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博客 > 林慶順教授 > 紅蚯蚓酵素,口服療效?

紅蚯蚓酵素,口服療效?

13-07-2019

紅蚯蚓酵素,口服療效?

 

非常感謝林教授一直幫大家解惑,已讀過您「胜肽,蛋白質,怎麼吸收」這篇文章,但這裡http://b303094004.pixnet.net/blog/post/330034293-%E7%B4%85%E8%9A%AF%E8%9A%93%E9%85%B5%E7%B4%A0提到「紅蚯蚓酵素的口服吸收率約10%」,請問酵素在消化道是否有其他途徑(例如細胞吞噬或著細胞旁路途徑)進入人體血液中呢?如果沒有,口服紅蚯蚓酵素是如何產生臨床療效的呢? 謝謝林教授指點迷津。

這位讀者Eric對於保健品行業所聲稱的「口服蛋白質和肽的療效」特別感興趣。尤其是這類物質是如何能被腸道吸收,從而進入血液循環,是他最想知道的。他之前就已經問過我兩個這類問題,而我也已經給他答覆,請看小肽直接進入循環,合成蛋白?最有效的膠原蛋白?

Eric這次提供的那個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一位藥師所發表的文章,它的標題就是「紅蚯蚓酵素」,而它的確有說「紅蚯蚓酵素的口服吸收率約10%」。這篇文章共提供了5篇參考資料,其中三篇是發表在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國內期刊,而另外兩篇也是發表在我以前從未聽過的期刊。

有關「紅蚯蚓酵素的口服吸收率約10%」的參考資料是一篇2001年發表的研究論文,標題是Some features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intact fibrinolytic enzyme III-1 from Lumbricus rubellus。這項研究是用兩種實驗方法來測試所謂的「腸道吸收」。第一種方法是將紅蚯蚓酵素加入培養的腸道細胞裡,第二種方法則是將紅蚯蚓酵素注射到老鼠的腹腔裡(腸道外,相當於人的靜脈注射)。也就是說,這項研究完全沒有測試口服吸收率。

紅蚯蚓酵素的英文是Lumbrokinase。Lumbro是源自紅蚯蚓的學名Lumbricus rubellus,而kinase則是一類具有激活功能的酵素(翻譯成「激酶」)。所以,紅蚯蚓酵素也叫做「蚯激酶」或「蚓激酶」。

我想,很多讀者聽過,甚至吃過「納豆激酶」(Nattokinase)。有關這個名稱,我曾這樣批評(請看納豆防心臟病/中風?):

很不幸的是,研究人員把這個酶誤稱為「納豆激酶」(Nattokinase)。因為「激酶」(kinase)在生化學的定義是,會將蛋白質「磷酸化」(phosphorylation)的酶(通常是一種激活作用,所以才會叫做“激酶”)。可是,納豆裡的酶並不具有激活的作用。事實上,該研究報告很清楚地說,納豆裡的酶是蛋白溶解酶。所以,它的正確稱呼應該是「納豆酶」,而其英文名稱應該是Nattoin,就如同木瓜的papain一樣 (都是具有“分解”的作用)。

上面這段有關Nattokinase的批評,完全適用於Lumbrokinase,因為Lumbrokinase也是一種水解酶,而非激酶。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命名呢?啊!原來Nattokinase和Lumbrokinase都是日本人命名的。所以,也許他們覺得,要有個「激」才會比較刺激吧。還有,Nattokinase聽起來也的確是比Nattoin來得更有分量。(附註:有關kinase的定義,請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網頁

不管如何,用Lumbrokinase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共搜出71篇論文,而其中5篇是屬於臨床試驗。這5篇裡的最新一篇是在2017年發表在中國的《中南大學學報》,所以我就不做評論。再來的一篇是在2016年發表,但它只是在測試安全性(而不是有效性),所以我也不做評論。其餘三篇,請看下面的評論:

2013年:Oral fibrinogen-depleting agent lumbrokinase for secondary ischemic stroke prevention: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arallel-group a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這一篇是發表在中國的《中華醫學雜誌》,而其結果是,服用Lumbrokinase一年後,血管疾病事故減少百分之4點7。

2009年:Improv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by oral lumbrokinase: a pilot study

這一篇是發表在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一份影響因子只有1.5的期刊。不管如何,這項研究是在印尼大學進行,而研究對象就只有10位病患,所以它的可信度極低。

2000年:Changes in coagulation and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fte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lumbrokinase

這一篇是發表在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一份影響因子只有1.9的期刊。儘管它的結論是說Lumbrokinase對於腦梗塞的治療有好處,但是實際上,治療組的中風指數是從19降到11,而對照組的中風指數則是從18降到12。

從上面這三篇論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所謂的臨床療效是非常有限,甚至於可以說是在誤差範圍以內。更重要的是,它們完全沒有說明,口服的酵素是如何能避開被消化分解的命運,又如何能穿過腸壁,而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請看鳳梨酵素,吹捧與現實)。

請注意,有關Lumbrokinase作用機制的研究都是用注射的方式將Lumbrokinase打進動物體內。例如一項由台灣的中山醫學大學研究團隊所主導的研究,就是將Lumbrokinase注射進入老鼠的腹腔(腸道外,相當於人的靜脈注射)。

所以,讀者Eric所問的「口服紅蚯蚓酵素是如何產生臨床療效的呢」,答案是(1)口服紅蚯蚓酵素的臨床療效,證據非常薄弱,(2)沒有人知道口服紅蚯蚓酵素是如何產生臨床療效,(3)口服紅蚯蚓酵素也許根本就沒有臨床療效。

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紅蚯蚓酵素頂多也就只是一種「保健品」,而法律是不允許保健品聲稱有療效的。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人生課題(四)晚期癌症病人之心肺復甦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在營養問題方面的考慮。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心肺復甦與否的決定吧!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 […]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 […]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 […]
人生課題(三)晚期癌症病人之營養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可能需要決定會否在病人進食得不良好時接受人工營養。明白眼見自己、或眼見家人日漸消 […]
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
唔知大家睇咗《毒舌大狀》未呢?戲入面有一個非常有趣嘅醫學問題: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飲完會死得 […]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嘅公關災難簡直喺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嘅最佳反面教材。 用外科醫生嘅 […]
人生課題(二)給晚期病人照顧者的鼓勵說話
上一回跟大家提到與晚期病人溝通時要注意的技巧。明白照顧者一方面要照顧病人,另一方面要兼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可能會 […]
預防皮膚癌 — 滑雪也記得要防曬
自從香港出入境的防疫政策放寬,再遇上聖誕和新年的長假期,身邊的朋友同事能外遊的都出遊了。前天跟一位剛從北海道滑 […]
抗癌路上病友需要怎樣的社交支援?
當病友獲診斷患上癌症時以至治療過程中,都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助。相信這個時候,大家都可能會找家人朋友去傾訴,從而 […]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二)
上回說到醫療誤殺案件控辯雙方的爭議大多圍繞兩點:有關的醫療疏忽是否直接導致病人死亡,以及該疏忽行為是否魯莽、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