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肝癌
肝癌是香港五大癌症之一。據醫管局統計, 2013年就有超過1,800宗新病例。 肝癌最常見的成因是乙型肝炎病毒。香港是一個超過700萬人口的地方, 約8-10%為乙肝病毒帶菌者, 而他們比非帶菌者患肝癌的機會高出50-100倍, 所以八成以上肝癌都與乙型肝炎有關。其他成因包括丙型肝炎、酗酒和嚴重脂肪肝等。
乙型肝炎是怎樣傳染的?
最常見的傳染途徑是病毒透過母體感染嬰兒, 或通過性接觸傳染。其他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或使用帶有病毒的工具穿耳洞及紋身。一般擁抱及同檯吃飯是不會傳染的。
肝癌有什麼症狀?
患者會感覺右上腹不適、腹脹或疼痛,飯後有「頂住頂住」的感覺,體重下降或皮膚發黃都是相對晚期的症狀。異於一般想法,其實大部分早期體積細小的肝癌未必引致明顯症狀,因為細小或位於肝臟深處之腫瘤絕大部分時間並不至於會影響肝功能或引起痛楚(見圖)。根據臨床研究經驗,定期檢查能將根治肝癌的機會提高多達30%。換而言之,定期檢查的重要性遠比有症狀才求醫高得多。
定期檢查包括什麼?
肝炎帶菌者應每六個月驗血(包括肝功能及甲胎蛋白)及接受肝臟超聲波檢。如超聲波發現有陰影異樣, 或有腫瘤, 應立即安排掃描 (CT電腦掃描 或MRI 磁力共振均可) 以作確認。
肝癌分期
肝癌分期種類繁多, 有由不同國家訂制, 例如美國、日本、韓國,或術前術後分期。不同系統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分別用腫瘤體積、腫瘤入侵週邊血管 (vascular invasion), 或腫瘤有否侵入附近器官作分類。體積細小,沒有入侵血管及沒有器官轉移列作早期, 而腫瘤有明顯血管或器官侵犯, 作第三或第四期。 當然期數越大, 五年存活率相對越差。不過並非所有第四期肝癌均無手術可施。倘腫瘤並未擴散而只是入侵鄰近器官(例如膽囊或右結腸), 以及在肝功能許可的情況下, 專科醫生依然有機會將腫瘤完全切除,效果比單靠藥物治療更佳。
肝癌的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在過去十年的發展,肝癌治療方案已傾向多元化。然而,手術切除始終是根治治療最重要的一環,且效果最為顯著,手術後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百分之50-70。因此,確診後的關鍵在於腫瘤是否適合動手術切除。假設病人一向健康良好,要考慮的因素基本有兩個: 1. 肝功能, 以及2. 腫瘤位置。 一般來說,肝功能良好者,術後剩餘之肝臟加上再生,體積足以應付身體的新陳代謝,患者便得以順利康復;相反,若肝功能差,剩下的肝臟將無法支撐其他器官需求,便有機會導致肝衰竭。另外, 坊間很多人誤解腫瘤大就不能切除,其實腫瘤大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更關鍵的是腫瘤有否侵佔肝的主要血管如門靜脈(portal vein)和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等。所以,肝癌治療能否達到理想效果,專科週詳的術前評估及分析才是要訣。
陳智仁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及肝移植組臨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