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甲狀腺腫瘤-活動回顧】甲狀腺腫瘤-最新治療,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2025-07-26)——抗癌防癌,全球視野

【甲狀腺腫瘤-活動回顧】甲狀腺腫瘤-最新治療,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2025-07-26)——抗癌防癌,全球視野

04-08-2025

2025726日,北京香港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2.9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5千人參與。

20257月講座主題為甲狀腺腫瘤,講座題目是「甲狀腺腫瘤最新治療!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甲狀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甲狀腺癌最新治療!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直播回放:使用微信掃描海報的二維碼觀看)

專家陣容與講座內容

本次會議由孔鳳鳴教授主持,邀請了多位專家,分別從細胞分子診斷、影像、外科、放療、內科等不同領域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

易俊林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介紹了甲狀腺癌的基本情況及發病率,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

歐陽能太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系統闡述細針穿刺(FNA)技術標準。

許曉華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 解析超聲引導消融適應證。

王宇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展示復旦腫瘤年超8200例甲狀腺癌手術經驗。

季冬梅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內科專科主任) 解讀甲狀腺癌藥物進展。

陳穎樂教授(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介紹甲狀腺碘131治療。

屈園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鼻咽頭頸腫瘤科)闡釋放療新角色。

歐丹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中心副主任醫師)介紹立體定向放療在甲狀腺癌中的應用。

此外,會議還邀請了特別討論嘉賓:

美國亞利桑那梅奧醫院放射腫瘤科蕭榮泰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放射腫瘤學Nikhil Rammohan教授

甲狀腺FNA的細胞病理診斷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細胞分子診斷中心歐陽能太教授介紹了甲狀腺細針穿刺(FNA)細胞病理診斷。依據2023Bethesda系統分為六級:不能診斷(惡性風險13%,需重複超聲引導FNA)、良性(風險4%,建議臨床隨訪)、意義不明的非典型病變(風險22%,可選重複FNA/分子檢測/腺葉切除)、濾泡性腫瘤(風險30%,需分子檢測或腺葉切除)、可疑惡性腫瘤(風險74%,分子檢測後行腺葉或全切)、惡性腫瘤(風險97%,直接手術切除)。歐陽能太教授提出關鍵流程涵蓋超聲引導穿刺→液基製片→病理閱片→基因檢測(輔助判斷手術範圍),其中分子分析可指導術式選擇(腺葉切除或全甲狀腺切除),形成穿刺診斷治療閉環管理。

甲狀腺癌超聲診斷及微波消融治療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學影像部超聲科主任許曉華教授介紹了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超聲診斷及微波消融治療適應征。超聲診斷憑藉操作簡便、無創廉價、高分辨力(可檢出2mm結節)及無輻射等優勢成為A類推薦方法,結合超聲造影和引導穿刺提升準確性。熱消融治療適應症依據2024年專家共識分級:T1aN0M0(≤1cm)為強推薦;T1bN0M01-2cm)、峽部癌、多灶癌(≤3灶)及術後殘留/復發灶(患者拒二次手術)為可選擇方案,但T1b分期存在顯著爭議——支持方主張對無法手術者在經驗豐富中心探索性治療,反對方指出其缺乏長期證據,易遺漏淋巴結轉移、隱匿多灶癌,且存在腫瘤殘留與復發風險。禁忌症涵蓋T2以上腫瘤、凝血障礙及無法配合者。許曉華教授指出臨床實踐需聚焦三點:嚴格規範化操作(統一多學科標準、遵循四級手術管理)、升級循證證據(當前依賴專家意見),以及多學科協作(外科保駕、精准評估風險)。未來應在警惕適應症過度擴大的前提下,通過高質量研究推動量變到質變的臨床轉化。

甲狀腺癌手術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王宇教授詳細講解甲狀腺癌外科治療。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為核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年手術量超9500例(2024年甲狀腺癌占8200例)。中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快速增長,現居女性惡性腫瘤第四位,五年相對生存率92.9%(較發達國家98%仍有差距),其中局部晚期病例(占5-10%)是主要死亡原因。病理分型決定治療策略:乳頭狀癌(90%)首選手術+內分泌/核素治療;髓樣癌/未分化癌需激進手術+靶向/免疫治療。手術方式進入個體化時代:開放手術為基礎,腔鏡/機器人手術(經腋、胸乳等入路)在嚴格篩選低危患者時可實現頸部無疤,其優勢在於高清放大視野、震顫濾除及精細操作(7自由度器械),但存在學習曲線長、潛在盲區及缺乏長期數據等局限,須優先保障安全性。局部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氣管/喉返神經/大血管等)治療是難點,新輔助靶向治療(如安羅替尼)可顯著提高RO切除率:單臂試驗(N=13)顯示ORR76.9%R0/R1切除率61.5%,主要不良事件為高血壓(53.8%)和高甘油三酯血症(7.7%)。復旦腫瘤團隊創新性探索靶向+免疫方案(如法米替尼+卡瑞利珠單抗),使部分未分化癌患者獲得手術機會並實現長期生存。王宇教授強調未來方向需依託多學科協作(外科保駕、基因檢測指導靶向)、規範腔鏡手術適應證,並通過全國協作組(甲冠東方聯盟)建立晚期癌精准診療體系。

