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06-05-2025

2025年1月25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2.6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5千人參與。

 2025年1月講座主題為癌症相關緊急情況,講座題目是「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食管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專家陣容與講座內容

本次會議由孔鳳鳴教授主持,邀請了多位專家,分別從外科、放療、內科、人工智慧等不同領域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

孔鳳鳴教授(香港大學明德講席教授):介紹了食管癌的基本情況,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其團隊在人工智慧輔助放療、放療聯合免疫治療等前沿研究專案中的經驗。

喬貴賓教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胸外科主任):詳細介紹了食管癌手術治療的最新進展,強調了微創手術技術在減少併發症、加快患者康復方面的優勢。

盧國傑教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講解了食管癌的早期症狀及手術治療細節,指出早期篩查和規範治療對於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性。

李寶生教授(山東一醫大臨床與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分享了放療在食管癌治療中的作用,介紹了質子治療等新技術在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損害方面的優勢。

王穎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副主任醫師):講解了系統治療(化療、靶向、免疫)的應用,強調了免疫治療在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的顯著效果。

金達開教授(Alibaba 達摩院醫療AI 資深演算法專家):介紹了人工智慧在食管癌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展示了AI技術在影像分析、治療方案優化等方面的潛力。

此外,會議還邀請了許多討論嘉賓: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胸外科主任於振濤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薑威教授;

美國亞利桑那梅奧醫院放射腫瘤學教授蕭榮泰教授;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唐澤君教授;

美國亞利桑那州梅奧診所放射腫瘤學副教授陶然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腫瘤放射治療科副主任醫師葉香華教授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放療科主任王軍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杭俊傑教授

食管癌簡介及現狀

食管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2022年全球食道癌新發病例約51.1萬,死亡病例約44.6萬,是死亡病例第7高的癌種。在中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數據,中國食道癌新發病例約22.4萬,是發病率第7高的癌種,死亡病例約18.75萬,是死亡率第5高的癌種。中國香港食道癌雖然不是十大新發病例,但死亡病例是第九高的,每年~有318人死於食道癌。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而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食管癌早期症狀與手術治療

在近期舉辦的食管癌多學科診療研討會上,盧國傑教授就食管癌的早期症狀和手術治療進行了詳細講解。食管癌是一種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食管癌的主要病理分型為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其中鱗狀細胞癌占大多數。食管癌的早期症狀較為隱匿,但以下幾種症狀值得警惕:(1)吞咽困難:初期可能僅在吞咽固體食物時出現,隨著病情發展,液體食物也可能難以下咽。(2)胸骨後疼痛:進食時胸骨後可能出現悶脹不適或疼痛感。(3)食管內異物感:感覺食管內有異物,吞咽時有滯留感。(4)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5)聲音嘶啞: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聲音嘶啞。另外,教授指出長期吸煙和飲酒者、慢性食管炎患者和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為高危人群。

手術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適用於早期和部分中期患者。手術適應症包括:早期食管癌,腫瘤局限於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無淋巴轉移。中期食管癌,腫瘤浸潤基層和肌層,無淋巴轉移。手術方式包括:(1)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適用於早期病變。(2)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微創手術,減少術後併發症。此外,盧教授指出手術預後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腫瘤的分期、手術切除範圍、患者的身體狀況等。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建議:術後進行心理疏導,增強患者信心;制定詳細的營養支持計畫;定期復查,及時發現復發或轉移。盧教授強調,早期發現和規範治療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品質的關鍵。公眾應提高對食管癌的認識,定期進行體檢,尤其是高危人群。

食管癌多學科治療研討會:放療的重要性與未來展望

李寶生教授就放療在食管癌治療中的重要性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講解。放療是食管癌治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在早期和局部晚期患者中,放療可以顯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0年初發佈的報告顯示,放療在腫瘤治癒中的貢獻僅次於手術,達到40%。在中國,食管癌的治療模式逐漸從單學科治療向多學科綜合治療轉變,放療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對於不適合手術的早期患者,放療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局部治療手段,控制腫瘤生長,提高生活品質。對於局部晚期患者,放療聯合化療(新輔助治療)後手術已成為標準治療模式。研究表明,新輔助放化療後手術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對於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患者,同步放化療是唯一的根治性方案。

近年來,放療技術不斷進步,如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療及圖像引導放療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放療的精准度和療效。此外,質子和重離子放療等新技術也在逐步推廣,進一步提高了放療的效果。李寶生教授指出,未來放療的發展方向包括:(1)個體化治療: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和影像技術,識別對放療敏感和不敏感的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2)聯合治療:探索放療與化療、免疫治療等的聯合應用,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3)生活品質提升: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時,注重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放療帶來的副作用。李寶生教授強調,多學科協作是提高食管癌治療效果的關鍵。通過外科、內科、放療科等多學科的緊密合作,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未來,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多學科協作的深化,食管癌的治療將取得更大的突破。

