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區
傳媒專區 > 新聞稿 > 「關注頭頸癌患者」問卷調查結果公佈

「關注頭頸癌患者」問卷調查結果公佈

15-11-2022

「關注頭頸癌患者」問卷調查結果公佈 傳統治療副作用困擾病人致壓力增加 免疫治療現轉機 促政府盡快納入資助項目成標準治療

「關注頭頸癌患者」問卷調查結果公佈
傳統治療副作用困擾病人致壓力增加
免疫治療現轉機 促政府盡快納入資助項目成標準治療

【2022年11月15日,香港】頭頸癌是一種在香港相當常見,卻又經常被忽視的癌症。過去十多年,頭頸癌的新症數字持續上升,而頭頸癌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數更為210人,死亡率達三成。從確診數字以及死亡數字來看,受頭頸癌影響的人絕對不少,情況實在不容輕視。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年年中以網上問卷形式,直接或通過照顧者訪問了97位頭頸癌病人了解到過往頭頸癌病人多以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化療為主要的治癌手段,然而副作用相對較嚴重,增加了病人以及照顧者的治療壓力。同時,部分晚期頭頸癌病人亦因治療費用昂貴而未能盡早接受適切的治療下,亦有機會增加了頭頸癌的死亡率。 而近年出現的免疫治療,使用在頭頸鱗狀細胞癌病人上,大幅改善以前頭頸鱗狀細胞癌治療上的困境,同時也降低了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問題,然而目前免疫治療用於頭頸鱗狀細胞癌作一線治療仍未被納入政府資助項目中。

關注頭頸癌患者問卷調查結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年年中以網上問卷形式,直接或通過照顧者訪問了97位頭頸癌病人,目的是探討頭頸癌患者在治療上所遇到的各項挑戰、對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建議或市面上治療方法和藥物治療的了解和認知程度。希望藉此改善頭頸癌患者的待遇及對未來治療的政策提出建議。調查顯示,頭頸癌中佔大比數是鼻咽癌患者,4分1受訪者是口腔癌或口腔以及鼻咽均有癌症。當中,超過 80% 受訪者正在康復階段,13% 受訪者的癌症仍處於或已進展到出現轉移。調查中,95%受訪者曾接受放射治療,其次是化療,佔75%。然而受訪的頭頸癌患者提到,傳統的治療方式(放射治療、化療或標靶治療)引致較多副作用的出現和較差的生活質素。超過 80% 的受訪者表示經歷進食困難,包括味覺改變、口乾、吞嚥困難和口腔潰瘍。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江善彤小姐表示,平均每位接受過傳統治療的受訪者都報告了 8.5 種治療副作用,43%受訪者出現 10 種或更多治療副作用,而且大多數副作用持續數月,而聽力受損和口乾影響半數患者 1 年或更長時間,情況十分令人擔心。

調查中亦發現,有6% 的頭頸癌患者表示曾接受免疫治療,大部分使用過免疫治療的病人對治療效果持正面態度,惟有病人認為藥費較貴,難以負擔。江小姐分享:「其實現時政府只有資助免疫療法用作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二線治療,若病人希望盡早使用免疫治療則需自費。然而因費用較昂貴,大部分晚期頭頸鱗狀細胞癌病人都未能負擔,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機會。有見及此,本慈善基金希望政府可盡快將免疫治療用於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一線治療納入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讓更多頭頸癌病人受惠。除此以外,情緒支援亦對頭頸癌病人十分重要,皆因有近半受訪的病人表示,在癌症治療中承受的壓力程度很高,而相關的服務能協助他們應對及處理治療壓力,希望社會各界關注頭頸癌病人的急切需要。」

甚麼是頭頸癌?

人的頭頸部位,因應位置不同,分為鼻腔、口腔、咽(包括鼻咽、口咽、下咽)、喉和唾液腺等部份。顧名思義,頭頸癌就是頭頸部位出現癌症病變,可以分為頭頸鱗狀細胞癌和鼻咽癌兩種,並以原發部位來命名,例如口腔癌、下咽癌、喉癌等。香港頭頸科醫學會義務秘書及外科專科黎逸玲醫生表示,頭頸部位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大約佔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五,餘下的是淋巴癌、腺癌、肉瘤等,但數量相對較少。患上頭頸癌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習慣 (抽煙和喝酒)、病毒感染(人類乳頭狀瘤病毒、EB病毒),以及遺傳因子改變等。

