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陌生卻又密切的癌症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陌生卻又密切的癌症
雖然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是香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逾九百宗新症,但它并不像其他常見癌症般為人所認
識,加上它的病徵非常多樣化,如淋巴結脹大、發燒、晚上出汗、體重下降、胃部不適、咳嗽等,患者
容易把它與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延誤求診,故此大眾對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擁有正確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區永仁醫生指出,淋巴組織藏身於身體不同部位,所以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患者的腫瘤可以在身體任何地方出現,也造成病徵多樣化:「淋巴癌的徵狀會視乎哪個器官的淋巴組織
受影響而定,例如淋巴癌細胞在淋巴結積聚,便成造成淋巴結脹大;如果胃部的淋巴組織出現病變,則
可能帶來胃部脹痛等不適。」
藥物治療為主要方法 標靶藥物與化療聯合治療成標準
除了病徵多樣化,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治療方法也與一般癌症有所分別。大部份早期癌症都是以切除手
術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案,但由於淋巴組織遍佈全身,病變的淋巴細胞可能已循淋巴管道散佈於身體各部
位,即使是早期的淋巴癌也無法單靠外科手術根治,故此化療是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然
後再視乎情況輔以電療作局部治療。
在十數年前,標靶藥物出現並加入化療,成為某些種類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標準治療方案。區永仁醫
生解釋:「標靶藥物與化療的最大分別是標靶藥物較具針對性,以治療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標靶藥物為
例,大部分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癌細胞都屬於B細胞類型,而標靶藥物正正能夠針對B細胞的表面抗原蛋白
CD20,引起免疫反應,令癌細胞凋亡。故此,當這類抗CD20標靶藥物與化療聯合一起使用時,可提高治
療效果,卻不會大幅增加副作用。」研究發現抗CD20標靶藥物配合化療作聯合治療,對毒性較高的非何
傑金氏淋巴癌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早期患者來說,存活機會最高可達九成。
皮下注射助患者節省時間
過往,抗CD20標靶藥物是經由靜脈輸注模式進入患者體內發揮療效的,整個輸注過程約需2-3小時,近
年新增了皮下注射模式,有助患者縮短逗留在診所或醫院的時間。區永仁醫生解釋:「皮下注射模式是
利用能夠短暫溶解皮下透明質酸的酵素,以協助標靶藥物穿透皮下組織,滲透至患者的血液循環之內,
發揮療效。病人只要在第一次治療接受靜脈輸注模式作觀察,若無出現不良反應,便可從第二次治療開
始作皮下注射。」
臨床研究顯示皮下注射模式在療效及安全性上,與傳統靜脈輸注模式相約,但所需的注射時間只需10分
鐘,可節省病人的時間。區永仁醫生補充,部份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的病情穩定,並且返回工作崗
位,只需接受單獨抗CD20標靶藥物作為持效治療,以繼續控制腫瘤。他們過往為了治療,往往需要向公
司申請半天病假,但現在只需利用午飯時間返回診所接受皮下注射便可,令生活安排更具彈性。
由此可見,儘管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病徵表現及治療方法,與一般癌症並不相似,卻不代表它特別棘手
可怕;相反,醫學的進步不斷提高藥物的療效,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希望讓患者終有一天成功擊倒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區永仁醫生
安全報告免責聲明
此平台並不旨在用於記錄或報告不良藥物事件資訊,如您懷疑有任何副作用,請向您的醫生或藥劑師諮詢和報告。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PM-HK-0214-10-2017)
Valid unt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