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健康教育 > 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08-12-2017

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留意徵狀——別以為自己未到60歲,不會患大腸癌,一旦有徵狀如大便出血或腹痛便要求醫。(圖:SAHACHAT、EncroVisio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資料圖片)” durl=”//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photo1/20171204/s00005/1512324674714/1512324676087″ id=”zoom_1512324676087″ style=”display: none; position: relative;”>

定期檢查——大腸鏡檢查可及早找出腸道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資料圖片)

 

留意徵狀——別以為自己未到60歲,不會患大腸癌,一旦有徵狀如 . . . . . .
(圖:SAHACHAT、EncroVisio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定期檢查——大腸鏡檢查可及早找出腸道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資料圖片)

 定期檢查——大腸鏡檢查可及早找出腸道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 . . . . . . (資料圖片)

 

戒煙戒酒——吸煙、飲酒、食大量紅肉及肥胖等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資料圖片) 戒煙戒酒——吸煙、飲酒、食大量紅肉及肥胖等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 . . . . . .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衛生署去年9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兩階段接受檢查人士中,確診大腸癌率達6.5%,較署方預期高出一倍。第三階段已正式展開,篩查的年齡下降至62至65歲,署方預期確診人數會隨之下調。

 

真實情况或許未能樂觀!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及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均指出,50歲以下的患者數字近年大幅提升,部分較年輕患者在確診時更屬晚期腸癌。心存僥倖忽視病徵和風險因素,好易中招!

 

50歲男患者 較5年前增兩成

 

大腸癌個案近年不斷上升,2013年更超越肺癌成為香港十大癌症的第一位。根據醫管局數字顯示,確診大腸癌的新症數字,由2006年的3918宗躍升至2015年的5036宗。雖然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人士為主,不過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表示,50歲左右的患病人數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男性患者,數量較5年前上升一至兩成。

另一方面,大腸癌大多由瘜肉演變而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施蘊知指出,近年20至30歲的患者人數,亦比20年前增加約兩成。大腸癌患者增加,偏偏很多人掉以輕心,就算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亦沒有理會,忽視身體響起的警號。

今次就由施蘊知與潘智文,逐一拆解大腸癌謬誤。

 

(圖:受訪者提供)

施:施蘊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圖:受訪者提供)

潘:潘智文(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拆解大腸癌謬誤

血便誤以為痔瘡 檢查發現癌已擴散

 

 

1. 年紀大才會患上大腸癌,年輕人士有病徵都不會跟大腸癌有關?

 

潘:年輕患者在確診大腸癌時,較多屬於末期。原因可能跟新陳代謝較快有關,腫瘤生長速度相對較快。但更主要是病人自恃年輕,警覺性低,就算有徵狀也沒有跟進。有一名從事金融投資的42歲男性患者,又煙又酒,經常出外應酬,大魚大肉又少做運動。某次發現大便出血,由於沒有家族病史,以為只是痔瘡或工作壓力大,聯想不到跟腸癌有關。情况維持大半年,直到出現背痛才求醫,檢查後發現已屬末期腸癌並擴散至脊骨,只能以化療及標靶藥控制病情,並以電療對付脊骨的癌細胞。大腸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由第一期的九成,下跌至第二及第三期的八及六成,而末期的存活率更只得一成。

 

 

2. 大便隱血測試呈陰性反應,代表沒有大腸瘜肉?

 

施:大便隱血測試不是百分百準確,化驗原理是檢查採集的大便樣本上有無隱血。理論上當腸道有腫瘤,糞便在通過時會沾上肉眼看不到的血。不過,由於檢查時只會抽取部分大便樣本,加上腫瘤未必經常流血,以致樣本未必沾有血液,測試的敏感度其實只得六至七成。因此,就算測試呈陰性,如有家族病史等較高風險因素,應按醫生指示定期作大腸鏡檢查。

 

 

3. 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視乎醫生技術,病人事前毋須準備?

 

施:大腸鏡檢查是透過一條光纖喉管,經肛門進入體內,沿大腸向上伸,將腸道影像傳送到屏幕供醫生診斷。有一名52歲男性患者,去年2月作大腸鏡檢查,醫生在腸道內發現3粒瘜肉,當中1粒屬管狀腺瘤,約有2至3毫米大,當時已即時切除。後來他了解到管狀腺瘤有演變成癌症的風險,所以今年7月再找另一名醫生照大腸鏡,結果再發現1粒4毫米大的管狀腺瘤。其實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已很高,這情况可能是患者腸內留有糞便,令醫生無法看清楚。大腸鏡檢查,要求病人戒口3天,不能食蔬果等纖維食物,但仍可食飯及肉,不用捱餓。檢查前一日則進食流質食物如粥水、蜜糖水及清雞湯,不能飲牛奶及橙汁等有色飲品。再加上瀉藥,可清走腸內的大便。

 

 

不過,有些長者腸道蠕動較慢易有便秘,而且飲水少,較難排走大便,如情况太差,會建議3至6個月後再照。大便不清,除了影響結果,也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因為一旦醫生失手刺穿腸道,大便可能會流入腹腔。

切除瘜肉非安全 須定期檢查

 

 

4. 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切除瘜肉後,就可一勞永逸?