頭頸癌治療情況

根據美國癌症分期聯合委員會所制定的分類準則,頭頸鱗狀細胞癌可依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淋巴結侵犯和是否有遠端轉移而分成四期,第四期又可分為IVA、IVB和IVC三期。一般來說,第一、二期為早期,經開刀切除或放射治療後很有可能痊癒。如果是第三到IVB期,就必須經由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多團隊合作,患者才有痊癒的機會。對於第IVC期,通常會出現遠端轉移,如肺或骨轉移,治療則以藥物為主,預後也最差。黎逸玲醫生指出,外科手術亦是頭頸癌的核心治療之一,而手術切除範圍需根據臨床及影像學檢查去評估擬定。由於頭頸部份的結構十分複雜,即使是同樣大小的腫瘤,其位置可徹底影響整個手術的切割範圍和重建的需要。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及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續指,針對已轉移之頭頸癌,多年來第一線的標準療法是化療和標靶治療,療效雖然不錯,但可惜治療引致的副作用較多。而免疫治療「PD-1 抑制劑」在數年前首先應用在第二線治療上。而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跟免疫治療相關的研究日漸成熟,不但大幅改善以前頭頸鱗狀細胞癌治療上的困境,同時也降低了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問題,為患者和家人帶來新轉機。根據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免疫治療單藥或聯合化療比傳統標靶治療及化療具有整體存活效益,可降低死亡風險約兩成,現時已成為第一線治療的新選擇。而頭頸癌病人所擔心的治療副作用問題,林醫生表示常見的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有疲倦、噁心嘔吐、腹瀉等,也有機會出現炎症性副作用,但整體副作用輕微及合乎預期。

頭頸癌病人個案分享

林醫生續分享一位60多歲的男仕,因聲音出現沙啞及吞嚥困難而於2020年發現患上咽喉癌四期。病人確診時已出現頸骨轉移的情況,醫生先使用6次化療配以免疫療法作首階段的治療,及後安排病人進行頭頸和頸骨放射治療。現時病人的病情穩定,並繼續以單藥免疫治療作維持性治療。林醫生及黎醫生均呼籲頭頸癌病人應以正面態度面對病情,因藥物發展迅速,治療效果比過往更優勝,副作用亦相對減少。若病人遇到任何治療上的問題,應與主診醫生密切溝通,一同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法。

傳媒聯絡:

江善彤 Stella Kong | 電話: (852) 64220084 |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李瑞雲Anna Lee | 電話: (852) 91501890 |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 CICF,於2017年由癌症資訊網創立,旨在將網上服務進一步延伸,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我們亦希望透過凝聚抗癌路上的同路人,鼓勵更多人參加病人組織,積極倡議病人權益。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網頁: https://cicf.org.hk/

城中活動

2025-08-24 2:30 下午 「癌症病人北上就醫」講座
2025-08-02 2:00 下午 【癌症講座】肝癌營養知多D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衷心感謝Morris及保誠保險TopGear團隊的邀請,讓我們有機會與大家交流!🌟
昨晚,#癌症資訊網 創辦人吳偉麟先生有幸與一眾年輕保險從業員聚會,分享本機構的使命、核心價值及未來願景。 交流 […]
【justwannasay】獻給所有受癌症影響的每一位
  這是屬於我們的旅程 不知不覺中,突然就開展了與癌症共舞的訓練人生。 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天賦之一就是 […]
【活動花絮】交換禮物 慈善優先謝票場
善寧會與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日前 (14/06-2025) 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英皇戲院舉辦電影《交換禮物》慈善優 […]
李嘉誠基金會向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捐贈「無創組織碎化治療」Histotripsy 儀器 李嘉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李嘉誠基金會近日先後向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捐贈兩部革命性的「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Histotr […]
阿斯利康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生命科學及醫療創新
阿斯利康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生命科學及醫療創新 將人工智能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 開發癌症及代謝 […]
「Re:Start我仲掂!!舍區嘉年華」圓滿落幕!
🌻【衷心鳴謝】🌻 「Re:Start我仲掂!!舍區嘉年華」圓滿落幕! 這份熱鬧與溫暖,全因有你們—— 感謝所有 […]
生命影響生命我要克服心魔 (作者:蘇瑞雯)
經常陪伴個案克服心魔,鼓勵他們嘗試、不要懼怕失敗,原來能醫也要自醫!感謝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邀請,讓我鼓起勇氣參 […]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香港癌症患者和照顧者的靈性照顧需求調查問卷
香港癌症患者和照顧者的靈性照顧需求調查問卷 這份問卷目的是想了解香港癌症病人和照顧者在心靈方面的需要。我們希望 […]
胃癌治療新發展 研究:SOX兩藥組合助改善胃癌患者存活率
胃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有近100萬宗新症,而香港所在的東亞地區更屬高發病地帶,但礙於患病症狀與一般胃部 […]
【Restart 我仲掂!!】即使經歷低谷,其實都冇話行唔到落去…
黃雨天,我嘅腫瘤科張醫生嚟咗睇我個展覽。 想當年,一開始我哋就係生死之交!因為當年一見面,我哋就要討論人生嘅抉 […]
「舍區」辦嘉年華為抗癌者及照顧者添力 武術家陳志忠給予患者希望:不要害怕癌症
【成報記者報道】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辦的「Re:Start我仲掂!!」舍區慈善嘉年華昨天(5月31日)舉 […]
衞生署六月十日起資助高風險婦女接受乳癌篩查
衞生署今日(五月二十九日)宣布,將於六月十日推出第二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為年齡介乎35歲至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