食管癌的系統治療理念與藥物治療進展

王穎教授就食管癌的系統治療理念及藥物治療進展進行了詳細講解。王穎教授提出食管癌的治療需要一個系統化的理念,即綜合考慮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多種手段。近年來,食管癌的治療模式從傳統的單學科治療逐漸轉變為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這種模式強調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藥物治療在食管癌的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對於晚期或不可手術切除的患者。目前,藥物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化療:化療是食管癌治療的核心手段之一。常用的化療方案包括鉑類聯合氟尿嘧啶類或紫杉類藥物。對於局部進展期患者,術前新輔助化療或放化療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率和生存率。(2)靶向治療:靶向治療通過針對特定的分子靶點來抑制腫瘤生長。例如,針對EGFR的西妥昔單抗和尼妥珠單抗在一些研究中顯示出對食管癌的療效。此外,針對VEGFR的雷莫蘆單抗也在晚期食管癌的治療中表現出良好的效果。(3)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在食管癌的治療中取得了顯著進展。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等藥物已被證實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此外,免疫治療與其他治療手段(如化療、靶向治療)的聯合應用也在不斷探索中。王穎教授強調,未來食管癌的治療將更加注重個體化。通過基因檢測和生物標誌物分析,可以為每位患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此外,隨著更多臨床研究的開展,新的治療模式和藥物將不斷湧現,為食管癌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總之,食管癌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通過多學科協作和個體化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

人工智慧在食管癌診療中的應用:精准醫療的未來

金達開教授(阿裏巴巴達摩院醫療人工智慧實驗室)分享了人工智慧(AI)在食管癌診療中的應用進展。食管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在中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AI)在醫療影像分析、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選擇中的應用逐漸增多。金達開教授分享了AI在食管癌診療中的具體應用,展示了其在提高診斷精度和治療效果方面的潛力。金達開教授指出,放射治療中,需要精確勾畫出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以避免正常組織受到過多輻射。目前,這一過程多依賴手動或半自動工具,效率和精度有限。通過綜合多個數據集,設計了一種AI演算法,能夠自動勾畫出指南推薦的14個危機器官。與單獨數據集訓練的模型相比,AI勾畫的體積相似度提升4%,距離誤差縮小20%以上,顯著提高了勾畫效率和精度。AI工具可節省醫生70%以上的時間,且在臨床使用中,45%的器官無需修改即可接受,45%需小幅修改,10%需較多修改,顯著提升了臨床工作效率。金達開教授提出醫生通常需要參考內鏡報告和PET影像來確定腫瘤位置,但手動勾畫存在差異性。AI技術結合CT和PET影像,通過三維配准技術,更精准地勾畫腫瘤靶區。內部驗證顯示,AI勾畫的體積相似度可達0.81,平均距離誤差約2毫米,外部驗證結果與內部驗證基本一致。淋巴結轉移是食管癌診斷和治療中的關鍵問題,但淋巴結小且與周圍組織相似,識別難度大。通過記憶學習演算法,AI能夠自動識別淋巴引流區,並在三維中勾畫出淋巴結位置。AI在10道中可將淋巴結的敏感性提升至80%以上,對於大於5毫米的淋巴結,敏感性可達90%。AI輔助下,醫生能夠更準確地判斷淋巴結的良惡性,從而更精准地制定治療方案。AI技術不僅限於影像分析,還可綜合臨床資訊,輔助醫生選擇最佳治療方案。通過構建影像和臨床資訊的深度預後模型,AI能夠對患者進行更精准的分層,輔助醫生做出更優的治療決策。初步實驗結果顯示,AI技術在判斷患者預後和選擇治療方案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金達開教授指出,AI在食管癌診療中的應用前景廣闊。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更多臨床數據的積累,AI將為食管癌患者帶來更精准、更高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顯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金達開教授的分享展示了人工智慧在食管癌診療中的巨大潛力。通過AI技術,醫療團隊能夠更高效地完成危機器官和腫瘤靶區的勾畫,更精准地識別淋巴結的良惡性,並輔助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不僅提高了診療效率,還顯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

討論與互動

專家們針對患者和現場觀眾提問的問題進行瞭解答和討論,主要針對以下幾點內容:

問:#確診食道癌四期,之後要做化療,有什麼需要注意?

答:王穎教授指出,注意化療的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神經毒性、噁心嘔吐等。建議患者在化療期間多飲水,保持清淡飲食,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

問:#我媽媽因為食道癌轉移至其他地方例如腋下淋巴節,請問要如何治療?

