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癌症資訊網、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醫護聯盟合辦,在三月廿三日晚主辦的大腸癌專題健康講座中,邀請了臨床腫瘤專科醫生林嘉安醫生及外科專科醫生陳智仁醫生講解有關大腸癌治療的新趨勢。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1,以本港新患大腸癌的個案為例,2013年新症為4,769宗1,較2003年的3,249宗1,上升達四成七。大腸主要為結腸和直腸。大腸內壁細胞偶會有不正常生長,如出現瘜肉、潰瘍或其他形態的腫塊。這些大部份為良性腫塊,亦有小部份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形成大腸癌。
林醫生表示,大腸癌的症狀一般為大便有血、或呈黑色;貧血,如手腳冷、疲倦、容易心跳、氣喘、面色蒼白及頭暈;大便帶有黏液;沒特別理由下,大便習慣改變,如持續便秘或腹瀉;便後感覺腸內仍有糞便;腹部絞痛;嘔吐;體重下降等。
林醫生表示大腸癌成因主要跟飲食習慣有關,經常進食高動物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等食物,加上肥胖、缺乏運動、吸煙或飲酒等。家族中曾有人患大腸癌;或本人或家族中有人曾患慢性結腸炎或結腸瘜肉,都有機會誘發患大腸癌的可能。
林醫生指出,現時大腸癌診斷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直腸指檢;驗血檢測腫瘤指標CEA;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鋇劑灌腸造影;內窺鏡檢查跟活組織檢驗;虛擬結腸鏡。亦可作CT掃瞄、磁力共振圖像(MRI)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林醫生表示,以患者發現癌症後可生存最少5年計,以往大腸癌的存活率為5%至10%,現增至40%至50%。治療大腸癌主要為外科手術,可以是剖腹進行,或以微創手術進行。手術取決於癌症的位置、大小和擴散情況,如癌細胞只擴散至肝臟和肺部,其他部位未受蔓延,癌細胞是可以透過手術切除。
陳智仁醫生指出,約五成大腸癌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會發展成肝轉移;二成五患者更於初診大腸癌時已發展成肝轉移。現時治療大腸癌肝轉移有嶄新技術,為「養肝」二步肝切除術。
陳醫生解釋,七至八成的腫瘤在右肝,傳統方法是使用「門靜脈栓塞(PVE)」,注入栓塞物料阻斷右肝門靜脈血液供應,從而讓所有血液轉移流向左肝,以誘導左肝增生。然而,整個過程需時四至六星期才能完成,腫瘤有機會惡化。
香港大學自2013年推出一種嶄新的方法,稱為「養肝」二步肝切除術。方法是把右肝門靜脈血管結紮,再通過手術把左、右肝切割分開,讓大部分血液供應往左肝。此過程有助左半肝在一至兩星期中迅速增長至合適的體積。然後病人將接受第二次手術,把承載着腫瘤的肝臟切除。這方法的好處是大大縮短整個手術治療的過程,並讓病人可更快在手術後接受化療。
放射治療亦常用來治療直腸癌,通常在手術前或後進行。利用高能量射線來破壞癌細胞,同時盡可能的對正常細胞造成最低程度的損害。
林嘉安醫生指出,有些病人的癌細胞會廣泛地擴散至肝臟而沒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可透過動脈注射而取得治療,稱之為「近距離放射療法」或「體內輻射療法」。把塗了放射性原子的微型玻璃「珠」注入血管,玻璃珠會阻塞部分供應血液給腫瘤的血管,珠上的輻射也能同時殺死癌細胞。而放射治療亦有其副作用,急性如疲倦、納差、腹瀉、作嘔、皮膚反差、毛髮脫落、小便排出困難等;慢性如軟組織纖維化、淋巴水腫、神經病變、盆骨骨折、不育、性功能障礙、腸梗阻、穿孔、瘻管、繼發性腫瘤等,但嚴重的副作用較為少見。
另一治療大腸癌的方法是化療,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輔助化療通常是在手術後進行,以降低癌症復發的機會;紓緩化療則在癌細胞擴散到身體其他部分後給予。但留意化療並不能根治癌病,且亦會出現副作用。
林醫生表示,有所謂的「標靶治療」,透過藥物對癌細胞作針對性的治療,一般並非所有腫瘤都需作「標靶治療」,要視乎病人的治療情況,以及有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而「標靶治療」亦有其副作用。要預防大腸癌,建議日常飲食低脂少油,減少吃紅肉。以蒸、焗、烤代替煎、炸、炒。進食高纖維食物,減少便秘,促進腸道蠕動,將有害致癌物質排出體外。蔬果含豐富維他命等抗癌物質,多吃有助防癌。做適量運動,保持健康體重。不吸煙、少喝酒。
林醫生更建議,介乎50至75歲的人士應與醫生商量,每1至2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一次靈活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年齡介乎61至70歲沒有症狀人士亦可進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而高風險人士,如帶有遺傳性腸病、家族性大腸腺瘜肉或遺傳性非瘜肉病大腸癌;或有一位或以上的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於60歲或以前確診患上大腸癌,更應該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
若能及早發現,對付較早期癌症,得以使用較溫和的治療,以減少副作用,並有助提高治療成效,避免癌症惡化。
M2016-06-003
Reference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ospital Authority.
http://www3.ha.org.hk/cancereg/Summary%20of%20CanStat%202013.pdf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