 

潘:切除瘜肉後並非絕對安全,要跟隨醫生指示定期檢查。有一名60多歲婆婆早年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腸道內有細小的良性瘜肉,切除後醫生叮囑她3年後要再檢查,但婆婆沒有理會,結果在第五年出現肚瀉、大便變黑及有血,檢查後發現腸內有腫瘤,已屬中期,須接受手術及化療。

施:即使切除瘜肉,患者復發的風險也會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位置亦未必相同,所以必須依從醫生的建議定期檢查。檢查的頻率視乎瘜肉性質及數量而定,如瘜肉達1厘米、有4至5粒或以上,或屬可能會惡化的瘜肉類別,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絨毛管狀腺瘤,建議相隔1至3年再檢查。相反,如瘜肉屬良性且數目較少,可隔5至10年才檢查。

高風險人士 宜40歲前照大腸鏡

 

 

5. 即使有家族病史,只要年紀輕都不用擔心?

 

潘:理論上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若直系家屬曾患大腸癌,風險更會提升。如果有一名直系親屬於60歲之前確診腸癌,或有超過一名直系親屬確診就屬「高風險」,建議於40歲前就要作大腸鏡檢查,之後可隔5年檢查一次。如有一名直系親屬於60歲之後患大腸癌,或兩名非直系親屬確診,可於40至45歲開始檢查,如未有發現,第二次檢查可於5年後,之後可每隔10年再檢查。上述兩組人士患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四至五成,如有遺傳性腸癌的基因變異,風險會更高,需更早關注腸道健康。

 

一般人可於45至50歲開始作大腸鏡檢查,沒特別發現可5年後作第二次檢查,之後每隔10年一次。

另外,避免吸煙飲酒及食加工肉類、多吃高纖食物、恆常運動及保持適當體重,都可減少患上腸癌風險。

 

 

 

文章來自:明報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204/s00005/1512324674714

城中活動

2024-04-12 9:00 上午 小帆船體驗
2024-03-22 10:00 上午 九龍區癌症復康診所計劃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家計會首次製作手語版性健康短片 向聽障人士推廣乳房健康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家計會) 首次製作配上手語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短片,向聽障人士推廣乳房健康及預防乳癌的訊息 […]
上肢運動 紓緩乳癌治療副作用
上肢運動 紓緩乳癌治療副作用 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單是2019年便有4,700多名乳癌新症患者。臨床 […]
「錫人錫己 咪錫支煙!」(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宣傳片)
「錫人錫己 咪錫支煙!」(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宣傳片)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留意到公眾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加重視 […]
建立互信醫患關係 促進治療成效
建立互信醫患關係 促進治療成效 「Sandy,我下星期覆診見醫生,但好驚又要加藥,我無法接受藥物的副作用了,每 […]
藥不可亂服
藥不可亂服 古時帝王千方百計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彈指之間到了廿一世紀,時間的長河並沒有改變生老病死 […]
每天一杯紅酒會增加癌症風險?
每天一杯紅酒會增加癌症風險? [健康新聞] 每天飲用一杯紅酒,究竟有助健康保心臟,還是增加患癌風險呢﹖最近有一 […]
疫情影響捐血意欲 紅十字會籲年輕人主動捐血
疫情影響捐血意欲 紅十字會籲年輕人主動捐血   今日是世界捐血者日,今年口號是「捐血讓世界繼續跳動」 […]
疫苗接種的身心反應 (一)- 「打鹽水都有反應 ?」
疫苗接種的身心反應 (一)- 「打鹽水都有反應 ?」 疫苗透過啟動自身免疫系統機制,產生抗體和免疫記憶,同時亦 […]
落實醫社合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進一步強化免費諮詢服務
落實醫社合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進一步強化免費諮詢服務 相關文章: 健康素養與診症時間不足 成癌症患者兩大治 […]
健康素養與診症時間不足 成癌症患者兩大治療障礙
健康素養與診症時間不足  成癌症患者兩大治療障礙 何必偏偏選中我?相信這是癌症患者得悉患病後立即會出現的疑問。 […]
精靈一點訪問-肺癌免疫治療
主題:肺癌免疫治療 嘉賓:吳偉麟(癌症資訊網創辦人)、潘智文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
臨床決策制定信心兩面觀
臨床決策制定信心兩面觀 病人一旦確診癌症,時間成為關鍵,所以臨床醫生要在極短時間給予病人作最佳治療機會建議,需 […]