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癌症資訊網成立全港首個ALK基因變異肺癌關愛組,提升公眾對該病的認識與關注/本報記者曾敏捷攝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每年有4500宗新症,約3800人因此死亡。研究顯示,大約3至7%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罕見的ALK基因變異,患者多為年輕及非吸煙人士。臨床腫瘤專家提醒肺癌患者及早進行ALK融合基因測試,選擇個人化標靶藥物治療。
每年有160萬新增肺癌,當中約80%屬非小細胞肺癌,由不同種類基因突變所致。數據顯示,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7%,是繼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後的第二大致病成因。
臨床腫瘤科專家張文龍表示,研究顯示,約3至7%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罕見的ALK基因變異,估計本港每年新增的ALK基因突變肺癌患者約100至300人。與其他種類的肺癌不同,大部分ALK基因變異的患者是年輕及非吸煙人士,年齡中位數是51歲,較其他肺癌的66歲年輕,而且腦轉移的情況十分常見,約30%至40%患者的癌細胞會擴散至腦部,減低患者存活率。他建議患者一旦確診非小細胞肺癌,應及早進行檢測,確認致病根源,擬訂適切及個人化治療方針。
張文龍說,本港現時檢測ALK融合基因的方法包括熒光原位雜交(FISH)、逆轉錄聚合?鏈式反應(RT-PCR)及免疫組織化學(IHC)。針對ALK基因突變的標靶藥克唑替尼(Crizotinib)亦於2013年7月被引入,惟現時有關藥物屬自費藥物,每月藥費達6萬元。
現年58歲的廖太本身沒有吸煙習慣,但她在2011年7月確診患上ALK基因變異肺癌。廖太最初因為發燒及胃部不適,求醫無效,隨後檢查發現肺積水及出現感染,一個月內確診ALK基因變異肺癌,她曾接受化療及多種標靶治療,並在2013年中接受Crizotinib治療,現時雖屬於無腫瘤狀態(NED),仍需持續服藥以抑制癌細胞擴散。另外,為提升公眾對ALK基因變異肺癌的認識與關注,並為患者及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癌症資訊網昨日宣布成立全港首個ALK基因變異肺癌關愛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