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 癌症治活率已達六成,部分更不再是絕症,但治療癌症的標靶藥價卻屢創新高。應屆醫管局「傑出員工」獎得主、屯門醫院臨牀腫瘤科部門主管董煜醫生亦慨歎癌症標靶藥索價太高,甚至一個月藥費要六萬元,他譴責藥廠無商業道德,建議港府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引入競爭,逼使藥廠減價。
自一九八二年加入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入行三十二年的屯門醫院臨牀腫瘤科部門主管董煜醫生,是今屆醫管局「傑出員工及團隊獎」六位傑出員工之一。現年五十七歲的董醫生,談獲獎心聲,也不忘為病人發聲,慨歎全球都在面對癌症標靶藥太貴的問題。
肺癌標靶藥,雖只適用於百分之四至五的肺癌病人,病人平均七個月就出現抗藥性,但每月藥費就索價六萬,同類治療肺癌藥物每月約一萬元。他譴責藥廠無商業道德,因持有專利「做獨市生意」而索天價,令病人難獲藥物治療。” data-reactid=”24″ style=”margin: 0px 0px 1em;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ype=”text”>他舉例說,ALK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雖只適用於百分之四至五的肺癌病人,病人平均七個月就出現抗藥性,但每月藥費就索價六萬,同類治療肺癌藥物每月約一萬元。他譴責藥廠無商業道德,因持有專利「做獨市生意」而索天價,令病人難獲藥物治療。
他無奈地稱,近年藥廠都利用群眾壓力和議員,嘗試逼使政府將其高價藥物納入安全網,用政府資助賺取利潤。他說醫管局並非吝嗇,但亦不能將包攬天價藥物,曾有一種標靶藥EGRF減價一成多後,醫管局見藥價合理就將其納入安全網。他認為保持市場有足夠競爭是令藥價下降的不二方法,港府可參考其他國家引入競爭的做法。
董醫生指標靶藥原理是針對癌細胞中特定的「靶」,以識別癌細胞進行殺減工作,要病人「有靶」才能用藥,非人人有效;但事實上,標靶藥無法完全根治癌細胞,因此癌細胞看似「消失得快,同時復發得快」,加上病人平均八至九個月就會對該藥出現抗藥性。
相較下,曾有一名在五十年代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人,到八十年代都沒有復發,令他感震撼。董醫生回顧初行醫的入行時,曾有一名癌症病人因心包積水入院,當時情況危急要即時在急症室用藥,最後成功救活病人,這經驗成為了他的強心針。
董醫生表示現時癌症的治活率接近六成,更形容睾丸癌和淋巴癌「好好醫」。即使是第四期癌症病人,壽命也較三十年前延長超過一倍。但社會上認為癌症等於絕症的概念根深柢固,一些諱疾忌醫的病患,即使安排與心理學家會面,最後亦選擇放棄治療。眼見病人受苦,本有機會治瘉,但數月後回來腫瘤已擴散,他為病人感到不值和無奈。
董醫生寄語新一代的腫瘤科醫生,「要捱得,有愛心,有溝通技巧,並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現時癌症治活率有六成,那剩下的四個就要學會安慰,盡了責就不用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