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排解
我們有一群專業的醫護人員及相關朋友,隨時解答大家的疑難,立即提交疑問!
會員註冊
成為會員,可以第一時間接收由病患者和照顧者角度出發的資訊,立即行動!
由癌症資訊網、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醫護聯盟合辦,在2017年3月1日晚舉行的「關注淋巴癌」專題健康講座,邀得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廖崇瑜醫生講解淋巴癌的症狀、診斷及最新治療方法。
淋巴系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當身體受到細菌或病毒入侵,淋巴系統中的白血球和淋巴細胞便會肩負起抵禦外敵的重任。淋巴結分佈於頸項、腋下、股溝、胸腔和腹腔。當淋巴球的分裂與生長變得不正常和不受控制,便會形成淋巴癌。
廖醫生指出,病理學上將淋巴癌分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和「何傑金氏淋巴癌」,約九成個案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可再細分為 B細胞型和T細胞型,當中B細胞型佔多數;又會視乎癌細胞的生長速度再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在本港,最常見的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其次是「濾泡性淋巴癌」。
淋巴癌有「沉默的癌症殺手」之稱,因其病徵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淋巴結出現無痛腫塊是最典型的病徵,出現的部位可以是頸項、腋下和腹股溝等。其他症狀包括持續發燒、晚間冒汗、疲勞、皮膚痕癢、咳嗽氣喘、腹脹、脾臟腫大、食慾不振及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等。
淋巴癌的診斷,最重要的目的是找出腫瘤的類別、大小、分佈及擴散程度。要作出準確的診斷,最可靠的手段是活組織切片檢查。其他診斷方法包括驗血、胸部X光、骨髓樣本檢查、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以了解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按癌細胞的擴散程度分為四期:第一期指淋巴癌局限在一組淋巴結、單一個器官和區域;第二期指淋巴癌已入侵兩組或以上的淋巴結,但這些受影響的淋巴結均在橫膈膜的同一側(上側或下側);第三期指受影響的淋巴結,器官或區域分散在橫膈膜的兩側(上側和下側);而第四期指淋巴癌已擴散至淋巴結以外的地方,如骨髓、肝和肺等。
治療方面,廖醫生指出,由於淋巴系統游走全身,屬全身性疾病,故患者需接受系統性治療。放射治療(又稱「電療」)乃利用高能量放線照射腫瘤,破壞腫瘤內的DNA,使其凋亡。放射治療屬局部性治療,多用於縮小腫瘤和舒緩疼痛,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反應、疲倦和腹瀉等。化療乃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惟同時或會對正常細胞造成一定的傷害,副作用包括疲倦、脫髮、口腔潰瘍、血球指數下降、出血和容易感染等。上述副作用為短暫性,一般在治療結束後便會恢復正常。廖醫生稱,採用何種治療方法應平衡各方面的利弊作出取捨,包括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經濟負擔能力,以及藥物的功效、副作用、持久性和安全性。同時,醫生或會結合一種以上的治療方法或藥物以提升療效,減低復發機會。
廖醫生解釋,對於難治性和復發機會高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可考慮接受幹細胞或骨髓移植。接受移植前,患者需接受高劑量的化療藥物來摧毀骨髓中或殘餘體內的癌細胞,然後再植入預先由患者本身或其近親(如兄弟姊妹)身體抽取的幹細胞或部分骨髓,令患者的身體可重新製造各種血液細胞。由於幹細胞或骨髓移植的過程需使用高劑量化療,故患者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例如:感染、貧血、失血、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肚瀉及極度疲倦等。倘接受異體骨髓移植,患者更需服用抗排斥藥物。然而,需要接受幹細胞或骨髓移植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僅屬少數。
此外,抗體藥物的出現為淋巴癌患者帶來新希望。抗體藥物透過提高患者的免疫系統或利用人工製造的免疫系統組成部份,以殺死癌細胞或減慢它們的生長速度。單克隆抗體乃人工製造的抗體,是最常用於治療淋巴癌的一種免疫治療藥物,專門攻擊表面帶有某種特定物質的癌細胞。被用來治療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單克隆抗體包括「利妥昔單抗」(較常用)和「替伊莫單抗」,能定位黏附於淋巴細胞上的CD20抗原,促使這些癌細胞死亡。「利妥昔單抗」基本上不會影響身體內的其他組織,如造血幹細胞,適用於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和濾泡性淋巴癌。廖醫生稱,以單克隆抗體結合化療藥物一併使用,可有效提升患者存活期,成效理想。廖醫生建議對誘導治療反應良好的患者,應繼續接受最長兩年的持效治療,以鞏固療效及減低復發機會。
近年,「利妥昔單抗」的使用方法出現了突破,由靜脈滴注改良成皮下注射。廖醫生表示,皮下注射與靜脈滴注兩者的療效和副作用分別不大。皮下注射過程只需數分鐘,省時方便,大大縮短患者逗留於醫院或診所的時間,生活質素得到改善之餘,還可避免靜脈穿刺所引起的痛楚和風險,同時亦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因此,這種新的使用方式對醫患雙方都有所得益。
最後,廖醫生鼓勵淋巴癌患者保持心境開朗,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作適量運動,積極面對治療。此外,與你的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互信,及與其他同路人彼此關懷和支持,一起㩗手走過抗癌路。
NPM-HK-0021-04-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