答:王軍教授和蕭榮泰教授均強調,對於食管癌轉移的患者,活檢是必要的,尤其是對於寡轉移患者,活檢可以幫助確定轉移的性質。於振濤教授提到,對於寡轉移患者,放療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尤其是當手術無法完全切除轉移灶時。王軍教授建議,對於體重過輕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營養管(如鼻胃管或空腸造瘺管)來改善營養狀況。於振濤教授分享了其團隊的經驗,強調術後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建議使用腸內營養製劑來維持患者的體重。

問:#爸爸食道癌四期,目前吃東西只能吃蒸蛋 軟軟的食物,灌牛奶會拉肚子 所以都沒用牛奶,營養不夠 越來越瘦 也沒體力一直躺著,有用免費的免疫療法,但沒有用,偶爾會灌995,醫生說看是要繼續治療或換別種化療方式或不治療了……因為爸爸太瘦了營養不夠所以醫生也不建議在換別種治療方式,請問爸爸這樣還能怎麼吃才有營養?要轉院嗎?真的很擔心……..謝謝大家

答:王軍教授建議,對於體重過輕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營養管(如鼻胃管或空腸造瘺管)來改善營養狀況。於振濤教授分享了其團隊的經驗,強調術後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建議使用腸內營養製劑來維持患者的體重。

問:#6家人食道癌有遠端轉移,家人治療這幾個月都可以自理也可以進食,除了有時候會疲倦打瞌睡,還是會常常走樓梯外出買菜,目前電療效果有改善健保白金5fu化療治療似乎沒有成效,請問如果醫院詢問有機會參加標靶跟免疫臨床試驗,是否要讓家人參加呢?

答:王穎教授提到,目前有多個針對食管癌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包括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她建議符合條件的患者積極參與臨床試驗,以獲得最新的治療機會。

問:#食道癌通常要掛幾個科別?,有人食道癌選擇質子治療嗎?

答:教授們指出,在選擇質子治療和光子治療時,通常會為患者制定兩個治療計畫進行比較。如果質子治療在正常組織保護方面表現更好,會建議患者選擇質子治療。教授強調,除非患者有特別需求,否則一般不推薦質子治療,因為質子治療的醫保覆蓋範圍有限。

會議的討論環節中,專家們圍繞食管癌治療的前沿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於振濤教授分享了機器人手術在食管癌治療中的應用,展示了科技進步為手術帶來的新突破。此外,專家們還就化療副作用管理、營養支持、臨床試驗機會等患者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在會議的最後,孔教授感謝大家參與並分享了如此精彩的討論。本期節目聚焦於解決食管癌治療問題,彙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團隊,包括中國、美國等地的專家。這些專家們通過深入的討論和經驗分享,為我們帶來了寶貴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孔教授最後強調了MDT團隊對於食管癌治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性。我們預告下一期將於2025年2月22日播出,繼續探討膽囊和膽管癌的治療和最新的醫療技術。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我們在接診中遇到的挑戰,並分享最新的進展和技術應用。我們期待與您再次相會,繼續共同探索醫學的前沿和創新。感謝所有的專家和觀眾朋友們的精彩分享和參與。在此,也特別感謝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讓本期節目順利進行。祝願所有病人早日康復,我們期待與您再次相遇,再見!

城中活動

2025-05-27 10:00 上午 「Re:Start 我仲掂」舍區嘉年華
2025-05-21 2:00 下午 民航處航空教育徑導賞團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5年1月25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 […]
容許犯錯:成長的必經之路
多謝@drip_music_records 的邀請、有機會和幾位音樂達人分享我對藝術治療的一些看法,相信再多的 […]
基因檢測好有用 幫你對症下藥治療轉移性大腸癌
隨著醫學不斷發展,近年有愈來愈多新藥面世,晚期的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亦出現很大的改變,特別對腫瘤細胞進行基因檢測 […]
【腦腫瘤關注月】甚麼是腦膜瘤?|鄒淑韻醫生
甚麼是腦腫瘤? 腦部大約可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大腦扮演人體機能總指揮,左右兩邊各有四個組成部分,包括額葉、頂 […]
痱滋與舌癌 | 黎逸玲醫生
舌癌的可怕之處,在於舌頭是維持生活品質其中一個重要的器官。舌頭幫助我們說話構音、咀嚼、吞嚥和感受味覺。不少病人 […]
提供另類療法是無牌行醫嗎? | 黎逸玲醫生
有美容中心負責人涉嫌勸喻三位癌症病人不要向私人醫生求診和服用化療藥,又替他們進行心靈治療、磁療法和回春療法,收 […]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5】醫患陪你跑-黃韻婷博士
🏃🏻個人簡介 Dr Wendy 黃韻婷博士 |香港註冊中醫師   🏅活動期望 / 心聲 忙到裙拉褲甩 […]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5】醫患陪你跑-馬偉傑醫生
🏃🏻個人簡介 馬偉傑醫生 |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活動期望 / 心聲 每一個落場跑的跑手,在起點 […]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5】醫患陪你跑-東東雲吞麵
🏃🏻個人簡介 東東雲吞麵|香港護士,淋巴癌康復者 🏅活動期望 / 心聲  Everyone is No. 1 […]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5】醫患陪你跑-Ada Lo
🏃🏻個人簡介 ADA LO | 乳癌康復者、粉紅戰士癌症康復者龍舟隊隊員   🏅活動期望 / 心聲  […]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5】醫患陪你跑-Doris Cheung
🏃🏻個人簡介 Doris Cheung | 乳癌康復者   🏅活動期望 / 心聲   60歲退休作出 […]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5】醫患陪你跑-Clark Cheung
🏃🏻個人簡介 Clark Cheung |健身教練、淋巴癌康復者   🏅活動期望 / 心聲   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