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醫經歷( 42 ) : 理智與偏見 (上)– 藥石亂投
80後的青年,應該無法想像得到,在1970年代以前,不少嬰兒的死,是由於母親們的偏見做成的。
特別是在鄉郊,婦女們普遍不相信科學 – 就算當年已有完善的急症服務。
就連普遍的,如初生小兒黃膽,心急如焚的母親們也只是問老人家、求神茶 …
你們可能會同情那些母親,認為她們只是「愛子心切,藥石亂投」…
但問題不是出自她們如何「愛子」,而是那句「藥石亂投」:
若甚麼也不做,小兒黃膽也不一定致命。 灌以「香爐灰」,那就返魂乏術了。
「愛之心切,藥石亂投」這些事情,在2000後的今天,仍不斷出現。
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blog_details.php?id=148
個案中的家人就是不信賴醫生的理智建議,藥石亂投,結果讓病人僅餘的餘生也以 …渡過。
不斷勸告病人藥石亂投,就是對他們好嗎?
是真的嗎 – 還是你個人的偏見而已?
偏見不但出現在末期癌病中,也可以發生在早期 – 其代價可以是失去生命。
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blog_details.php?id=5
個案中的病人也是本着偏見,好生生的早期癌病,也延醫至末期。
是否只要本着是「愛之心切」,便可以進行一切非理智的決定:包括「藥石亂投」,導致死去親兒、親人失去雙腳 … 也被視作「值得同情」,而不用負任何責任呢?
你們有沒有真正想過,對於一名末期癌病病人來說,什麽是最重要的?
是否還有另外一些東西,比「治病」來得更重要?
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blog_details.php?id=91
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blog_details.php?id=92
55歲,女性,貧窮户,非煙民,剛診斷末期肺癌(腺體癌)。
根治的治療在今天是沒有的。 標準治療包括:觀察、紓緩化療/電療、紓緩標靶。
她的病雖是末期,但惡化得極慢,估計其癌病已存在超過兩年,且目前一點病徵也沒有,因此以「觀察」為較佳選擇
– 這樣做法不會影響最終生存機會。 請參考:
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blog_details.php?id=120
可是病人聽後非常激動,覺得我不盡力醫治她,並以投訴作威脅。
她從傳媒中聽到「明星級」教授的報導:「提早服用標靶藥,治晚期肺癌更有效。」,於是便從親友借來十數萬元,並要求盡快做「標靶」藥。
相信大家對「標靶」藥於治療末期肺癌已有很深入的認識。
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blog_details.php?id=162
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blog_details.php?id=163
所有成效與副作用已清楚解釋,病人堅決盡快開展治療。
…………………
下期有空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