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本地醫療快訊 / 癌症資訊網編輯室 > 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12-07-2017

中大多名腸胃科專家包括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左二),連同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左一)、孫文遠(右二)和許光耀(右一),組成研究團隊,揭示全球有44億人感染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圖中為於記者會上分享的病友盧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有44億人感染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其中非洲近八成人口帶有幽門螺旋菌,冠絕全球;而亞洲(包括香港)亦有逾半人口感染。今次是全球首個就幽門螺旋菌於世界各地流行病學進行分析的研究報告,相關結果已於權威醫學期刊《腸胃學》(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

 

幽門螺旋菌為引致胃癌主要元凶

其抗藥性與日俱增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內的細菌,亦是唯一能存活於胃酸的細菌。它能誘發胃酸分泌,損害胃壁,繼而引致消化性潰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亦將幽門螺旋菌界定為第一類致癌物,可引致胃癌。

 

大多數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患者沒有明顯症狀,直至病情發展為胃炎,才會出現輕微噯氣、腹脹、噁心、嘔吐及腹部不適等症狀。若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菌,患者需要服用含有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及抗生素的滅菌療程。

 

然而,幽門螺旋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日俱嚴重,近年已引起關注。此外,因長期服用能損害胃黏膜的止痛藥而導致胃潰瘍的個案愈來愈多,倘若這些病人同時感染幽門螺旋菌,他們胃出血的風險便會大增。

 

中大研究指出,幽門螺旋菌感染對全球衞生造成重大負擔,當中亞洲受影響的人數眾多。左起:中大五年級醫科生許光耀、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及孫文遠。

 

 

審閱50年數據以掌握全球最新感染情況
 
 
有見及此,中大多名腸胃科專家包括校長沈祖堯教授、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等,連同三位醫科生組成研究團隊,系統性地審閱了大量相關醫學文章及報告,以掌握幽門螺旋菌於世界各地的最新流行病學情況。負責的醫科生蒐集了由1970年至2016年間,於一般人有關幽門螺旋菌感染率的文獻。結果於逾14,000份醫學文章或報告中,選出約200份較有代表性的作詳細分析,並將相關資料按聯合國定義,界別為不同區域的數據。
 
 
根據整合後的數據,全球6個區域的幽門螺旋菌感染情況分別如下:
 
 
區域 幽門螺旋菌流行率
非洲 79%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 63%
亞洲 55%
歐洲 47%
北美洲 37%
大洋洲 24%
 
 
是次分析報告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同學指出:「按上述區域於2015年統計的人口推算,全球合共有近44億人感染幽門螺旋菌。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幽門螺旋菌的感染率於不同區域可以有很大差異,相信與各地不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衞生程度有關,例如當地是否有潔淨的水源。」
 
 
分析報告另一名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孫文遠同學補充:「於各地幽門螺旋菌感染率的差異,對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等相關後遺症的流行病學情況也有很大影響。我們期望這些數據有助各地制訂消滅幽門螺旋菌及適當地分配醫療資源的策略。」
 
 
中、日、韓、台等地
幽門螺旋菌感染率超50%
 
 
今次醫學文章或報告中涉及的62個國家或地區,幽門螺旋菌感染率最高的首3位分別為尼日利亞、葡萄牙及愛沙尼亞。香港及鄰近地區包括中國內地、日本、南韓及台灣等,相關感染率均超過50%。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教授總結:「是次研究顯示幽門螺旋菌感染對全球衞生健康造成重大負擔,當中亞洲受影響的人數眾多。然而,由於並非每個人感染幽門螺旋菌後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令不少人低估了其影響力。我們建議,倘若持續有類似胃痛的症狀,便應諮詢醫生意見及進行檢查,接受適當治療。」
 
 
對於能以第一作者身份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發表分析報告,同樣來自研究團隊的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許光耀同學表示:「作為醫科生,我們透過撰寫這份文章對醫學有了很多新的見解和觀點。翻查超過14,000份醫學文章及報告,並從中選取資料,確實是一項艱巨任務,但極具意義和滿足感。我們非常感激中大醫學院多位醫生、研究人員和教授的支持,讓我們克服很多困難,為醫學科研作出貢獻。」
 
 
盧先生(右)表示接受抗生素治療後,其胃內的幽門螺旋菌已被消滅。

城中活動

2024-12-11 10:30 上午 禪繞白紙磚工作坊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