甲狀腺癌藥物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內科專科主任季冬梅教授向聽眾介紹晚期甲狀腺癌內科治療。晚期甲狀腺癌內科治療需依據病理分型制定策略:碘難治分化型(RAIR-DTC)、髓樣癌(MTC) 及未分化癌(ATC)。RAIR-DTC占復發/轉移患者的2/310年生存率僅10%,抗血管生成藥物為基石:侖伐替尼一線治療ORR64.8%SELECT研究),但需關注高血壓(70.9%)等不良反應;RET融合陽性者首選普拉替尼(ORR 84%LIBRETTO-531研究)。靶免聯合(侖伐替尼+帕博利珠單抗)用於侖伐替尼進展後患者,中位PFS 11個月且耐受性良好(3AE 44%)。髓樣癌中50%-90%存在RET突變,RET抑制劑(塞爾帕替尼)顯著優於傳統TKI(卡博替尼/凡德他尼):3期試驗顯示PFS HR=0.254p<0.0001),ORR 69.4% vs 38.8%。未分化癌雖罕見(占1%-5%),但死亡率極高,BRAF V600E突變者(25%)可用達拉非尼+曲美替尼(ORR 69%),無靶點者可選免疫治療(納武利尤單抗/帕博利珠單抗)或化療(多西他賽/阿黴素)。

甲狀腺癌I131治療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穎樂教授介紹了甲狀腺癌放射性碘(碘-131)治療的適應征、注意事項與服用劑量。放射性碘(I-131)治療作為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後管理的核心手段,其適應征需嚴格分層。強推薦適用於遠處轉移(M1)、肉眼/影像學證實的病竈殘留及高危患者(如T3/T4期、廣泛淋巴結轉移、侵襲性亞型或術後刺激性Tg顯著升高者)。中危患者(腫瘤>4cm、有限淋巴結轉移等)屬可選擇範疇,但存在顯著爭議——支持方主張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反對方警示過度治療可能,強調需結合動態Tg監測及個體化評估。明確禁忌包括妊娠哺乳期、無法依從輻射防護者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而低危患者(如無高危因素的PTMC)視為非適應症。劑量決策遵循風險分層個體化原則:清甲治療採用30-150 mCi梯度劑量(低危傾向30-50 mCi,中高危可用100-150 mCi);轉移竈治療則提升至150-200 mCi,肺轉移時需警惕肺纖維化風險。陳穎樂教授強調臨床實踐需注意:規範化流程(停藥提TSH>30 mIU/L、嚴格低碘飲食、防護隔離);嚴格把握適應征(警惕低危患者的過度治療),強化規範化操作流程(從評估、準備、給藥到防護),重視副作用預防與長期隨訪,深化多學科協作(MDT)。未來研究應致力於優化個體化劑量策略、降低治療相關毒性、探索新型分子影像指導下的精准治療,並持續積累高質量長期預後數據以指導臨床決策。

甲狀腺癌放療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鼻咽頭頸腫瘤科屈園主治醫師向聽眾概述了放射治療通過高能射線(X線、質子束等)破壞腫瘤DNA結構實現局部控制,在甲狀腺癌治療中主要應用:寡轉移竈干預:針對孤立性轉移竈(如骨/腦轉移)行立體定向放療(SBRT);術後輔助治療:中晚期患者術後補充放療提升局部控制率;不可手術替代方案:高齡或合併症患者無法耐受手術時的根治性手段。

病理類型主導治療指征:分化型癌(DTC):僅限術後殘留、廣泛淋巴結轉移或碘-131抵抗性病竈;髓樣癌(MTC):手術不可切除時考慮放療;未分化癌(ATC):無遠處轉移者行放療±全身治療,轉移者需全身治療聯合原發竈/淋巴結放療,SBRT用於轉移竈姑息治療(緩解症狀、延緩進展、延長生存期)。屈園教授提出臨床要嚴格MDT決策:多學科評估手術可行性及放療時序(術前/術後);精准技術選擇:外照射用於局部控制,質子治療保護毗鄰器官,SBRT實現轉移竈精准打擊;毒副作用管控:急性期防治黏膜炎/吞咽疼痛,遠期監測纖維化/第二原發癌。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歐丹教授介紹了甲狀腺癌立體定向放療治療。放射治療作為惡性腫瘤三大核心治療手段之一,通過高能射線(X/質子束等)破壞腫瘤DNA實現局部控制,約70%癌症患者需在多學科治療中接受放療。其甲狀腺癌適應症主要覆蓋四類臨床場景:未分化癌(ATC)首選放療聯合全身治療;不可手術切除病竈(因高齡、合併症或腫瘤侵犯關鍵結構);術後殘留/廣泛淋巴結轉移(尤其分化型癌碘-131抵抗病例);以及寡轉移竈干預(1-5個轉移竈且≤3個器官的過渡階段,全身治療無效時)。其中立體定向放療(SBRT/SABR)憑藉隱形手術刀特性成為關鍵技術——通過毫米級誤差控制實現高劑量聚焦(靶區≤5cm),療程僅需3-8次(傳統放療20-30次),顯著降低醫療負擔,且高齡/基礎疾病患者耐受性良好。SABR-COMET研究證實其革命性價值:SBRT使寡轉移患者8年總生存率倍增至27.2%(對照組13.6%),無進展生存率達21.3%(對照組0%),並減少化療需求超20%。歐丹教授指出可用外照射控制局部病竈,SBRT協同靶向藥物緩解轉移竈症狀/壓迫)、精准流程管控(模擬定位→計畫設計→複位驗證→治療實施),最終實現延長生存與生活品質優化的雙重目標。

