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區
傳媒專區 > 媒體報導 > 腫瘤科醫生拆解:有人認為「打化療死得快」,但是真的嗎?

腫瘤科醫生拆解:有人認為「打化療死得快」,但是真的嗎?

24-08-2022
有人認為「打化療死得快」,但是真的嗎?
有人認為「打化療死得快」,但是真的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腫瘤科西醫,是真的為了哄病人做抗癌治療而隱瞞「打化療死得更快」的真相嗎?


文:黃麗珊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潔欣(黃醫生助手)
經常有病人及其家人跟我表示,自己身邊的朋友或者自然療法派的學說稱打化療「死得更快」,因為化療是毒藥,用化療藥就如打散了蟻窩,所有螞蟻四散,因而死得更快。

究竟我們作為腫瘤科西醫,是真的為了哄病人做抗癌治療而隱瞞「打化療死得更快」的真相嗎?

首先,抗癌治療除了包括手術和電療之外,我們腫瘤科醫生最常用的不外乎是化療、標靶及免疫療法。雖然標靶及免疫療法大行其道,但化療仍然佔了病人抗癌治療的最大且最重要部分。

的而且確,化療是毒藥,透過處方正確的毒藥及劑量,就能針對不同腫瘤對症下藥,控制病情或減低復發的風險。簡單來說,不論口服化療還是靜脈注射化療,都是希望以藥物滲透身體每一部分,透過干擾細胞分裂來終止新細胞的成長。由於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正常細胞生長得快,所以打化療後按比例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死的更多,因而達至抗癌效果。

當然由於正常細胞也受到影響,就會有我們所謂化療後引起的副作用,一些比較活躍的正常細胞例如骨髓造血細胞、腸胃道細胞或毛囊細胞等則首當其衝,所以最常見的化療副作用為抵抗力受影響,因為骨髓製造少了白血球而影響抵抗力,少了血小板就會較易貧血流血。其他常見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容易痾嘔肚痛,容易出現甩頭髮的情況,甚至影響生殖細胞因而間接導致不育,或致使正常的癌細胞發生病變,將來有機會有化療引起的腫瘤問題。

「哇!哇!哇!真係好多副作用!」
「哇!哇!哇!真係好多副作用!」

確實有很多人因而怕打化療,而且醫生還說打化療不一定有用,甚至要先試藥才能確定有用與否,所以在那麼多副作用及不能斷定有用的大前提底下,不少人都會尋求其他較少副作用而又有更有效的方案,這就是大家都嘗試運用自然療法的其中一個原因。

自然療法大都標榜利用天然方法來治病,沒有任何副作用,該學派還透過不同案例來表示其治療成效非常顯著。對於急於尋求理想治療方案,有如熱鍋上螞蟻的病人及其家人來說,自然療法確實非常吸引,因而越來越多病人都選擇自然療法,放棄使用正規的抗癌治療方案。

作為一個臨床腫瘤科的專科醫生,我不是要對自己用毒去作出辯護,只是眼見越來越多人未讀通書,概念含糊,「知啲唔知啲」而誤會我們西醫,我認為「好唔抵」,所以想輕輕的解釋一下大家經常對我們的謬誤,希望為大家進一步分析後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從治療成效的層面來說,西醫側重運用大型科學臨床研究數據的結論來得出治療方案,一般這臨床研究由第一、第二到第三階段需要數年甚或數十年,當中涉及的病人數量由幾百到幾千人。目的是以高透明及公平方式,從不同的治療方案作出比拼,最終得出準確的結論,知道何種藥、何種劑量最適合治療何種疾病,所以我們西醫都能夠向病人講解用藥的治療成效。因為抗癌治療成效,例如30%至40%不等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高,很容易予人治療成效偏低的感覺。這些都是實情,我們只是「老實」地說出真相。

自然療法大都標榜利用天然方法來治病,沒有任何副作用

如果大家留心觀察自然療法派學說,當中所述的治療實證基本上只有個位數字至兩位數字的個案,得出他們所謂有成效的效果。由於他們只基於一小部分病人得出所謂理想效果,甚至乎那一小部分理想病人都不是以公平方式選擇出來去用藥,所以自然療法的數據標準跟我們西醫的距離可說是離天萬丈,根本不可用來直接比對。

至於副作用方面,由於自然療法大部分都是從日常生活上對飲食作出調節,所以副作用當然相對有限。但是我們不能輕視不同派別的自然療法越來越進取,他們所謂的天然成分治療劑量,已經遠遠超出我們正常身體需要攝取的份量,例如高劑量的維他命C、薑黃素、綠茶素等等, 即使是天然食品,如果攝取量遠超於正常可以接受的水平,不但不能說成沒有副作用,甚至對身體有害。

我曾遇過病人因為生活習慣大幅調整,導致電解質失衡,所以即使是自然療法都要小心選擇。

自然療法大部分都是從日常生活上對飲食作出調節

不少病人及其家人都問我能否以自然療法進行抗癌治療

如果單一採用自然療法而不去進行抗癌治療的話,我一般都是不建議的。因為現時還沒有有力的醫學數據顯示,哪一類的自然療法有效抗癌,相反因為單獨採用自然療法而延遲正規癌症治療方法,有機會耽誤黃金治療的時機,所以我並不建議單獨採用自然療法。

