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博客 > 林慶順教授 > 黑糖,進補,有毒?

黑糖,進補,有毒?

28-01-2019

2018-12-29,讀者Ala Liu在臉書上問我:

想請問教授 這則新聞 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ok8R6p?utm_source=copyshare 因為家族有糖尿病遺傳 所以一直蠻注重減精緻糖(醣)這塊 不過最近冬令進補 家裡常煮一些黑糖薑母茶喝 是否應該留意


上面那個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發表在「今日頭條」的文章,標題是「黑糖奶」超夯 醫:這些人不能喝。

它有註明是來自三立新聞,發佈時間2018-12-30,更新時間2018-12-28。所以,我們是見證了時光倒流。

不管如何,為了避免有所偏頗,我只好把它的全文拷貝如下:

黑糖在高溫提煉的過程中,會釋放有害物質,喝多了不但沒有比較健康,反而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近來掀起一股「黑糖熱」,凡是與黑糖扯上邊的飲品總是特別熱賣,因此部分店家也打出「每天現熬」、「職人手炒」等名號吸引顧客上門。不過高雄市立中醫院醫師黃宏庭卻表示,黑糖只是「炒焦的蔗糖」,雖有益氣、緩中、化食、消痰治嗽的效果,但仍是蔗糖的一種。

成大醫院家醫科醫師王姿允則說,雖然黑糖確實比其他糖多出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但市面上有許多業者會用「養生」、「女性生理期必備」的字眼,讓消費者誤以為喝越多補越多,但事實上,黑糖屬於含丙烯醯胺類食物,像是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等胰島素相關疾病的民眾都不建議食用,一般民眾則建議一天不要攝取超過50公克。

另外,腎臟科主治醫師方昱偉也表示,以一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服用1.2公克的丙烯醯胺,連續一個月就會生病;若依據市面上一杯700c.c.的黑糖飲料為例,每天喝一杯、連續喝一個半月,就可能會有神經、生殖毒性及致癌的疑慮,建議民眾還是少喝為妙。

 

brown sugar

 

這則新聞共引用了三位醫師,可謂頗有分量。但是,其中兩位所說的,有關「丙烯醯胺」的部分,卻頗有問題。(附註:「丙烯醯胺」的英文是acrylamide,也翻作「丙烯酰胺」。我已經發表了8篇與「丙烯酰胺」相關的文章,例如2017-6-16發表的炸洋芋→早死?和2018-2-2發表的咖啡致癌,金耶?

第一個問題是,我查不到任何有關「黑糖屬於含丙烯醯胺類食物」的英文文獻,所以,我對「黑糖含丙烯醯胺」的說法,持保留態度。

有關「黑糖含丙烯醯胺」的中文文獻,是在2015年7月首次出現。那是一篇發表在《康健雜誌》的報導,標題是黑糖抽檢 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它聲稱《康健》抽檢了在台灣販售的19包不同來源的黑糖,發現它們含有30至2740ppb之間的丙烯醯胺。它也說:「許多動物實驗確定丙烯醯胺具生殖、神經、基因毒性,且致癌,實驗動物有食道癌、腦瘤、甲狀腺癌或腎臟癌等狀況,身體多處器官都受影響」。

可是,醫學研究從沒有證實丙烯酰胺對人有致癌性,更不用說引發上述所說的種種疾病。更何況,黑糖並不是拿來當食物或零食吃的,所以,縱然是真的含有丙烯酰胺,應當也會被稀釋到“無害“的程度。(附註:目前並不知什麼是對人有害的劑量)

事實上,一大堆被拿來當食物或零食吃的東西,例如麵包,薯條,油條,等等,都含有更多的丙烯酰胺。那,《康健》為什麼不報導這些民生食物也都很危險?

那條三立新聞的第二個問題是,有位醫生說:「像是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等胰島素相關疾病的民眾都不建議食用」。可是,他的意思難道是,沒有胰島素相關疾病的民眾就可以食用?

三立新聞的第三個問題是,另一位醫生說:「就可能會有神經、生殖毒性及致癌的疑慮」。可是,這事實上就跟《康健》的那篇報導一樣,都是光說不練。想想看,雖然他們都提出“疑慮”,可是,他們敢叫大家都不要吃麵包,薯條,油條等民生食物嗎?也就是,說了等於沒說。只是製造新聞,賺點廣告費而已。對於民眾的健康,毫無幫助。

不過,我在搜索有關黑糖的資料時,也看到一大堆鼓吹吃黑糖的文章,說什麼黑糖可以調順月經,促進泌乳,美容祛斑,活絡血脈,利腸通便,補充能量,排毒,補血,等等無奇不有的功效。

要知道,黑糖畢竟還是蔗糖,而糖分的過度攝取是有害健康的。黑糖真正能夠提供的也只不過就是它的特殊風味,而不是什麼排毒,補血等等胡扯鳥蛋的功效。

總之,對於含有黑糖的食物和飲料,我們應該擔心的不是丙烯酰胺,而是蔗糖本身。要知道,丙烯酰胺是沒有建議上限劑量,而蔗糖則有(每天男性為37.5克,女性為25克)。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城中活動

2023-07-16 9:00 上午 夏日小帆船體驗 x 漁村導賞
2023-06-20 3:00 下午 安癌與飲食宜忌-專題講座
2023-06-20 10:00 上午 森林浴-身心靈療癒旅程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肝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肝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支修益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2022年12月31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肺癌防治新術法!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肺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莫樹錦 […]
HPV 和頭頸癌
提起HPV大家很自然想起子宮頸癌,但你又知不知道,作為香港男性十大癌症之一的頭頸癌也跟HPV 有不可忽視的關係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腎癌 講座活動「腎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3月25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床腫瘤 […]
人生課題(五)紓緩治療絕對不等於放棄
大家聽到紓緩治療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放棄,等於什麼都不做。有些人則認為紓緩治療就等於 […]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 謝耀昌醫生
國際大型研究證實 轉移性大腸癌第三線「合併治療」療效更佳 2020年醫管局數據顯示,大腸癌為本港十大常見癌症, […]
人生課題(四)晚期癌症病人之心肺復甦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在營養問題方面的考慮。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心肺復甦與否的決定吧!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 […]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 […]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 […]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 […]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