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鑽石人生 讀後感

鑽石人生 讀後感

19-04-2016

( 網絡圖片 )

 

 最近看了黃重光醫生寫的一本書 – 鑽石人生。內有一段文章,對病友可起正面作用,現把這段文章的大概引述出來給大家打氣。

在1958年,65歲的文學家Pedro Bach-y-Rita的左腦中風,雖然經搶救後甦醒過來,但已成為右邊半身不遂和失去語言能力的人。根據當時醫學的概念和方法,他的餘生注定是殘障和不能說話。當時的醫學概念是大腦發展到廿歲左右便停止,以後便是一生不斷衰退的過程,到了廿歲以後,尤其是在老年階段,是沒有康復的可能。

 

( 網絡圖片 )

 

但Pedro的兩個兒子卻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後來一個成為精神科醫生,一個成為大腦神經學家,即George Bach-y-Rita 和Paul Bach-y-Rita)。二人作了假設,認為人的大腦只要獲得適當訓練,便有機會復原,並能夠終生不斷的改變和發展。於是他們兩人鼓勵父親像嬰兒學習走路般從地上爬行開始,重新學習走路;同時亦好像嬰兒般從最基本發音開始學習講話。

經過三年的努力,Pedro Bach-y-Rita竟然慢慢恢復了右邊身體的功能, 甚至能夠攀山越嶺,說話能力也恢復了。他的復原程度非常好,他能夠恢復工作和再婚(他在中風前已經喪偶),快樂地活了四年,最後在一次攀登三千多米的高山時,因心臟病發死亡,終年72歲。
Pedro Bach-y-Rita的兩個兒子本於科學精神對父親進行解剖檢驗,特別是檢查他的大腦實況,結果令他們感到非常震驚。他們發現父親的大部份左腦因為中風萎縮了,當年的中風導致父親在最初的時候,右邊半身癱瘓和失去語言能力。但是因為通過正確和有效的肢體運動和語言訓練,促令他大腦的其他部份再度發展,取代了中風部份的功能。這一個觀察,開拓了醫學上大腦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重要的新概念。跟著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大腦不是到了廿歲便停止發展和開始衰老,而是一生能夠通過訓練,不斷改變和發展。

 

( 網絡圖片 )

 

 

各位病友,假如你是Pedro Bach-y-Rita,你剛甦醒了,你要怎樣做才可以使自己恢復手腳活動和其他大腦功能?這個時候是你人生的重要轉捩點,關鍵在於你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我要不要這半邊身軀恢復活動能力?」。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要!」, 你這半邊身軀以後也不會恢復活動能力。所以你的答案必須是「要!」。但在這一剎那,你不能動的半邊身軀一點反應也沒有,不過『我要這半邊身軀恢復活動能力」的想法卻給你的大腦一個重要的目標,使健康的腦細胞開始向看這個目標活動和發展起來。不久,你會發覺你受影響的半邊身軀有輕微的活動能力,再經過主動和努力的練習,你便很有機會恢復失去的活動能力。以Pedro Bach-y-Rita用了三年的時間也徹底恢復了活動能力。
因此「精神心理力量大到不可思議」這句話,絕對不是誇大,而是精神科醫學和大腦神經科學通過大腦可塑性的研究,帶給我們的科學結論。大腦控制了我們整個身體的各樣功能,所以患病的朋友應同樣以「精神心理力量大到不可思議」這句話的精神,要有正面心態,保持康復的信念,勇敢面對疾病的挑戰,採取積極治療。

 

師兄隨筆 ( 19-4-2016 )

 

延申閱讀 :

Reference : en.wikipedia.org/wiki/Paul_Bach-y-Rita

全人教育基金 :  www.wpedu.org/live100/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癌症檢查】甲狀腺有癌指數嗎?| 黎逸玲醫生
如何測出甲狀腺癌 時常有病人問我:有沒有癌指數可以測出甲狀腺癌? 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先說簡 […]
無用|黃曉恩醫生
向患上癌症的病友和家人解釋過治療方案後,很多都會問道:「醫生,這個治療會不會『無用』呢?」將心比己,這實在是一 […]
當下的妙|黃曉恩醫生
有說:「當對音樂的熱愛到達一個程度,就不會甘於只做聽眾,卻渴望上台演出。」這實在是作為業餘音樂愛好者如我的寫照 […]
蝴蝶|黃曉恩醫生
我是腫瘤科醫生,她是乳癌病人。我卻不是她的醫生:我們兩年前在「恩典同行小組」──瑪麗醫院癌症病友關懷小組裡遇上 […]
港九新界一日遊|黃曉恩醫生
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臨床醫生大多都是駐診於一間醫院:主要的工作都在這裡進行,只是間中需要到其他醫院看診或開會。 […]
輕輕的她走了|黃曉恩醫生
「唉!我快要死了!」她嬌嗔道。 四十出頭的她是我的新病人。一年多前她確診第四期乳癌,轉移到肝臟和骨骼,在公立醫 […]
腦中的練習|黃曉恩醫生
小時候,敬愛的鋼琴老師大概不忍我因為資質平庸而灰心,對我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令鋼琴技術進步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練 […]
醫生掉眼淚|黃曉恩醫生
你別管我骨子裡是樂觀還是悲觀(或許我自己都說不清),反正我喜歡逗人樂,面對我的腫瘤科病人亦然。我明白罹癌絕對不 […]
這麼近,那麼遠|黃曉恩醫生
她都累得不想動了。 她是遺傳基因BRCA1的攜帶者:這基因在她家族裏一代一代流傳下去,帶有的女仕一生中達八成多 […]
寫作的二月|黃曉恩醫生
二月,我的寫作季節。 兩年前的二月,我首先成為了「博客」,正式踏上寫作路!那陣子我遇上數位「知識型」的癌友和家 […]
隔空|黃曉恩醫生
疫情期間,許多平常覺得理所當然的群聚活動都需要改成線上進行,有人歡喜有人愁。 使用各種軟件,就可以方便地上課和 […]
認識你|黃曉恩醫生
認識你,最初是工作上的一個機會。在那次訪談中,你的專業與我的醫學共舞。我納悶:何以對答中的你對各種深奧複雜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