但是,如果在抗癌治療期間同時採用自然療法,我一般不會直接反對,相反還希望病人提供他們自然療法的方案,於大家共同承擔風險的大前提下,盡量分析存在的額外風險,同步進行治療,希望盡量減低治療風險及副作用的同時,讓病人有良好的感覺。

謠傳「打化療死得快?」其實主要有幾個原因讓人有這種感覺

第一,因為「雙輸」。化療不一定有用,打化療期間病情或會惡化, 症狀因此進一步惡化,病人還同時承受化療引起的副作用,這就是所謂的雙輸。如果腫瘤性質比較惡毒,又出現雙輸的情況,不難予病人打化療死得更快的感覺。

第二,對病人「湊得未夠好」。我的意思是對病人接受化療之後的照顧未盡完善。化療引起的副作用,絕大部分都可以透過用藥改善不適, 可是不少病人對化療後出現的副作用「死忍難忍」,結果又痾又嘔又睡不好,精神不好即更為疲憊,以為自己時日無多。其實不少病人因為缺乏見醫生見醫護人員的機會,未能透過有效的溝通去用適切的藥物治療副作用

只要病人湊得好,知道病人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於適當時候用適當藥物來處理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同時緊密監測治療成效,在出現雙輸的情況及早轉換治療方案的話,其實打化療很少出現「死快啲」的情況。

重中之中,良好的醫患關係,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大家共同努力,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紅出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策劃

作者:黃麗珊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潔欣(黃醫生助手)
作者:黃麗珊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潔欣(黃醫生助手)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以其親切友善、平易近人的態度,有別於醫生高高在上的形象,深受病友歡迎,透過風趣的對答和專業的知識,與讀者分享大大小小癌症事,從而加強大眾對癌症的認識,教大家如何善用資源去得到有用的資訊;並透過真實個案分享,為病友帶來絲絲溫暖,鼓勵他們積極抗癌。

身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的作者,化身為熱血貼地的Cindy EE,以淺白易明的文筆,為讀者及病友解答種種關於癌症的疑問,包括最update的「癌症病人能否接種COVID-19疫苗?」

其他還包括「可否Call白車到指定私家醫院急症室?」、「買了醫療保險就是否安枕無憂?」、「癌症病人可否食中藥靈芝?」;作為女醫生特別深入採討女性頭號殺手「乳癌」;及比較各種治療方案的利弊。

感性的Cindy EE亦分享她接觸不同病人的感受,如何不讓病人帶著遺憾離去?她又是怎樣分身做「談判專家」、「採礦專員」及「痔瘡聖手」?

還有其作為腫瘤醫生身邊的小助手潘潔欣,以菜鳥身份加入醫護界,帶著貧乏的醫學知識,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分享一下。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原文連結: 腫瘤科醫生拆解:有人認為「打化療死得快」,但是真的嗎?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癌症照護】一齊支持4月9日首個 「世界心理腫瘤日」 !
生病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尤其是癌症患者,面對病痛和治療副作用,身心皆受嚴峻的考驗。為了加強對癌症病人心理照護的重 […]
【腦腫瘤關注月】甚麼是腦轉移|張卓文醫生
  腦轉移是指癌細胞源於其他部位經過血液擴散到腦部,有別於腦癌(一般指腦部原發性的癌症)。腦轉移在晚 […]
醫院管理局推動收費改革 理順醫療服務 加強保障病人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三月二十五日公布,已經完成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檢討,向醫務衞生局提交收費改革政策建議,並已顧及 […]
港大醫學院成功完成本港首宗 CAR-T 細胞治療末期多發性骨髓瘤 創本港引用內地製先進細胞治療産品先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與瑪麗醫院的臨床團隊,率先採用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C […]
編者的話|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
就香港政府今日舉行的記者會,公布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的詳情,本機構大致支持改革的方向,然而當中仍然存有可優化的 […]
【有誰共鳴】 嘉賓:曾慶亷醫生
  感謝 港怡醫院 Gleneagles Hospital Hong Kong 團隊嘅支持,同行一起 […]
【有誰共鳴】 嘉賓:註冊藥劑師何卓穎
感謝 港怡醫院 Gleneagles Hospital Hong Kong 團隊嘅支持,同行一起走更遠! 《 […]
中大成功識別「血漿EB病毒DNA」癌症相關分子特徵 大幅提升鼻咽癌風險預測準確度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團隊透過次世代DNA測序技術,成功識別鼻咽癌癌細胞釋放的血漿EB病毒DNA分子特徵, […]
【腦腫瘤關注月】高級別膠質瘤|賀俊義醫生
高級別膠質瘤概述 腦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之一,負責控制思想、記憶、情感處理。小腦位於大腦下方,主要負責協調運動 […]
【腦腫瘤關注月】甚麼是腦膜瘤?|鄒淑韻醫生
甚麼是腦腫瘤? 腦部大約可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大腦扮演人體機能總指揮,左右兩邊各有四個組成部分,包括額葉、頂 […]
活動花絮|「知己知彼- 神經內分泌瘤」專題講座
感謝各位出席「知己知彼- 神經內分泌瘤(NET)」專題講座!NET 是一種罕見的癌症,在香港每年僅有約150至 […]
研究反映私營醫療服務醫患資訊不對稱 價格欠明確 消委會倡5大建議增收費透明度 建信心保價值
過去十年,由於人口高齡化和預期壽命不斷增長,導致香港醫療服務需求激增。本港醫療衞生經常性開支由2013/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