特別的生長營養液中,待細胞發展及腫瘤成形;然後用以不同種類的藥物,再觀察腫瘤大小變化效果,作為預測臨床藥物的療效。

其他兩大類腫瘤細胞複製技術
最基本及傳統的,自然是平面、二維的「細胞株」,又稱「細胞系」(cell lines)。顧名思義,這只是一堆相同的細胞,既無腫瘤實體的結構,亦跟實際器官內、人體內的情況相差甚遠、簡化得多,因後者同時牽涉千絲萬縷及不斷變化、與其他細胞及物質的互相影響;所以藥物在化驗室能抑制消滅這些細胞株,並不一定代表在真實患者身上有效,這方法臨床用處有限。

進一步是把腫瘤細胞植入動物如實驗小鼠。這樣能更貼切地模擬實際情況,但畢竟動物非同人類,而且實驗過程需時數月之久,不能及時為急着用藥的癌症患者提供指引。再者,為了讓腫瘤細胞成功在動物體內落地生根使實驗得以進行,需要先削弱動物的免疫系統,偏偏免疫系統與抗癌息息相關,很多免疫治療藥物在這種動物模型中也測試不了。

腫瘤「類器官」的好處
它是眾多腫瘤複製技術中最貼近實際體內情況的一種,亦有初步數據證實比其他更能準確預測臨床的藥物療效。過程約三四星期便可完成,而且價格比動物模型便宜得多。

腫瘤「類器官」的問題
由於腫瘤在人體內的生理和生物學實在太複雜,腫瘤「類器官」始終不能完全反映實際情況。就算檢測顯示某種藥物有效,實際腫瘤有機會再演變而發展出抗藥性。它亦沒有提供臨床用藥劑量的資料:化驗室的份量跟實際用藥能否在病人體內達到該含量水平,而不致副作用過大,是兩碼子事。

更重要的問題出於腫瘤多樣性—一個腫瘤雖然源自同一個癌細胞的增生,但繁殖過程中基因體不斷演變,結果同時包含幾個不同特性的細胞族群。取腫瘤樣本去製成類器官,難有全面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活檢或手術帶入侵性,我們不可能在病人身上輕易取得太多或多次取得樣本。

結論
腫瘤「類器官」作為科學家研發新藥物的工具,十分有用;篩選出初步有效的藥物,接下來希望更成功地通過嚴謹的常規臨床試驗,最後獲得認證。可是在個別癌症患者而言,它能否預測藥物療效則有其局限性、仍屬研究階段,臨床數據亦暫時不足。是否值得花數萬元去換取一些臨床助益未確實的腫瘤資料,或是純粹買個希望,便見仁見智了。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城中活動

2023-07-16 9:00 上午 夏日小帆船體驗 x 漁村導賞
2023-06-20 3:00 下午 安癌與飲食宜忌-專題講座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肝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肝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支修益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2022年12月31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肺癌防治新術法!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肺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莫樹錦 […]
HPV 和頭頸癌
提起HPV大家很自然想起子宮頸癌,但你又知不知道,作為香港男性十大癌症之一的頭頸癌也跟HPV 有不可忽視的關係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腎癌 講座活動「腎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3月25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床腫瘤 […]
人生課題(五)紓緩治療絕對不等於放棄
大家聽到紓緩治療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放棄,等於什麼都不做。有些人則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 […]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 謝耀昌醫生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2020年醫管局數據顯示,大腸癌為本港十大常見癌症, […]
人生課題(四)晚期癌症病人之心肺復甦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在營養問題方面的考慮。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心肺復甦與否的決定吧!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 […]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 […]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