中美專家討論環節並回答患者問題

本次中美專家討論會聚焦甲狀腺癌相關治療問題,涵蓋了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碘131治療及影像細胞分子等領域。專家們詳細闡述了甲狀腺癌的早期症狀及手術治療,探討放療在甲狀腺癌癌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會議特別強調了碘治療及微波消融的潛力,指出這類療法在提高生存率和延緩疾病進展方面具有良好前景。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問題,專家們提供了多方面解答,包括甲狀腺癌何時手術、術前檢查、碘治療何時開始、孕期甲狀腺癌注意事項等問題,同時討論了對於特殊病情(孕期甲狀腺癌)的處理策略,提出綜合應用手術、放療、藥物、微波消融等手段的具體方案。會議特別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認為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結合細胞分子病理、腫瘤科、放療科、外科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業意見,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治療指導。專家們建議患者及家屬充分利用權威醫療資源和科學資訊,以幫助更好地瞭解疾病並制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最後,與會專家表達了對患者抗癌之路的支持與鼓勵,呼籲患者保持積極心態,與醫療團隊攜手面對挑戰。孔教授感謝大家參與並分享了精彩的討論,強調MDT團隊對於甲狀腺癌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本期節目預告下一期將於20258月播出,繼續探討其他腫瘤的治療和最新醫療技術,深入分析臨床挑戰並分享技術應用進展,期待與觀眾再次共同探索醫學前沿與創新。節目尾聲特別感謝所有專家、觀眾及工作團隊的貢獻,祝願患者早日康復。

(直播回放:使用微信掃描海報的二維碼觀看)

城中活動

2025-11-16 9:00 上午 粉跑 Pink Run.HK 2025
2025-10-18 2:00 下午 【癌症講座】肝癌營養知多D
2025-10-11 9:30 上午 帆船體驗日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甲狀腺腫瘤-活動回顧】甲狀腺腫瘤-最新治療,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2025-07-26)——抗癌防癌,全球視野
2025年7月26日,北京香港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 […]
【有誰共鳴】嘉賓:邱芷微 與 陳志忠
無綫處境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飾演「賈名媛」的邱芷微(Chelffy),今年2月跟老公陳志忠(Wilson) […]
【有誰共鳴】嘉賓:Selina 葉敬梓女士
陪伴患有第四期淋巴癌的老公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Selina希望在節目中分享作為照顧者的心情,以及面對生死之後 […]
【有誰共鳴】 嘉賓:余思遠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余思遠最近在商業電台節目《有誰共鳴》中分享了他的故事。他揭示了學醫背後那段孤獨而又艱辛的旅程 […]
【有誰共鳴】 嘉賓:Christine Fok
Christine 發現患有四期胰臟癌時,未有即時向相依為命的爸爸道明一切。爸爸看見她日漸消瘦,她也辯稱自己減 […]
【有誰共鳴】 嘉賓:黎逸玲醫生
《有誰共鳴》節目有外科專科醫生黎逸玲醫生同大家分享行醫二三事。 有些人會覺得醫生每日面對生死,可能早已沒甚感覺 […]
【有誰共鳴】 嘉賓:音樂治療師 Hugo
音樂治療師 Hugo 細細個嘅時候,並唔係大家想像咁鍾意音樂。後來有一年喺英國讀書,開始摸索自己喜歡嘅音樂⋯⋯ […]
【justwannasay】獻給所有受癌症影響的每一位
  這是屬於我們的旅程 不知不覺中,突然就開展了與癌症共舞的訓練人生。 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天賦之一就是 […]
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5年1月25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 […]
容許犯錯:成長的必經之路
多謝@drip_music_records 的邀請、有機會和幾位音樂達人分享我對藝術治療的一些看法,相信再多的 […]
基因檢測好有用 幫你對症下藥治療轉移性大腸癌
隨著醫學不斷發展,近年有愈來愈多新藥面世,晚期的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亦出現很大的改變,特別對腫瘤細胞進行基因檢測 […]
【腦腫瘤關注月】甚麼是腦膜瘤?|鄒淑韻醫生
甚麼是腦腫瘤? 腦部大約可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大腦扮演人體機能總指揮,左右兩邊各有四個組成部分,包括額葉、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