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區
傳媒專區 > 新聞稿 > 晚期子宮內膜癌治療選擇少 標靶免疫聯合治療成突破 促政府加快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 減病人沉重負擔

晚期子宮內膜癌治療選擇少 標靶免疫聯合治療成突破 促政府加快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 減病人沉重負擔

29-06-2023
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 左起)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方嘉儀女士
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 左起)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方嘉儀女士

【2023年6月29日,香港】根據醫管局最新數據, 2020年子宮內膜癌在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四, 新增病例為1,186宗,按年上升約3.4% [1]。然而,傳統用於晚期子宮內膜癌的藥物選擇限於化療,成效未如理想,患者亦對傳統治療甚為抗拒。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指,過往患晚期子宮內膜癌的病人預後相對較差,而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向,有助延長存活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續指出,唯相關治療並未納入現時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現促請政府當局除加快將相關治療納入藥物名冊外,亦可將其加入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範圍內,以減病人沉重負擔。

子宮內膜癌個案十年間增7

子宮腫瘤是指生長於子宮組織的癌症,除了常聽的子宮頸癌外,還有子宮體癌。子宮體癌中9成為生長於子宮內層細胞的子宮內膜癌,只有1成屬生長於子宮肌肉層的惡性肉瘤。醫管局最新數據顯示,十年間子宮內膜癌的新症增達7成,由2010年的713宗增加至2020年的1,186宗,在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四,比子宮頸癌的病發率更高1。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指說:「子宮內膜癌的成因是排卵週期不規律或沒有排卵,令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細胞。這些細胞有可能進一步轉變成癌症。」而症狀上,9成子宮內膜癌個案都會出現異常出血,如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變多、停經後出血等,亦會有帶血絲和異味的分泌物。子宮內膜癌也有可能因為腫瘤壓迫造成疼痛,如下腹痛、性交疼痛或解尿痛等。若要準確診斷子宮內膜癌,醫生會按情況安排各種不同的檢查,包括經陰道超聲波檢查(TVUS)、子宮內膜活檢、宮腔鏡檢查。而要確定癌細胞影響的範圍,則需要配合影像掃描如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力共振掃描(MRI)等。

晚期子宮內膜癌治療過往以化療為主標靶免疫聯合治療成突破
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指,確診時子宮內膜癌約9成個案屬早期癌症,約 10% 有遠端轉移。當中遠端轉移的晚期個案,五年存治率只有約 17% ,情況並不理想。「當中原因可能是晚期患者不適合進行手術,傳統治療選擇限於化療,成效又未如理想。而且化療副作用較多,患者一般對化療甚為抗拒。因此,患有晚期子宮內膜癌的患者預後較差,存活期中位數只有約 12個月。」

近年癌症治療越趨個人化,子宮內膜癌亦不例外。臨床上,有約7至8成子宮內膜癌個案屬於非高微衛星不穩定(non-MSI-H)或錯配修復基因完整(pMMR)。這群患者如不適合接受放射治療、曾接受全身性治療後疾病惡化、無法接受根治性切除手術,便可使用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當中標靶藥物,可針對多個靶點,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 (VEGFR),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 (FGFR) 來多角度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血管生成;而免疫治療藥物,透過抑制免疫系統中 T 淋巴細胞上的一種蛋白質 (PD-1) 來重啟免疫系統殲滅癌細胞的能力。這兩種治療藥物可以帶來協同效應,從而更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 助患者延長存活期

第三期國際臨床研究[2]將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是使用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另一組則使用醫生選擇的化療。研究顯示,使用新型治療的患者整體存活期比化療有效延長約五成至18個月; 無惡化存活期亦能延長逾七成至6.7個月。由此可見,新型治療能夠幫助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延長存活期。潘醫生引述第三期研究指:「參與研究的 346 位患者,使用聯合標靶免疫治療後,治療反應率(ORR)超過三成,當中半成達完全緩解,疾病控制率約為七成。」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促政府加快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

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支援的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表示,抗癌之路絕對不容易,現時大多求助個案除對可選擇的治療不甚了解外;更多提及到藥費昂貴,難以負擔。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指出:「現時醫藥發展迅速,有更多有效的藥物及治療方案可供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選擇,對病人而言無疑是福音。然而當中提及到的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成效理想,但仍未納入現時醫管局藥物名冊內。有子宮內膜癌患者更為了上述治療花了大部分積蓄,擔憂日後生活,期望政府提供資助。有見及此,本基金現促請香港政府當局除盡快將相關治療納入藥物名冊外,亦可將其加入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範圍內,以減輕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面對的經濟壓力。」

子宮內膜癌病人個案分享

陳女士 (化名) 74歲,2018年確診子宮內膜癌並在同年進行手術。2020年癌症復發,癌細胞轉移至陰道穹及肺部。2020年至2022年間於加拿大接受3線化療,因病情惡化且化療毒性顯著,故來香港求醫。當時病人的症狀包括陰道流血,咳嗽及氣促。2022年中病人開始使用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治療3個月後症狀明顯得到改善。病人的治療耐受性好,除了輕度肝功能紊亂和消化不良(腹瀉)外,陰道停止流血,病人亦能夠進行所有日常生活的活動並維持生活質素。 4個月後的PET評估顯示,病人的所有腫瘤部位均有縮小的情況。

傳媒聯絡:

江善彤 Stella Kong | 電話: (852) 64220084 |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 CICF,於2017年由癌症資訊網創立,旨在將網上服務進一步延伸,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我們亦希望透過凝聚抗癌路上的同路人,鼓勵更多人參加病人組織,積極倡議病人權益。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網頁: https://cicf.org.hk/  

[1]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0年子宮體癌統計數字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20/corpus_2020.pdf Accessed 19 Jun 2023

[2] Makker V et al 2023. J Clin Oncol. 2023 Jun 1;41(16):2904-2910.

相關資料:晚期子宮內膜癌治療選擇少 標靶免疫聯合治療成突破 促政府加快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 減病人沉重負擔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加入全球肺癌聯盟(GLCC)
全球肺癌聯盟 (GLCC) 是由來自全球 30 個國家超過 40 個患者組織組成的聯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好 […]
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5年1月25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 […]
戰勝膽囊癌及膽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5年2月22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 […]
拯救膀胱,戰勝膀胱癌!多學科專家告訴你如何兩全其美(2024-8-31)
2024年8月31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 […]
2023肝癌治療新技術,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3年12月30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 […]
乳腺癌怎麼防治,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4年10月28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 […]
戰勝肺癌!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2024-11-30)
2024年11月30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 […]
養和醫療集團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贈 嶄新肝癌治療 Histotripsy 2.0 系統 引領癌症治療新里程 造福肝癌患者
(2025 年 4 月 29 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獲李嘉誠基金會(基金會)捐贈嶄新的「肝癌無創組織碎 […]
【中西醫結合治療】推動香港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癌交流研討會 演講報告
在很多的病症上,西醫和中醫都可以發揮互補角色。在癌症治療路途上,中西醫結合治療亦是大部分癌症病人的選項。「癌症 […]
【家支援醫事講】鼻咽癌 ——講座回顧
【鼻咽癌免疫治療—-講座回顧】 感謝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浩勳醫生為大家深入講解鼻咽癌的早期與晚期症狀、 […]
容許犯錯:成長的必經之路
多謝@drip_music_records 的邀請、有機會和幾位音樂達人分享我對藝術治療的一些看法,相信再多的 […]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小冊子 出版咗啦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聯同 Hong Kong SBRT Study Group 合作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